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 · 浪花:影片《巴山夜雨》观影手记(二)

    乘警遍寻未果——他以后一定会理解这小孩为什么这么能跑能藏——对船长感叹着自己的无能:“老民警在船上抓不住一个孩子.....有意思!”

    外貌粗犷的船长也回过头来冲着他这位“马失前蹄”的老伙计笑了,但是前方山高滩险,船长哈哈一笑之后,还是举起望远镜观察航道。两位老战友表现不同,责任心却都是一样的“我们会为每一位旅客的安全负责”。——这里注意两点:     

 1.老一辈演员(扮演民警的是著名演员仲星火同志)的演技和台词功力,简简单单一句话连演带说,总是那么韵味十足,恰到火候,既有对自己的调侃,更透着对素不相识的孩子的疼爱和关心 ;    

  2.窗外的三峡风光(故事发生的这段航程是从重庆到宜昌)——如今大概已经看不到了:500500500 

    客轮的餐厅里,两位旅客在吃饭——注意这四碟菜,也是伏笔,待会那位做菜的客轮大厨会介绍这都是川江上的名菜,还会自豪满满地安利说:“这是艺术品哪!”500  

    可是在隔窗看着的小姑娘——她终于出现了,经验丰富的老民警,能推测出这小孩是失去父母的孤儿,怎么就不能推测出小孩没了爸妈,可也得找饭吃呀!——眼里,这可不是艺术品,就是四个很好吃的菜。   她不是馋,是真饿了,也许还在想着过去妈妈给她做的菜,一定比这个好吃,可是......500500  

可是什么也难不倒我小小的蒲公英,我既然这样活下来了,就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500

 到哪儿去弄吃的呢?

500  

    同一个餐厅里,刘文英和秋石同桌吃饭,监视着他。桌子上就简简单单两个菜——看来平心而论,这位“革命小将”并没有存心在物质生活上虐待秋石,也没有趁着押送的机会自己大吃大喝。毛主席说“要文斗,不要武斗”、“优待俘虏”、“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她都贯彻得挺好,不愧是最听毛主席话的革命战士。从位置来看,桌子上掉的几粒饭,应该是其他旅客留下的:500500 

   但瞧着这位“反动分子”只顾吃饭,刘文英还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忍不住用筷子敲敲自己的碗边。联系她这类人的性格和她之后的动作,刘文英敲碗,大概有这么几层意思: 

   1.你这家伙吃饭的时候得给我好好反省反省:你吃着劳动人民种的粮食,干着和无产阶级专政作对的反革命勾当,想翻劳动人民的天,简直厚颜无耻!

500500

 2. 看看对面的饭粒儿,不许你学着浪费粮食!500  

3.我是无产阶级,你是资产阶级,我和你在一桌吃饭是在监视你,我们得划清界线,不许你吃我盘子里

的菜!

500

4.我要舀汤去了,不许你趁着我离座乱说乱动,不许和邻桌宋敏生之类不三不四的人交头接耳! 500    

“吃个饭还要这样以势压人!”一旁的宋敏生流露出对刘文英的敌视:500

    ——所以大家不难看出:一部优秀电影,往往会有许多像这样一句台词都没有,却让人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细节。我觉得看电影的一大乐趣,即在于品味这些渗透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戏剧张力的细节。

     也不知道刘文英这一系列动作是剧本里有的,导演设计的,还是张瑜自己发挥的。后来张瑜回忆拍摄《巴山夜雨》的经过时说,为了接近刘文英这种人的心态和做派,她特意拜访过不少当年的红卫兵,下了很多功夫去揣摩。从“给秋石开手铐”、“教训宋敏生”、“与老乘警斗法”、以及这个“敲碗”等片段和细节来看,她并没有夸大其词。     

   现在的很多年轻演员的表演,之所以不是苍白的“面瘫脸”,就是浮夸的“表情包”,根本原因就是不像我偶像张瑜等老一辈演员这样认真地深入生活,揣摩角色。——资本操纵的名利场上“纸醉金迷+流水线作业+自包装炒作”的生活、以及年少轻狂(甚至年不少也轻狂)、恃宠而骄、高高在上的明星架子,不但让他们疏远了观众(严格来说,只会看脸尖叫的“脑残粉”,不算是真正的影迷,甚至不算是合格的电影观众,而只能算是一种“纳税人”——用现在时髦的词说,是买票向制片商缴智商税),也疏远了角色、疏远了艺术。     ——所以我觉得,现在无论演员也好、观众也好,看看八十年代以及这之前的很多电影作品,真的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见刘文英离开,宋敏生端着碗凑了过来:500  

 他问秋石:“秋石同志,你大概不知道把你带到哪儿去吧?”500

一旁吃饭的李彦也注意到了他俩,他的目光深不可测——这的确是个城府很深的人:500  

  小宋见秋石不怎么理自己,连忙说“你忘了?那一年,我去抄过你的家......”这终于引起了秋石的注意,

他的目光变得有些严厉:

500  

  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小宋,这一刻的神情是严肃而诚恳的:500

秋石有些发怔——显然这是勾起了他痛苦的回忆:500500

秋石记忆中抄家的场景:

500500 

    这是一本被抄出来的《陆游集》——这大概一是表现秋石的诗人身份,二是表现他和陆游一样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而这也是他受迫害的原因:500500500

愤怒而无奈的秋石——那时还是满头黑发:500

被翻出的诗稿:

500

 这显然是秋石最珍视的东西:

500500 

    当年表情比刘文英还要傲慢的红卫兵小宋——而且还透出一股刘文英所没有的顽劣乃至蛮横。这下我们明白小宋为什么不怕刘文英了:“老子当年比你玩儿得厉害!” 500

    但七八年后(刘文英说过“文化大革命都七八年了......”),此刻的小宋满怀愧悔:“那时候,我......”——不难想象,这些年他经历了很多,一定有他的反思和领悟: 500

面对着这个诚心认错的坦率的年轻人,秋石的神情从严峻变得友善了:500500

小宋也明白诗人最关心的是什么,他向秋石保证:"诗稿还在我那儿......丢不了的。"500 

    秋石轻轻握了握这位不但能够欣赏自己的诗而且内心富有正义感的年轻人的手。  附带说一句,宋敏生这样的文学品位(或者因为读了抄家“没收”的秋石诗稿,而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品位),也部分地解释了他一开始为什么对样板戏那么反感——这样针脚细密地前后呼应,也是老故事片的一个特点:500  

小宋又关切地问秋石:  “听说你爱人死了?”——秋石听了又难过地低下头去:500  

    小宋想,秋石现在没有爱人了,一定有很多事需要人帮忙照料,于是他急迫地问秋石:“有事儿吗?快......”——可是李彦已经朝他们走过来了: 500  

 "来人了!”——小宋无奈,只得离开:500500   

    刘文英端着汤边喝边回来了:从她喝汤的颇不文雅的姿态(边走边吸,喝得腮帮子鼓鼓的)不难看出,刘文英应该是个出身普通工农家庭的那个年代的所谓“根正苗红”的青年,文化程度也不高。这也多亏张瑜演得出,今天的很多“明星”肯定觉得这副吃相太有失“女神”范儿了——但这就是我的偶像,也正是我喜欢偶像的原因:演谁就要像谁,就要让那个人物活生生地在银幕上“立”起来,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刘文英”,而不是一个处处摆造型的模特:

500500500500    

     她虽然“革命立场”坚定,可毕竟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年轻胃口好,喝汤就尽顾着喝汤,虽然又是敲碗又是瞪眼地警告过秋石,但其实并没有留意有人在和“阶级敌人”交头接耳——大概她也不相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接触秋石这样大家避之犹恐不及的人。从她表情可以看出:她只是不明白老李怎么走过来了,觉得有些讶异,但李彦并没对她说什么:

500 

    她再看看秋石,也没发现什么异常:500500

  李彦走到秋石跟前,秋石抬头看他一眼,继续自顾自地吃饭:500    

 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位让民警满船找不着的小女孩是到哪儿来了?隔着窗子在看什么?500 

嗬,原来是客轮餐厅的厨房——小姑娘看来还是要来解决温饱问题。难道她是要来偷吗?500 

才不,瞧这胖胖的大厨师傅,炒菜多辛苦,尤其人这么胖,很容易出汗的:500

小姑娘已经琢磨出了主意

500

她蹑手蹑脚,有点儿怯生生地走了进来:500

胖师傅果然汗流满面,不断用袖子去擦汗和油烟:500

 小女孩四处打量:

500

回头看见了墙上挂的毛巾——有门儿啦:500500

给胖师傅擦汗,胖师傅连声夸:“好孩子!”:500500 

   光一句“好孩子”可不够,得来点儿实际的,胖师傅明白着呢,不等小女孩开口(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孩子有自尊,不会开这个口),就招呼道:“来来来.......”500  

    但还是得秀一把咱们厨师的素质和职业自豪感:“闻闻,这味道,这颜色,这可是艺术品哪!”——嗯,所以这小女孩不是饿极了来要饭吃,是来欣赏艺术品,给我这个超级大厨捧场的,多好!粗中有细的胖师傅,全力维护着孩子的自尊:500 

 然后继续自我安利:“川江上上下下打听打听.......”500

但还是得要来实惠的:

  500

"嗯,尝尝!”:

 500

“谢谢伯伯!”“甭谢了!”

500

小女孩吃东西的样子太可爱了:

500

忽然门外有人喊:“厨头儿!”胖师傅应声:“啊?”——小女孩慌了:这是那个警察伯伯的声音啊! 500

“正忙着呢?”

“嘿嘿!”

500

胖师傅招呼乘警:“老王,来来来,喝两盅!”小女孩躲到胖师傅身后——得亏这胖师傅是真够胖:500

乘警客气道:“下了班儿来。”小孩快闪:500

“好,等你!”小女孩已经不见了: 500

乘警离开了,胖师傅回头:“孩子,等会儿你再尝尝我的木须......”——咦,人呢?500

孩子溜出厨房,往舷梯上跑:

500

   正好和吃完饭下楼回舱的刘文英相撞了:  500

 孩子倒下了,刘文英一看:“哟,是你呀!”

500

但小女孩对刘文英流露出仇视的表情——别忘了,刘文英是一副红卫兵打扮:500   

   刘文英觉得,这大概是个逃票上船的小淘气包,于是摆出一副小老师的样子低下头问:"你是溜上船来的吧?"——这回她虽然她又习惯性地背起了手,可语气神态一点儿也不严厉:500500  

    她对小孩说:“民警在找你呢!”

     其实刘文英听民警推测这孩子可能是孤儿,还挺关心她的,想带她去乘警那儿。可孩子挣脱了她,头也不回地一溜烟儿跑了:

500   

     毕竟主要任务是押送秋石,这个任务太重大了,不能有半点疏忽,刘文英没有去追孩子。此刻她望着孩子背影的样子,不像个气势汹汹的“革命小将”,而像个邻家的小阿姨、大姐姐,想帮助邻居走失的小孩回家,但莫名其妙地被拒绝了: 500500 

  她有些不解,微微垂下眼帘,沉吟了一会儿:500  

  客轮继续在层峦叠嶂的川江上航行着:500  

杏花呆坐在铺位上不肯吃饭:

500 

饭是秋石为她打来的。秋石问:“你叫杏花吧?吃一点儿吧!”500

杏花谢谢秋石的好意,但说自己吃不下:500 

   一旁的老大娘看着心疼,也上来劝说:“姑娘,我知道你有伤心事儿。可那也得吃饭哪!”——待会儿我们会知道,大娘的伤心事不比杏花小:500500

   杏花抽泣起来。秋石继续劝说:“出远门,要当心身体。”——意思是:1.要吃饭;2.不要老哭,哭

坏了身体。

500

他又加上一句:“别让送你的那个人担心!”500 

这时刘文英又一脸正色地走了进来:500 

她用敌视和怀疑的眼光扫了一扫秋石,担心他又借机“放毒”,进行“反动宣传”:500  

 又有点儿不耐烦地看了一眼杏花,心里大概在想:这女的怎么老是哭哭啼啼的,没有一点儿革命斗志,

在阶级敌人面前表现软弱:

500 

再冷冷地打量着秋石:可得防着点儿这个反动家伙,别让他拉拢腐蚀贫下中农:500

继续对秋石横眉怒目,随时准备和阶级敌人较量:500 

 秋石对刘文英这副样子毫无惧色,但他身后的关盛轩吓得直哆嗦:500  

    刘文英懒得理睬杏花,也不想听到这种她认为毫无价值的哭声,而且她谅秋石当着自己面也不敢放什么毒,至于那个没用的姑娘,爱哭就让她哭去,就径直走向舱里,秋石也只得退回自己床位坐下:500 

大娘继续劝说杏花:“孩子,别哭。到了一条船上,咱们也算是有缘。有心事,告诉大娘。啊?”500 

这时,中年女教师也从另一边舱门回来了,她听到哭声,关切地望着杏花和大娘:500500

“孩子,告诉大娘,你这是上哪儿去啊?”500

“我是去嫁人——跟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杏花泣不成声地道出了心底的苦:500500   

    一旁的关盛轩的脸上也满是惊讶和同情:他演的老戏里不乏封建包办婚姻的题材,但那是旧社会啊!——“革命小将”不是天天宣传现在是无产阶级专政,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封资修的老一套都要扫进历

史垃圾堆吗?

500

大娘理解了杏花:“我明白:你不愿意,可又非得去。”500

秋石边听,边沉思:

500 

   刘文英在船舱另一头打开水,她本来不想听。但杏花的诉说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她不能不听,认真地听——还是请注意我她在连续截图中的表情变化,偶像再次用眼睛说话了:500500500500

  关心那个无父无母的小女孩的神情,一瞬间又出现在“革命小将”的脸上:500

杏花边哭边陈诉着原委:“这几年,我们那儿生产没人抓,工分只有一天九分钱。”500

   大娘猜测着问:“家里欠债太多了?”——看来大娘这些年也见过不少这种事。杏花点点头:“日子没法过了。外边亲戚捎信儿说:有人愿意出钱,帮我爹还债,让我,让我.......”

500500500500500

 一旁的女教师也神色黯然地插话说:“这种事儿,这几年常听说。”500

大娘感叹道:“唉,这旧社会的事儿,又回来了!”500

这话震动了秋石:

500

   他微微抬头扫了一眼刘文英,带着一种审判者的严厉,好像在说:“你们不是说我想复辟吗?但现在恰恰你们“革命”的“这些年”,旧社会的事儿又回来了。你想过该怎么解释,怎么向老百姓交代,向你自己交代吗?”:

500 

   从来以居高临下,以革命者、审判者自命的刘文英,听着杏花的诉说,听着大娘的感叹,在秋石的逼视下,一时竟然有些慌乱,不自觉地微微低了一下头:500500 

  但这只是一瞬间,当他意识到秋石正在进行精神上的反击时,她感到决不能让阶级敌人威风起来,于是她又瞪起眼睛昂起头:

500500

  做出一副冷漠威严的样子:

500

    可是朝敌人瞪眼容易,但杏花总不是敌人吧?她的遭遇该怎么解释呢?这姑娘在说谎吗?不像啊!——刘文英感到实在无法强迫自己横眉怒目到底了:500500500500500   

    刘文英完全明白大娘说的“旧社会的事儿又回来了”是什么意思,因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她,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像杏花这样卖身还债,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事,是《白毛女》里的喜儿和杨白劳被黄世仁穆仁智那样的地主恶霸给逼出来的,可现在........

   她想不清楚,她模模糊糊地感到这个船舱里有一些她简直不能、不敢面对的东西。   她只能扭过头去看着窗外:

 500500500500    

    在整部《巴山夜雨》里,刘文英的台词是极少的,也许总共不到五百字。     

    但23岁的张瑜凭着自己的出色功力,演活了剧本字里行间的无数“潜台词”,她对角色的个人演绎和整个剧情的发展结合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一点儿不自然的、故意卖弄、哗众取宠的地方。

     她荣获当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的确实至名归。     

    截取整理和品味着这一幅幅当年的剧照,我不但再次为偶像的魅力所折服,也深深地怀念那个年代:     

     那个“只有好演员,没有大明星”的年代;    

     那个大家真诚地把电影当做一种“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革命工作,并为此而全力地、执着地在电影里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表现好主题的年代。    

     ——那个单纯、质朴、明朗、朝气蓬勃,每个人都感到有认真地活着的理由的年代。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