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又想恢复汉字?不会要宣布汉字也是韩国的吧

  最近这段时间,韩国人又双叒叕因为“汉字存废”的这点事儿吵起来了。

  事情起因是去年12月,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国民力量党金睿智在内的10名国会议员发起“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主张“教育用图书使用韩文书写,但为了更容易并明确表达含义,可以根据教育部长官的命令在教科书中同时使用汉字”。

500

  不出意料,这再度遭到“韩文专用”派群体强烈反对:韩汉混用就是破坏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汉字阻碍大韩民族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500

  韩国小学课本标注汉字

  这上纲上线的水平也是没谁了。其实关于汉字,韩国人扯皮好久了,“恢复使用汉字”早在二十多年前金大中时期就有过动议,但至今也没有任何实施落地的迹象。

500

  实际上,汉字的存废是传统“汉字文化圈”的一个普遍而长期的社会问题。

  1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但肯定不会晚于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因为那时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为已经被汉帝国纳入版图,设有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已归王化。

500

  公元前57年至公元668年,半岛上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割据政权的官方书面文字均完全借用汉字来表达

500

  不过,“语言”和“文字”的搭配,往往是“原配”才顺。汉字终究是更适合汉语音韵和语法结构的,而朝鲜半岛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存在争议),和汉语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经常会遇到会写不会读的问题,所以古朝鲜的汉文普及始终微乎其微。

  为了能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半岛当地人一直对汉字进行“本土化”改造,从公元7世纪的新罗开始形成一种名为“吏读”的文字系统。

500

  顾名思义,这主要是给社会上层的官吏使用,并且是根据朝鲜半岛文化新造了许多“吏读汉字”,主要用会意、形声,完全是为朝鲜语法结构和语序、助词创造的。

  比如“巭”(부/bu,意为“劳工”)、“媤”(시/si,意为“主人家”);另一种是在原有汉字的基础上,在下方添加作为尾音的偏旁而成。

  此外,古代朝鲜半岛官方也经常将来自中国的书籍翻译成“吏读”。

500

  比如《大明律直解》中有:凡奴婢殴打家长者借斩,投者皆凌逞虎死,遏失者绞。

  如果用朝鲜“吏读”就是:凡奴婢家畏乙把打属在乙良,并只靳齐,致投在乙良,并只卓裂死齐,失错投害属在乙良绞死齐。

  是不是懵圈了?

500

  “乙”、“为在乙良”、“并只”、“齐”等汉字在这里并没有实义,只是作为音标记录朝鲜话的,如果你真当完整的汉语来解释,就会读得一头雾水。

  这些字眼看着熟悉,可是中原的士大夫见了也会一脸懵逼,形同乱码,只有朝鲜官员自己才能认识。

  但“吏读”终究在字形字义都是借用汉字,并没有脱离汉字的基本框架,绝大多数朝鲜半岛居民还是极难掌握,这就使半岛社会内部一直存在文化隔阂。

500

  19世纪“吏读”书籍《儒胥必知》

  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和士人、官吏掌握“吏读”,于是形成了文化垄断

  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人民要记录日常琐事,只能靠原始的结绳与简单符号,这种局面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15世纪中叶,李氏朝鲜王朝的世宗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500

  世宗像

  他召集了许多儒生精英推出了一套名为“训民正音”的拼音文字。字母共28个,外形据说参考了元朝通行过的“八思巴”文(存在争议),并融入了一些汉字的篆书元素,又称为“谚文”

500

500

  八思巴字母

  这套文字终于可以让普通的朝鲜百姓有了能说就能写的权利,不用再担心口语和书面语匹配不上的情况。

  世宗对此颇为得意,还在朝堂上公布了向全国推广谚文的计划,没曾想,朝鲜群臣和多数读书人竟然联合起来搞了个朝鲜版“公车上书”,向世宗表达了激烈的反对意见。

  其中,以崔万理为首的士大夫更是痛心疾首,他愤怒地公开责难世宗:“抛弃汉字就是自甘堕落倒和夷狄为伍,更有愧于大明的恩德,朝鲜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将毁于一旦!”

500

  世宗解释说,我这是为降低老百姓读书识字的难度啊,这样不仅不是背弃大明,反而可以向臣民普及天朝上国的教化。但这个理由显然不被群臣接受,反而遭到更大力度的回怼。

  最终,全面推广的事宜不了了之,谚文长期不被朝鲜王朝主流社会接纳

  更奇葩的是,李氏王朝最著名的暴君燕山君更是发起了毁灭谚文的运动,谁敢使用谚文要被严惩甚至杀头,谚文写成的书籍几乎被毁灭殆尽,仅个别幸存让谚文免于失传。

500

  此后,朝鲜王朝的官方文献依然为纯汉文或者“吏读”文纪录,谚文文献少得可怜。

  直到清末,中国开始遭到列强的宰割,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朝鲜看到“天朝上国”被揍得鼻青脸肿,转而认为必须要完全西化方能自强,开始掀起“文明开化运动”,字母化的谚文又被捡起来了。

  1897年李氏朝鲜改国名为“大韩帝国”后,国内的纯汉字文献开始消失,开始使用“汉谚混写”

500

  即只有用到汉字词时,才用汉字书写;语句中的固有词和表达语法结构的部分,则以谚文书写。这和日文很相似,而汉字占比一直高于日语假名。

  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开始强制推广日语。

  因为日文中也大量存在汉字,所以日本殖民当局规定朝鲜半岛只能用假名和汉字,谚文彻底没了生存空间,处处被打压。

500

  韩国的“日韩合并”国耻日

  没曾想,这反而触动了当地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被外族左右的悲情记忆不断发酵,原本写汉字是继承中华正统的自豪,也变成了屈辱,唯有使用“民族的固有文字”才是一个真正的朝鲜人。

  短短几十年间,汉字被迅速污名化,原本推崇汉字的半岛上流人士也纷纷连同嫌弃假名一样嫌弃汉字,觉得汉字该进“历史的垃圾堆”。


  1945年日殖政府垮台,朝鲜南北分别裂土建国后,“汉字废存”问题开始摆上台面。

500

  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半岛

  南朝鲜政权建立不久,承晚就在1948年推出了《韩文专用法》,废除了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将谚文规定为官方文字——即韩文,规定政府公文必须使用韩文,不过给出了“过渡期间公文附加条款中汉字和表音字并用”的规定,同时小学还进行一些汉字教育。

  而到了1970年,曾名为“高木正雄”的朴正熙上台后,立刻发表《汉字废止宣言》,禁止在小学教授汉字,实行全面实行谚文(韩文)教育的政策,仅允许在初中、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而且还是选修。

500

  朴正熙

  更有甚者,连历史建筑悬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来改写成“标准”韩文。

  虽然朴正熙倒台后激进的汉字废止政策也宣告终结,但无法终结从1945年开始韩国人的汉字水平直线下降的趋势,到了1980年代已经开始出现只会谚文的年轻群体了。

500

  现代韩国年轻人多数书写不出“大韩民国”的汉字名

  早些年头韩国境内还是许多习惯使用汉字的中老年人,所以在1970 、80年代的韩国出版物上,汉谚混写依然存在,只是,随着这批人的逐渐离去,韩国境内汉字比例逐渐下降。

500

  韩国1980年代的报纸我们能看个大概,可到2010年代的韩国报纸,除了报名是汉字外,基本上不见汉字了。甚至如今许多韩国媒体连汉字名都没有了。

500

  所以,历史上的韩国社会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完整地学会过汉字系统,而今汉字甚至想在韩国恢复到80年代前的“汉韩混用”的程度都已经希望渺茫。

  诚然,因为“谚文”毕竟是一种表音为主的文字体系,弃用汉字会出现一些因为同音字带来的歧义,比如防水和排水,谚文均为(방수),韩国学生学习安重根义士的时候,会以为安重根是个医生,因为谚文中“义士”和“医师”的写法都是(의사)。

500

  刺杀伊藤博文的烈士安重根

  但涉及到汉字词的主要是在法律条文等专业,从业人员往往都会专门去学习汉字,这终究只是韩国社会中的极少数上层。

  汉字存废对绝大多数韩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这一点跟古代的朝鲜半岛其实没有太大差别。

500

  在韩国军队正式场合时不时会出现汉字

  说到韩国,就不能不提到朝鲜,因为他们在“汉字存废”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而后者在废除汉字上的态度更为彻底。

  金日成于1945年就开始发出指示要求朝鲜内部出版物不许夹用汉字,随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政策推行,仅仅四五年后,朝鲜境内除了古建筑碑文和牌匾外,生活中汉字彻底消失。

500

  去韩国旅游还是能在生活中遇到汉字的,可在朝鲜就基本上看不到了。

  但是,要说朝鲜人比韩国更不懂汉字,那可并非事实。

500

  朝鲜方面其实在1960年代就恢复了汉文课,理由是“没必要日常用汉字,可因为中国、日本、南方同胞都使用汉字,所以要学习”。

500

  朝鲜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前要掌握1800个汉字,而且和韩国是选修不一样,朝鲜是必修课

  朝鲜生产的手机里,基本会预装“漢字辭典”(한자사전)、“漢字學習”(한자학습)等APP,因为朝鲜方面认为这些都属于日常必备的,可以说,汉字是朝鲜的“一外”

500

  另外,和韩文大量使用英文音译词不同,朝鲜文中汉字词比例依然很高。

  虽然平时出现都以谚文形式,但如果试着把其中的汉字词标注出来,就会发现十分亲切。

  比如,以空耳闻名的经典鬼畜素材——朝鲜新闻播报,如果将播报内容的汉字词全部还原,就是这样的画风的:

500

  光明星 3號 2號機 衛星 發射 成功!12月 12日 平安北道 鐵山郡 西海衛星發射場에서 運搬로케트 《銀河-3》를 通한 《光明星 3》號 2號機 衛星의 發射가 成功했습니다!衛星은 豫定된 軌道에 進入했습니다。

  注:标蓝句子即空耳名场面:穷也不能穷山东。

  由此可见,假如未来半岛真的要搞恢复汉字普及教育,朝鲜的底子明显强于韩国。

  而同朝韩相比,越南的汉字废除真正做到了干净彻底且不留痕迹。

  2

  越南进入“汉字文化圈”更加久远。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征百越,将岭南大片土地并入版图并设郡县,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原文明随之传入越南(交趾)。

500

  到东汉末年,许多中原名士南下进入交趾,在当地著书立说,传授儒家经典。

  三国时期交趾当地的望族士燮,就在当地大力传播儒家经典,并将中原汉语转述成当地越人听得懂的方言土话,编成歌谣传唱,越南历史学家对士燮十分尊崇。

500

  此后,当地儒化盛行,和两广地区一样,作为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郡县持续了千年。

  可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陷入大分裂,交趾成为割据政权南汉的一部分。

  可在公元937年,交趾本地的贵族吴权叛乱占据整个交趾,并自立为节度使,南汉平叛失败,从此放弃了交趾。

  到了968年,吴权的手下丁桓在当地宣布称帝,国号大瞿越,史称丁朝,这是交趾正式脱离中国版图的开始。

500

  与其他中国割据政权不同,交趾自立后,从来都没有入主中原的思想,核心理念始终是裂土称王,并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

  至此,交趾彻底成为了历史名词,红海三角洲大片土地永远从中国分裂了出去。

  不过,中原文化在当地根深蒂固,这就使越南出现了对中国在政治上的强烈独立意识,可在文化上对中国保持高度依赖这一极端矛盾心理,一直持续至今。

500

  越南人山寨李子柒

  越南在中南半岛这小片区域中,学着中国建立起“小朝贡体系”。

  他们一方面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但对待东南亚其他国家,则以“南天中华”自居,甚至一度自称“汉人”

  但他们学“朝贡”却不学“王化”,中国的对外朝贡关系基本为怀柔政策,以德服人,但越南却以教化为借口四处征伐侵略,在当地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

500

  现在的南越地区就曾是真腊、占婆人的土地

  文化上,越南一直将汉字作为唯一的官方文字,并实行和中原王朝一样的科举制度,到1919年才正式废除,比中国还晚了十几年。


  越南的知识分子和精英将汉字尊称为“圣贤之字”、“儒字”

500

  1897年越南科举考试

  但,作为越南主体民族的京族,他们的语言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和朝鲜语、日语一样,面临口语和汉字书面语相冲突的难题。

  所以,在还属中国领土时的公元2世纪,当地人就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方法,依据京语的读音,创造了一种名为“喃字”的本地化语言。

  喃字用于书写越南文的纯越词(固有词),汉字用于书写越南文的汉越词(汉字词),这二者关系就像日语中的汉字和假名,及朝鲜历史上的汉谚混用文。

500

  但喃字在越南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字,上层的士大夫、国王始终只用纯汉字,科举文字也都是纯汉字,只有民间才用喃字与汉字标记越南语的方式,被称为汉喃文

500

  可奇葩的是,假名和谚文都是越改越简单,喃字却越改越复杂,相当于把简体字逐步往甲骨文的方向改。

  喃字是用现成汉字和其部件组成新的字,有点像西夏文。结果就是越南上层精英嫌弃,底层百姓又学不懂,无法普及。

500

  喃字

500

  西夏文

  按照文字正常的发展规律,越南应该会逐渐简化喃字,并和汉字共用,可是法国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进程

  法国人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了对包括越南在内的中南半岛的入侵,并于1884年彻底吞并越南全境,将越南划入法属印度支那中。

500

  和英国人相对维持殖民地固有风俗文化不同,拥有强烈民族主义、专制主义传统的法国更喜欢对殖民地进行彻底改造,并完全并入法国直属领土。

  对于法国来说,彻底将越南同化的最大障碍就是包括汉字、科举在内的中华文化影响。

  法国一开始试图强制推广法语,但越南文化不像非洲散碎的口传文明,语言文字已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想要简单粗暴搞替代谈何容易。

500

  法国殖民当局遂决定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越南语发音,因为越南语拥有2500多个音节,拉丁拼音与越南语意外地契合。

  于是,法国人将这套拉丁拼写的越南文称为“国语字”,并在1917年后在越南全面推广,要抹除越南人的民族意识。

500

  这越南的爱国人士们心急如焚,他们决定要发动群众,向民众普及革命知识。然而吊诡的是,对于当时文盲率极高的越南,快速扫盲的最好手段就是用拉丁字母的“国语字”。

  因此,殖民者和革命志士在这个问题上最终居然走到了一起去……

  越共1930年成立后,更是大力通过国语字向在越南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结果,这加剧了汉字在越南的消亡

500

  越南街头古建筑的汉字

  二战结束后,越共在北方发动“八月革命”,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并用行政手段进行扫盲运动:要求全国八岁以上民众必须在一年内会读写国语字,否则罚款。

  结果,汉字在北越消失,仅在极个别精英知识分子中流行。

500

  越南会写汉字书法的仅剩下个别老人

  同期,作为美帝傀儡的南越也在普及国语字,但还是在学校教授一些汉喃文,而在1975年被北越消灭后,汉字教育终于在越南灭绝。

  如今,越南人基本上看不懂100多年前的原版文献了,喃字只剩下几个别专业学者才懂,越南几乎没有恢复汉字的呼声

500

  拉丁字母书法已经在越南大行其道

  越南人只能通过翻译的书籍去了解本国历史,汉字连同改造出来的喃字在越南完全死去。

  而和朝、韩、越积极去汉字化不同,汉字始终都能在日文体系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3

  日本在接触汉字前也是有语言没文字的主儿,只能靠结绳记事。

500

  秦汉时期后,逐渐有少量中国移民躲避战乱来到日本列岛,汉字也是在那个时候传入日本,日本当地部落也曾遣使来华朝贡。

  不过,汉字此时并没有在日本普及开来,因为古坟时代(250年至538年)的日本人迷信所有言语都寄宿着某种神秘“灵力”,如果自己的本名被外人熟知,自己的灵魂就会被支配。

500

  当时,外来的汉字让日本先民认为:能传达到千里之外,记载千年的事情,那一定有不可预知的“可怕灵力”。

  结果,这一时期的日本的汉字记录极少,比如仁德天皇陵的墓志铭更无一个汉字,准确地说,是什么文字都没有……

500

  直到隋唐时期,汉传佛教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前,当地人依然刻木结绳。

  盛唐令日本列岛的岛民们心驰神往,大量遣唐使和留学僧将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日本,让整个列岛开始走出蒙昧。

  而汉字的日本化进程大大加速,这一阶段的成果就是训读和音读的分化。

500

  日语汉字分音读、训读两种读法。

  “音读”、 即音おん読よみ,模仿汉字的读音,根据汉字传入的时代和来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汉音”、“唐音”、“宋音”、“吴音”等几种。比如山(さん)、愛(あい)、人(じん)

  “训”,即日语中固有的词汇来翻译和解释对应的汉字。如“山”义为“地面上形成的高耸部分”,日语中表示该意的词为やま(yama),“山”的训读就是“やま”。

500

  训读与音读的混用催生了日本最早的本土化汉字——万叶假名。这让大量汉字失去了本义,成为了标注日语发音的表音文字

  比如下面三组都是一个意思,在不同的体系里,却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汉字表现出来:

500

  到了9世纪先后诞生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前者基于汉字偏旁部首楷书形态,后者模仿汉字草书的形态

  尽管假名的模样脱胎于汉字,但已经是属于全新的拼音文字了。

500

  让每个中国人都能读懂的日语对话(误)

  其中,平假名主要担负上述语法功能的作用,而片假名则主要被用来标记外来语。

500

  另外,日本在镰仓幕府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几乎不用假名,但用日语的语系和语法的文体,因句尾多使用助动词“候”而得名“侯字”,这种文字中国人就不大能轻易看懂了。

  如庆应三年(1867年)颁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就由候文撰写,如下:

500

  到了近代,日本开始脱亚入欧运动,日本不少精英将汉字视为落后文化的象征,主张从文化到血统彻底西化。


​  但很快他们发现,相较于日文固有的词汇在表达抽象和复杂概念上不如汉字,尤其是在大量高密度的新知识涌入时,汉字更有利日本人能快速吸收新知识。

500

  于是,日本精英们将西洋的事物和概念翻译成汉字词大举引入日语中,不仅给日本汉字增添活力,后来又传入中国,成为我们今日熟悉的物理、化学、卫生、经济等词汇。

  而且,随着日本法西斯化加剧,和西方国家的裂痕加剧,汉字使用率不仅没弱化,然而在同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达到压倒性优势。

500

  涌现出一堆让中国人厌恶的汉字标语:“大東亞共榮圈”“一億玉碎”“忠君報國”“舉國一致”“英米鬼畜”,实乃讽刺。

  直到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觉得要尽可能控制日本狂热民族主义的复活,因此限制汉字使用就被列入法律规范,减少常用汉字的数量,仅保留了1800多个,并删除了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语汇。

500

  之后,因为欧美流行文化的强势涌入,日本的年轻一代们为图省事,往往将外来语直接用片假名标记发音,越来越少用汉字翻译了。

  比如computer,我们翻译为“电脑”,即“电子大脑”之义,兼具信达雅;日本人则直接用片假名写出こんぴゅーたー(konnpuutaa),如果不专门学习往往难猜其意,而目前这种现象已经愈发严重。

500

  如今日本新闻中的汉字占比与日俱降

  日本文化精英阶层一直对限制汉字忧心忡忡,日本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就说过:“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的本民族特有的语感被抹杀掉的话,这个民族的语言就会丧失其文化上的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再具有语言的深度和丰饶。”

  在各方的呼吁下,日本政府的公布的2010年《常用汉字表》收录汉字回到2100个。

500

  日本汉字能力鉴定协会组织在1995年开始,公开向全日本征集一个适合该年日本世态的代表性汉字,用以表现该年度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从1995年起,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在每年的12月12日前后都会举办这一活动。

500

  之后,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也陆续开启了评选“年度汉字”的活动。

  尾声

  曾经的汉字文化圈已经不复存在,中、日、朝、韩、越各国想在日常交流上恢复曾经的笔谈几乎不可能实现。

500

  语言文字,本质上是人类沟通的工具。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历史上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国家,普遍存在语言与汉字文字的适配问题,经历了各自的本土化适应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实际上中国自用的这套完整的汉字体系,在他们那里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

  如果说随着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上走得愈加紧密而在文化上再次需要组成一个“圈”的话,也不会是“复原”到当年的汉字文化圈

500

  反而朝鲜那样把汉字当成“一外”的思路是很现代的。其实上述诸国看起来在废除或淡化语言中的汉字影响,实际上国内的中文学习普及度反提高了,而且破了古代的那种阶层障壁,平民百姓一样能学。

  未来,当你们需要汉字,何必恢复到互相都沟通不了的什么万叶假名、侯字、汉谚、汉喃呢?直接学简体字、普通话就完事了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