消失 124 年的「经远舰」终于被找到了!
在甲午战争中沉没、消失了一百多年的经远舰,终于被找到了!
前不久,这一水下考古重要成果的发布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
考古人员下水考察
它是如何沉没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它的沉没与发现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经远舰的前世今生吧。
壹
“经远舰”沉没于甲午海战黄海大东沟一战,这次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关键一役,短短几个小时,北洋舰队就遭受了重创,北洋舰队随后采取“避战保船”退到威海卫,中国丧失黄海制海权。
这一年恰好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所以,这一系列海战也被称为是甲午海战。最终,北洋舰队惨败,清政府求和、签订《马关条约》、赔款割地,一步步走向丧权辱国的历史深渊。
经远舰
其实,早在2014年夏,水下考古队就已大致确认此处沉船残骸为经远舰。
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组成了一个26人的考古小队,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结合潜水探摸,在辽宁大连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经过搜寻,终于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并找到了可以标识其身份的环形防护装甲带——“铁甲堡”,也初步判定了舰体为倒扣状态。
于是,考古人员参照经远舰的设计图在9月15日早上6点趁着台风风势缓和的时候再次下水,终于发现了悬挂于舰舷外壁的 “經遠”舰名,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
悬挂于舰体舷侧的“经远”二字
图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在随后的遗址清理中还发掘出一块木牌,清晰戳印有“經遠”二字,也再次印证了“经远舰”的身份。
图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到目前为止,共打捞出土文物近500余件,部分出水文物仍可见火烧的痕迹。
从出水的文物中,我们依稀能想象当时水兵们的水上生活,譬如在下级士兵的生活舱内发现了水烟袋、麻将牌、马扎、油灯、木盆、皮鞋底等私人物品,水烟袋的发现也反驳了之前流传的“北洋水师舰上抽大烟”的流言,在当时,舰上抽水烟袋是不受限制的。
而麻将牌也是当时水兵们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毕竟无事的时候,水上生活确实有些枯燥。
出水弹壳、子弹
图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出水德文铜铭牌
图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同时,还发现“经远舰”殉难将士遗体,这些遗体也会安葬在林永升塑像附近。
贰
林永升是谁?
林永升是“经远舰”的管带,也就是舰长,他是当时清廷首批留英海军生,包括他在内共计12人。留学三年后,林永升顺利结业。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
1887年底,清廷花费87万两从德国伏尔康(Vulkan)造船厂购入“经远舰“。林永升便远赴英国接收“经远”舰,并升任游击管带。经远舰随后入编北洋水师。
林永升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其规模一度成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当时,舰队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更被誉为“亚洲第一舰”,其中“定远”是指挥舰,而最近被发现的“经远”是装甲巡洋舰。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企图偷袭中国运兵船,没想到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遭遇中方。
两军意外相遇
甲午中日战争:国运之战视频截图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双方主要战舰
甲午中日战争:国运之战视频截图
随后,两军舰队开始向彼此靠近,日本以纵队向北洋舰队高速接近,而北洋舰队则以传统的雁形横阵前进。
甲午中日战争:国运之战视频截图
12点50分,定远舰在5000米距离抢先开火,三分钟后日军还击。提督丁汝昌负伤。木壳舰“超勇”首先战沉、“扬威”也燃起大火。
14时15分后,日方改变阵型,四舰向左回转,五舰向右回转,试图包围北洋战舰。
甲午中日战争:国运之战视频截图
15时10分,“定远舰”被击穿起火,“致远舰”急速前进,企图掩护定远舰,不料中弹爆炸,舰长邓世昌与舰同沉,以身殉国。随即“济远”、“广甲”离阵,临阵逃脱,“经远”等舰也陆续起火。“镇远”、“定远”坚持抵抗。
15时30分,“镇远舰”命中日方旗舰“松岛舰”,“松岛舰”弹药殉爆。吉野等舰随即开始追击北洋舰队的撤离舰,经远舰更是遭到了日军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围攻,全舰官兵在舰长林永升的率领下奋勇接战,至死不降。最终全舰官兵二百多人,除十余人泅渡到老人石得以幸存外,绝大部分与舰同沉。
甲午海战之后,海战场附近人民在黑岛西阳宫庙前曾专门建庙供奉林永升。1994年,黑岛镇人民政府集资为他修筑塑像,塑像一直保留至今。
叁
这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4舰重伤。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
就双方实力来看,日军舰队总吨位大于北洋舰队、火炮领先一代,双方火力差距在十倍以上。(北洋舰队的火炮是老式后膛炮,操作繁琐、射速慢;日军使用的是英制QF速射炮。)
此外,中方用的多为实心弹,火力不如日军。同时,与日本相比,清廷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海战中表现出色的日军“吉野舰”原本是被北洋舰队先看中的,但恰逢慈禧寿辰,用来买船的经费就被用来给慈溪过生日、修颐和园了(当时颐和园还不叫颐和园,叫清漪园)。
反观日本方面,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明治天皇更是宣布“一日只吃一餐“,倾举国之力“众筹”了半年终于把“吉野”开回了自己港口。就这一点来说,日军上下一心,战争还没开始,清廷就已经输了。
@CHINA张力:甲午海战并不是完全输给日本,某种程度上说,有一半是输给自己。@薄暮神:今天谁敢拍胸脯说自己在丁汝昌那个位置,就一定能以死殉国。向北洋海军将士致敬!
丁汝昌戎装照,安徽省档案馆藏
不管怎么说,甲午海战的溃败不该仅仅归咎于北洋舰队。清廷的腐败无能已经注定了这个王朝的结局,“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从清末才开始的。而无论在哪个时代,军人都是一个可敬的群体。
@雨果UGO_Gardening:甲午之战对中日两国都是分水岭,此之后列强动辄以武力迫使中国签订更加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皇权走到了尽头,而日本的皇权得以巩固。中国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而日本更加坚定了维新的道路,命运迥然了。
最终,载着丁汝昌遗体的康济舰黯然驶离刘公岛,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从此落下帷幕,中国从此开启了屈辱的历史。
无论是“经远舰”,还是14年发现的“致远舰”沉舰,它们是一个烙印。这个烙印有屈辱、有不甘,但更为重要的是也有亿亿万万中国人民的觉醒。无论何时何地,这个历史烙印会提醒我们:历史需要铭记,知耻而后勇!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官网相关文章
纪录片:甲午中日战争——国运之战
蒋丰《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