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战神——唐代的毗沙门天信仰
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隋唐时期佛教依然十分兴盛。隋文帝一即位就废除了北周武帝灭佛的措施,大力推崇佛教。
到了唐代,很多名人的名字都与佛教有关:著名的军神李靖原名药师,源自佛教的药师佛;有千古贤后之称的唐太宗长孙皇后乳名观音婢……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卫国公李靖
文人亦是如此,最著名的莫过于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其名与字都来自佛教的维摩诘信仰,也就是居士信仰。久而久之,连军队和军人也无法免俗。到了唐玄宗时期,一位佛教神谛,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成为了大唐军队和所有战士的守护神。
现代画作中的王维,其名字都来自于佛教的居士信仰
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在人们一般印象中的毗沙门天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就是多闻。传说中他住在须弥山水晶埵,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产。所以在古印度,他是被作为财神供奉的。现在的日本保留了这一风俗,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七福神即有毗沙门天的存在,被称为无量智慧神,拥有取之不尽的才智。而他成为战神则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传说,天宝元年,安西城被番兵围困,守军上表求援。但因为路途遥远,援兵短时间内难以到达,唐玄宗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此举果真奏效,唐军大胜。唐玄宗大喜,敕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设置天王形象部众供养,佛寺也要设别院供奉。
现在看来神兵助战的事情纯属无稽之谈,但唐玄宗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宁可相信这一谣传。这后面的推手肯定就是唐密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
此后,大唐的军人就把毗沙门天视为守护神,在城楼、军营都建有天王庙、天王堂的,甚至在军旗上也画上毗沙门的形象。某些极端的信徒甚至在身上文上了这位大神,希望他能保佑自己在战场无往不胜,可是……
之后的时间里,毗沙门依然作为军人的守护神形象存在了很长时间。五代时期关于毗沙门显灵助战的故事层出不穷。
位于四川资中的西岩摩崖石刻第34龛雕琢的毗沙门天像,其左壁所存的五代后来后堂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的造像碑记中,就记载了抗击南诏军队入侵成都时,毗沙门天显现神力的事迹。而在敦煌石窟中,也留下了归义军时期留下的毗沙门经变画。可以说关于战神毗沙门的信仰在当时的中国十分流行。
宋代,这一信仰得到了延续。北宋境内,在各地的军营、军寨中都建有天王庙,供奉作为战神的毗沙门天。不过尴尬的是,作为宋军对手的辽和西夏也十分信仰佛教,也自诩继承了大唐的风尚,关于战神的信仰也十分的虔诚。当信仰同一个战神的双方军人在战场上遭遇,这位大神应该偏向于哪一边才能对的起信奉自己的虔诚信众。
好在双方很快都找到了新的战神,毗沙门作为战神的信仰地位在元明之后逐渐衰微。中原王朝的军人开始信奉道教神话中镇守北方的真武大帝,而草原民族和藏地则将藏传佛教中的大黑天尊为战神。所以到了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天王堂已经成了破败的象征了。武松、林冲两位好汉都曾在潦倒之时有过守天王堂的遭遇。不过大海那边的日本人却将这一信仰又延续了数百年,日本战国名将、有越后之龙称谓的上杉谦信就是其中的翘楚。上杉谦信的旗印之一的“毘”字旗就来自这个信仰。
现在关于毗沙门的战神信仰已基本消失,在藏传佛教和日本民间信仰中,毗沙门重新回到其最初的福神地位,为广大信教群众赐福消灾。而中国的汉族民众则把他的塔和儿子给了一位唐初的传奇将军,成就了托塔天王李靖这个全新的神灵形象。
不过也对,如果作为战神的他真的那么灵验。玄武门之变就没有唐太宗李世民什么事了……因为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的小名就是毗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