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薪|先觉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二):西部调水的关键技术环节
按:“生态文明”理念先导,“国内大循环”战略继之,这二者是现代化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战略转向,这一战略转向是由国际和国内环境共同压迫下的被动选择,犹如长征这一战略转移,而未来也必将如长征那样要克服无数艰困、承受巨大牺牲。而有一位先觉,名讳邓英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三体”——即中国的外部环境、内部构造以及它的目标和演进轨道——问题的综合解,直接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式与成败。邓英淘指出,沿用“经典发展方式”是不能行稳致远的,必将撞到南墙,中国应该在当时就选择“新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遗憾的是,当时中国惯性的选择了前者,而现在撞到了南墙。可以说,邓英淘的“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和“新发展方式”的理念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先声,也是对“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最早论证和探索。今时,了解一下邓英淘的“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和“新发展方式”的理念,对我们理解和实践“生态文明”战略和“国内大循环”战略均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导读:“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这个命题是怎么来的?邓英淘在深入研究了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也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后,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即“经典发展方式”的现代化只能覆盖少数人,这种现代化即使成功也只会成为“少数人的现代化”,这些“少数人”就是所谓的“精英”人口。西方精英对此心知肚明。美国奥巴马总统于2010年在澳大利亚对媒体的公开宣示和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的前提都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既然西方实现现代化所用的“经典发展方式”只会成就少数精英人口的“少数人的现代化”,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和人口大国的中国,难道也要践行这种“少数人的现代化”吗?若否,那我们必须要找到一种“新发展方式”以期能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为了”找到这种能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的“新发展方式”,邓英淘进行了艰苦卓绝、呕心沥血地探索。于是,才有了“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这个命题。当前大热的“国内大循环”战略,如果只是在“经典发展方式”的窠臼中腾挪,是不会成功的,只有转向“新发展方式”才有希望。因为:“经典发展方式”只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少数人”的消费是撑不起“国内大循环”的;而“新发展方式”是“多数人的现代化”,只有“多数人”的消费才能撑起“国内大循环”。同样,“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也必须要用“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这一思想理念和原则的约束、指引,才能绽放出最绚丽的成功之花。
说明:以下文字为转载,来源于香港王小强先生的香港大风出版社的网站上的PDF文件,本文将其逐字录入,一为温习,二为方便读者阅读,三为更好地将邓英淘的思想理念传播得更广。
本文是邓英淘先生的遗著,是由王小强先生整理,现将其转换为简体版,供国内广大读者分享,为便于普通读者阅读,将其注释都移到了各章节后。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将可告慰他的英灵!
目录
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
二、西部调水的关键技术环节
三、建设生态的发展方式跃迁
四、发展方式跃迁与社会进步
五、市场、科层、互惠机制
六、共产主义遥不可及?
七、为多数人的现代化而奋斗
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改革
依托新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吗?应该说,舍此我们别无出路!1
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
缘于再版邓英淘著《新发展方式与中国未来》2,2011年8~9月,我们在301医院和邓英淘进行了一系列访谈,根据笔记和录音整理修改。所有标题、黑体加重和脚注,均为后来补充。
二、西部调水的关键技术环节
王小强:你搜集的许多案例,同构中国传统的桑基鱼塘,挖塘养鱼,挖出的土埂种桑,桑树养蚕,蚕屎喂鱼,塘水缫丝、灌溉,天人合一,循环互动,永续利用,鲜明体现“参天地之化育”的哲理。问题是,光有微观小构造,结瓜还得有藤,还必须全局性的大手笔。这就是你后来又发起组织“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课题组”的动因?
邓英淘:说起来又是偶然。我原来是给人拉线的。97年看到郭开从雅鲁藏布江调水的文章,觉得这个事情,无论成功与否,都很有意义,就写了第一篇文章:《再造一个中国——溯天运河简介及其意义浅析》。23从标题可以看见,本来是呼吁社会关注,希望帮忙郭开的。南怀瑾老师看见文章了,认为很重要,找我。王岐山把我从广东安排到香港,住在南老师家里谈了几天,老人家答应赞助课题费。接着,我专门请郭开来家里,谈如何具体展开做这个课题,总得对出资人有个交待不是?所以,需要写课题申请、项目建议书、分几个阶段完成等等。结果郭开嫌麻烦,不干了。后来又通过李丹林介绍,我们去向钱正英、汪恕诚分别汇报,他们才是水利界泰斗和现职水利部长呀!如果这件事能发动起来,水利部当然成为重整河山的领军队伍。怎么也没想到,前后分别谈了几次,好话说尽,人家硬是没有兴趣。于是乎,下不来台了。后来,王岐山和南老师在不同场合对我说:这件事对中国长远太重大了,你来干!呼悠半天的结果,从98年底,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干了,也算是“逼上梁山”吧。24
一开始,并没有把调水和前一段思考的新发展方式直接联系起来,更多直接从资源角度考虑问题。我常说,中国是一个“偏瘫巨人”。搞社会学的人说这是个谜,我说这不是谜,是个常识,基本上沿着年均四百毫米以上降雨量,从北往南画条线,从黑龙江的黑河斜下来到云南的腾冲,东西两块国土面积大致相等,西部10%的人口和生产力,东部90%的人口和生产力;可是大部分水利、矿产资源全在西部。中国地大物博,半身不遂。国土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为什么还说“人多地少”?钱正英讲话:90%的人口和生产力集中在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平原,每年还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防洪排涝。向西北望去,新疆一个“省”16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沿海14个省区的面积总和,而且不像青藏高原那么高,大部分都是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平坦荒原,海拔、温度、日照、矿产、石油天然气,要什么有什么,棉花都要专门开发“去糖”技术!西北平原广袤无垠,什么都不缺,只缺水,中国实际上是“人多水少”。再看看真的水少吗?中国水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普遍达到90%,我们始终10%左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国际河流,每年流出六千亿立方纯净水,毫无利用,等于白白浪费了十条黄河。
中国地形,总体上说,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嘛。水往低处流,这是西部调水,很容易吸引人注意的地方。但是,继续抬升的喜马拉雅山,地质变动的横断山脉,横阻当中的巴颜克拉山脉,迫使西南的水往南、往东流,只剩一条黄河,大部分水到不了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所以毛泽东当年长征路过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吃饭、存活都是问题,就想到将来南水北调的事情。但是,跨越崇山峻岭,调水谈何容易?
王小强:这就是我不同意你“逼上梁山”的说法。具体过程确实是先找郭开,后找钱正英、汪恕诚。换句话说,为了振兴“偏瘫巨人”,只要有1%的可能,就值当付出250%的努力探索。二百五的愚公精神。问题是,和你一起跑西部的时候,尤其清楚了解了水利部兴建调水工程,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时间,踏勘、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等严格的阶段程序以后,我心里一直犯嘀咕:咱们调研再仔细,眼见为实再可行,最后还得经过水文、地质、工程等各方面专家都上来,用各种仪器和科技手段,经过全面复杂的周密论证,才能知道究竟可行不可行。他们人不来,再大声疾呼,毕竟不是咱的专业领域。你几次瞪着眼强调:“关键技术环节一定要亲自搞清楚!”我知道你说的是,为了三峡论证,毛泽东亲自学地质,和林一山讨论坝基岩层的故事。25可老人家是慎重决策,君子临事而惧;你邓老汉是没事找事,搞得再清楚,讲话谁听呀?
邓英淘:我相信,只要少数发达国家把持大部分油气资源,这个国际大环境不改变,中华民族要想现代化,西部调水这件事,一定会有人做!我们农村插队的时候,谁是经济专业、政治专业、历史专业?不懂可以学嘛。不是非上水利大学抠饬施工细节,在决策层面考虑问题,把握住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往往都是常识足以判断的。当然,这么大动静的事情,必须尊重科学。说到这儿,我要感谢许新宜,帮忙联系各地水利部门。他是崔鹤鸣的老朋友,论朋友,够义气。作为水利部调水局长,他当然不好乱讲话。他一点不感冒郭开,却多年帮助我们联系、安排,支持我们搞调研,而且和我们反复交流。我们每到一处,都找当地水利部门深入座谈,由第一线的专家带着去看河流、水库、渠首、规划坝址、调水口等等。有他们现场讲解,书本地图上座谈讨论的东西,一下全鲜活起来了。
我还要感谢林一山,土八路打日本受伤,解放后干了一辈子长江委员会主任,荆江大堤、丹江口、葛洲坝、三峡论证,“他负责的工程都取得了成功,在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没有一次失误的纪录”。26毛泽东叫他“长江王”。我赞他“大禹之后第一人”,比大禹更了不起!林老虽然双目失明多年,主要山川河流过去全都亲自跑过,地形地貌全在他脑海里,他把河流当成有生命的东西,主张把黄河水沙“喝干吃净”。27我和林老连续七年时间,50多次访谈,对他来说,西部调水是毛泽东亲自交待的任务,多年不停,反复论证,完全可行。28再我就是广泛学习,看水利方面的书,向科学院陈传友等专家请教,琢磨历朝历代的治水方略,等等……
王小强:十几年功夫下来,以你的聪明才智和理论联系实际,早超过好几个水利专业的“屁挨着地”(PhD)了。你不光出了《林一山纵论治水兴国》,而且经过说提纲、写稿、读稿、改稿、再读稿、再改稿……,经过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分章审阅,主笔完成林老最后一本专著,在他96岁高龄逝世前一个月,摸到了有图、有表、15万字的林一山著《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后面还有你数学推理加图表描述的两个纯理论附录。29
王小强:钱穆说书《晚学盲言》,已经让人感动。你们两代人相差40岁,如此这般撰写顶尖学术,简直戏剧性传奇。纵观历史,闻所未闻。针对社会舆论诸多怀疑,建议你用常识语言,画龙点睛,不要数学公式,高度凝炼地说说,西部调水确实可行的几个关键性技术环节?
邓英淘:“高度凝炼地说”有三条:
一是超低廉价的风能提水。郭开的“溯天运河”,很多水利专家不以为然。因为从雅鲁藏布江北调两千亿立方水,横贯横断山脉,修建一条几乎全程自流的大运河,不说施工,首先取水,必须要有足够高程。这马上产生一个矛盾,雅江上游,越高的地方水越少,郭开的办法是在水量足够的地方建高坝,这一下,建坝修渠的工程难度,极大提高了。
提水,是降低工程所有难度的关键。问题是能源从哪里来?道理很简单,水利发电,提水耗能当然大于输水出力,否则还用提水吗?而那个荒山野岭,什么其他能源弄去了,加上人工管理,肯定得不偿失,经济上核算不过来。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直到2007年,我们已经跑遍西部多年之后,一天搜集资料,忽然眼睛一亮,看到一则风电技术重大突破的报道,赶紧检索、查阅、确认。这个技术突破,使我对西部调水的理解产生重大飞跃:风电提水!
如今,我国风电技术已经成熟,只待产业化。特别是垂直轴风力发电技术,360度、任何方向的风能都能充分利用,使风场利用率一下提升了五倍!而且受力方向的改变,对材料和机械制造的应力要求根本不一样了,造价大大降低。原来的风电设备投资要一万元/千瓦,比火电的4~5千元/千瓦贵一倍多。有了垂直轴发电技术,风电单机成本能降一半,与火电成本差不多了。如果用来提水,设计好与风力特征相适应的水泵,投资成本可能再下降一半,等于原来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如果再去掉与大电网并网、输变电和人工管理的成本,又便宜一大块!横断山脉,风谷林立。2500千瓦的垂直轴发电机,一平方公里可以摆五台左右。中国风电设备原来运行不能超过2400小时,现在延长到差不多四千小时,总负荷变动多大?中国人这项技术不得了,世界还没有,是唯一的,外国人只能做到几十千瓦。
风电提水这一招,敢称“化腐朽为神奇”。风电俗称“垃圾电”,负荷波动太大,从20~250%都可以运行,哪个电网也受不了,到底按哪个负荷来工作呀?前一段内蒙网瘫痪,就是风电闹的,太不稳定了。所以一个大网,风电不能超过12%。用来提水却完全没有问题。风电机组不必须并网,可以分散就地发电,无非多装几台水泵。假设风机功率是一个千瓦,0.2千瓦开始工作,2.5千瓦照样工作。20%负荷时,一台水泵启动;如果风大了,电力上来了,另一台水泵又启动了。电力根本不用切入切出,没有输变电损失,几乎100%实时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前所未有!风大时电多多提水,风小时电少少提水。横断山脉到处峡谷大风,风电资源足够,从而提水扬程可以足够大,取水点可以下降到两千米,再不用发愁能调多少水了。哪里方便就在哪里用风电逐级提水,过了分水岭,可以自流了;自流产生的落差水头,又能水力发电;找到地形建库蓄水,即可为当地施工或生产生活,提供稳定水电。最直观的可以用在陈传友的“四江进两湖”方案,30风电提水到鄂陵湖和扎陵湖,然后自流输水,那什么劲头!总之,风电参与西部调水,中国搞出了兆瓦级垂直轴风电,投入产业化生产,分散利用,无需变电、远距离输电和电网管理,每度电成本可能降到几分钱。
用超低廉价风电提水,就近找地形、地质条件修建水库,把垃圾电力转变成为水利能源,等于广义的抽水蓄能,这是一个核心的东西。而且,风电技术还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还有各种各样的设想。有人设想用飞艇,上头装许多涡轮发电。有人试验在两山间架设高压线式的钢缆,上面一串风扇旋转发电。还有人试验一头用风筝或气球,把带满风扇的钢缆拉上高空。在几千米高空,风速从未停止过,风能是地面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风能的开发利用空间简直无法想象,当量概念又不对头了。根据同样逻辑,甚至可以设想,将来风电直接与高用能产业相连,不进大电网,局域组网,解决好调峰,电解铝之类高用能行业向西部风电、道路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31
二是超长隧洞和大型桥涵技术。这一条不用多说,现在的技术发展极快。日本的盾构机,直径做到十六、七米,我们国产化的也有13米,隧洞中间宽敞、漂亮,输水更没问题了。超长隧洞技术与风电提水相结合,可以利用山峰之间的垭口,哪个地方好就修隧洞,宁可提点水过去。由于有了就地供应的廉价风电,还可以尽量避开施工困难的地质条件。大型桥涵技术可以使两山之间的渠道,不用沿着等高线绕来绕去,很长距离,施工维护都困难,直接跨过去。我们这些年大修高速公路、铁路,这两项技术发展极快,很多隧洞、跨江桥、跨谷桥、过江隧洞,长江隧洞都已经通车了。超长隧洞和大型桥涵,都可以做到抗震多少级。以前技术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调水工程困难很多。现在有了,技术成熟,有把握了。
把这两个关键技术环节叠加、整合,就成为第三条:化整为零,多头并进!于是乎,可以把“大西线调水”这个“线”字去掉了,这便是我现在说的“西部调水”。郭开的“溯天运河”设想全程70~80%明渠,调两千亿立方水,等于三、四条黄河,在地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横断山脉,蜿蜒数千公里,现在的技术确实很难想象。明渠过长有危险,地质不稳定,山中间总有断裂带,修建不容易,而且要一段接一段地进入下一条江,纵横交错,维护的风险性太大了。如果有了超低廉价的风能提水,加上超长隧洞和大型桥涵,整个调水工程,可以化整为零,分散开来,哪里风大就建设风电站,哪里有好地形,好地质就建库,提水、蓄水,不用非建一座耸人听闻的大坝,几百亿立方大水库,让人心里捏把汗,向北输水也不用集中在一条渠道,主干明渠的长度可以大大缩短,水量可以大大减少,分解成许多中小水库、中小运河,一截一段,地形、地质有利就集中修大坝、大运河,地形、地质不利就分散修小坝、小运河,有的直接联系,有的不直接联系,甚至跨江越河,多点(提水)、多路、多向,分头并进。万一哪里真出了问题,不会颠覆全局,造成巨大灾难。
为什么风电提水与超长隧洞、大型桥涵的结合,也算一条关键性技术环节呢?最大的好处是把一项难以企及的巨大工程,分解成一系列现有技术完全有把握的中小工程,极大降低工程难度,极大降低事故风险,极大加快施工进度。建立多点、多向、多路的提水、输水工程,风能、水能结合,做成一部分,受益一部分。整个西部调水,边施工边受益。过去我们呼吁大西线调水时不我待,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那些荒无人烟的偏远地方,由于长期没有工程设想,从搜集水文资料开始,极其缺乏基础工作。我们心急火燎,因为即便中央决策要干,水利部门动作起来,全面展开踏勘、预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再经过三峡式的周密论证,真正开工,20~30年以后见了。见天,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眼看难以为继,那时中国16~17亿人口,新疆继续增长的年轻劳动力尽往广东打工、打架?如今,有了风电提水这个关键性技术环节,一下子,满盘皆活了!
而且附带出一个好处,减少国际纷争。郭开的“溯天运河”一端出来,一说建高坝、大水库,下游诸国肯定吵成一片,美国人笃定出手“主持公道”。现在,西部调水,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了,分解开来了,都是中小工程。当然,说中小工程,是相对郭开的“溯天运河”而言,其实可能个个都不小。但是,和现在进行的“小西线”一样,或衔接,或交叉,或平行,上马兴建若干新的“小西线”,谁能说什么?我先从雅砻江调水,从通天河、金沙江调水,从扎曲、昂曲调水,从那曲、玉曲、伟曲调水,从帕隆藏布、尼洋曲、拉萨河、年楚河调水,不算国际河流吧?即使最后直接从雅江取水,也不用修一个巨大高坝,而是分散开来风水互济,提引并重,哪里有地形、地质条件就建库,甚至不建库,直接风电梯级提水,你管得着吗?
总之而言,把握这三个关键技术环节,西部调水一盘棋就好下了。立足这三项技术,我概括西部调水30个字“高水北调,低水东调,风水互济,提引并重,东西对进,调补兼筹”。“低水东调,调补兼筹”是邓德仁方案,非常有价值。长江水调多了,影响下游,国内又该吵吵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毕竟是现在的经济重心,影响太大了。地处西藏、云南交界的“三江并流”,直线距离仅仅70公里,南高北低。怒江,我们到过丙中洛;澜沧江、金沙江,我们到过德钦。根据邓德仁多年调查研究,藏水中的“低水”可以东调,补充长江水系从上游拿走太多。32“东西对进”说的是加快施工进程,崇山峻岭,作业面限制条件很多,施工队伍铺展不开,可以头尾两端一起动手。总之,整个水资源调配,调水加补水,七七八八,五、六千亿立方,调水一、二千亿立方,至少几十年时间,且有得干呢!
王小强:“风水互济”是整个思路的纲、纲举目张。中国人爱讲风水,没想到在这儿,让你用活了。天大难题,游刃有余,随心所欲不逾矩了!而且,整个西部调水,完全可以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积少成多,在“三边工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激励各类相关技术进步,调动修路、运输、后勤以及重型机械制造等等庞大的国内需求!
记得当初讨论西部调水,投资巨大,经常成为质疑的理由。现在咱大国崛起有钱了。美国金融海啸,中国刺激经济四万亿。用一万亿西部调水,不仅启动内需,而且千秋功业。
邓英淘:是啊,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按照现在的标准,肯定属于“三边工程”,哺育成都平原两千年,多少代人民。而且灌溉面积从解放初的两百万亩,扩展到一千三、四百万亩,有可能扩展到两千万亩,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工程?说到底,核心就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关键技术环节,巧夺天工。大运河也是“三边工程”,也不是一次性开工、竣工,哪里亟需、哪里好修,先解决一些局部问题,经过好几个朝代,最后接通了,成就了贯穿中国南北的全局意义。长城也是“三边工程”,战国时匈奴崛起,各国修各国的,秦汉土夯,到明朝才修成今天的砖墙模样。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就是靠这种精神,一个长城修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把一件事做这么长时间,几千年,不可思议,改朝换代,换了多少茬儿人,照样接着干,实际上都是逐次逼近,从最紧迫的眼前问题入手,逐步延伸、拓展,最终彻底改变整个全局图景。
注释:
23 1998 年 9 月 5 日﹐当时尚未成立“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课题组”﹐所以署名“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组”(http://www.ecrcass.com/ECRCASS/DYTX/1998/1998_11.htm )﹔另见邓英淘
﹕《再造中国﹐走向未来》1~14 页。
24 参 见 南 怀 瑾 为 邓 英 淘 等 着 《 再 造 中 国 》 所 写 的 序 言 (
http://www.hkstrongwind.com/product/780531649x.aspx )。
25 参见卢跃刚:《长江三峡:半个世纪的论证》。
26 杨世华:《林一山治水文选》编者的话 。另可参见杨世华:《葛洲坝工程的决策》﹐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新闻中心:《林一山与长江人》﹐卢跃刚:《长江三峡》等等。
27 途经西北干旱地区﹐黄河水沙是宝不是害﹐白白流进大海﹐属于严重浪费。“近代治黄指导思想上的主要错误﹐在于把黄河看成是一条害河﹐只是用被动防御的办法想方设法把黄河的水沙资源送往大海﹐而不是从发展农业上想办法把水沙喝光吃净。黄河多沙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不能盲目相信水土保持会改变河流的多沙特性。水土保持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正确的概念应是水土利用。”为此﹐林一山一直主张在三门峡以上将黄河水沙吃光喝净﹐下游用水从长江南水北调(详见林一山﹕〈治理黄河应立足于把黄河水沙喝光吃净〉﹐《当代治黄论坛》6~16 页﹔《林一山治水文选》〈黄河水沙资源利用
问题〉﹔林一山﹕《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第五章〈“两论” 与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林一山纵论治水兴国》第十章〈治黄大方略〉﹑第 19 章 〈再谈治黄大方略〉﹔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53. 〈治理黄河的关键 —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54. 〈再谈治理黄河的关键 — 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
28 详见林一山:《中国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林一山纵论治水兴国》第一章〈关于西线调水〉﹐第二章〈大西线调水与西部大开发〉﹐第三章〈西部调水工程的经济可行性〉﹐第四章〈林一山与西部南水北调工程〉。
29 邓英淘﹕〈附录 I (第二章的附录)对 R 与 S 间反比关系的一点认识〉﹐〈附录 II (第三章的附录)对水流运动中分力与合力的几点认识〉﹐林一山﹕《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178~186 页。
30 详见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49. 〈什么是“大西线”〉﹐50. 〈再谈林陈邓大西线方案 〉﹐51. 〈风电对大西线调水的意义〉。
31 详见邓英淘﹕《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跃迁》9. 〈风能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32 详见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19. 〈三江并流贯通调水方案〉﹐49. 〈什么是 “大西线” 〉﹐50. 〈再谈林陈邓大西线方案〉。
《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访谈文章第二节录入完毕,全文未完待续。
ps:王小强何许人也?人家可是改开后中国最早的一批出洋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洋务派之一。记得眉山剑客陈平在零几年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他回国后只发现了两个奇才,其中一个就是王小强(现居香港)。而从本文的这个访谈中,你应该感受到王小强对邓英淘的推崇和倾服,这是英雄惜英雄啊。推而可知,陈平如果了解了邓英淘,或许也会推崇备至。于此,可见邓英淘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