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粤语不是问题,真正危险的是将汉字作为表音符号使用

【本文原标题“本广东人就最近关于粤语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最近在观网看见一些讨论废青与粤语的问题,对此本广东人想发表一点看法。首先本人很同意某网友的以下观点:

——————

你考虑问题的方向不对,方言口音不会造成问题,造成问题的是香港一些人用的口语化汉字。

你看他们写的都是都是方块字,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想体会这是什么感觉,就去找找这一两年网上流传的废青群组通信截图,不懂广东话的人根本看不懂。

那些废青用的生僻字,语气词或是自造字等于是人为造成了交流鸿沟,秦国统一天下后为什么废除其他诸侯国文字?就是为了消除交流成本。而不消除交流成本的后果就是像西罗马的再次解体,拉丁语逐渐演化为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而拉丁字母现在仅用于学术命名。欧洲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能统一文字与无法组成统一的国家互成因果关系。前车之鉴不能不虑。

结论,广东话或者说香港一些人用的粤语书面语会造成的威胁就是分离主义思想,必须铲除。

——————

我首先说这个观点非常对,等会我会说它对在哪里。首先说一下这个网友该观点的错处,把汉字当纯表音字用,可不是废青的专利,我看过很多转帖,新加坡华人和香港爱国网友,很多也这样用。

我看底下有网友非常反对,说:你考虑的问题才不对,香港所谓的分离主义完全就是后殖民时代和外国敌对势力造成的,归罪粤语的纯粹就是胡扯。

这个网友可能太过激动,没看清别人的话,人家没把罪归咎于粤语,白纸黑字说得明白,“造成问题的是香港一些人用的口语化汉字”,为什么要曲解别人的话呢?

如果该网友说得不明白,那就换我的说法:把汉字纯粹当表音字。这是很严重的,用古人话说,从夏变夷。你看近代中国衰落,越南韩国朝鲜都不用我们的汉字,纷纷用表音字,是不是脱离华夏?

所以说人家不是针对方言,而是反对把汉字当作表音符号这种行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用一句方言说明。我虽然是广东人,但不说广府话(注:我潮语群朋友说,不要在潮汕人面前把广府话称之为“广东话”、“白话”),所以以下方言是潮汕话。例句:物个雅姿娘仔个肖影汝看。这句话翻译为普通话是:“弄张漂亮女孩子的照片给你看”。

我们看,这句话非常符合汉字音形义一体原则:首先,你把这句话用潮汕话,就按每个字的潮汕音念出来,多数潮汕人都听得懂(潮阳的口音比较不一样)。

其次,这句话的几乎每一个字,都符合它的本意(除了句中第二个“个”,在此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的”)。物,本来指物品,这里当动词用,意思是弄,拿,拿物品。从名词转使动用法,这是很多古文中常见的,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的句子: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这个句子中第二个“衣”是穿衣服的意思,第二个“食”有给别人东西吃的意思,和上句中的“物”用法差不多。

雅,有美,高雅,典雅的意思,姿,形容女性体态美,因此有人说,雅姿娘一词比美女靓女更好,因为“雅”还有高雅的意思。接下来“仔”,有孩子的义项,引申年纪小,年轻,雅姿娘仔,就是漂亮女孩子。你们去查这几个字新华字典的解释,看看在这句话中以上几个字的用法有没有问题。肖,有像的意思,影,就是某实体物体的反映,肖影,就是照片。

可以说这句话完全可以看成汉语的另一个位面的用法,其实它就是汉语文字的另一种用法,音形义一体,不可分离。所以这么使用汉字,并没有脱离“华夏”体系。

如果像我见过的某些海外网友,用表音用法表达那句话的粤语,怎么写?由于我的粤语水平只能说半吊子 在此只能班门弄斧,如果说错还望指正。

比如说“物个雅姿娘仔个肖影汝看”这句,用粤语表音法来写就是:咯个靓女嘅照俾你睇?我们看,这句话相比潮汕话,有至少三个字是不负责表意的,仅负责表音,潮汕话那一句,除了第二个“个”字之外,每个字都音形义一体。

如果这还不明显的话,那再举个栗子:唔系呱,咁都嘚?潮汕话同样的意思为:谜啊,还好照生做?普通话是:不是吧,还能这么干?不是吧,还能这样?

你当然可以说“唔”字有“不是”,“不”的义项,潮汕话也有这个音,但它毕竟是从音生文,就是因为“唔”这个音有“不是”的意思,所以用“唔”表达“不是”。如果别人要问,按照汉字造字法,形声、会意、象形、指事来说,“口”和“吾”为什么是“不是”的意思,你怎么说?

当然,潮汕话例句“谜啊,还好照生做”中,“谜”其实也是表音字,系“唔是”这个词的合音。潮汕话中“唔是”、“唔”也是“不”的意思,这可能是古老南方语言的遗留,或受广府话影响。

我们继续分析,“咁都嘚”,“咁”是什么意思?没意思,有意思的不是这个字,而是这个音,这就是我说的:从音生字,从音生义。

潮汕话怎么说呢?“还好照生做?”还,和普通话一样,好,潮汕话有“能,可以”的意思,照生呢?照有“按照”的意思,“照生”的句式,我理解可能类似于明清白话文中的“怎生”一词,“怎生”就是怎样,那“照生”就可以理解为“照这样”。你看,显然相比“咁都嘚”,“还好照生做”更加从字生义。

说了那么多,你们不要以为我在吹潮汕话贬低广府话。我对广府话了解不太多,我觉得广府话也一定有正字,我结识潮语QQ群之前,也不知道写潮汕话可以用正字。

我是想说明,汉字是“从义生字”,或者说“字本位”主义,而不是“音本位”主义。你们有没有想过,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何提倡的是书同文,而不是“语同言”?关键的问题就是汉字是“字本位”主义的。

在一部小说中,清代有两个广东人见面,好像在外省吧,按理说老乡见老乡应该畅叙情谊,小说中的他们也是这样的,结果是广谱对潮普,两人鸡同鸭讲……那么真实历史中他俩真的见面,应该怎么聊天?用汉字笔谈啊!别说两个广东人,古代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和朝鲜人、越南人、日本人聊天,一个汉字在各省甚至日本朝鲜越南可以有不同读音,显然相比“从音生字”的字母文字更具开放性。

所以你们要正确理解上文网友的担心,香港和海外某些人用表音化汉字聊天,是试图把“从义生字”的汉字,改变为“从音生字”。这问题可比简化字更严重,我曾经说过,简化字只是修改了一些字而已,并没有一套新的与传统割裂的汉字,谁告诉我“人”的简体字和繁体字有什么区别?其赖以生存的构成方法和使用方法并没有根本改变,这就体系了某种继承,过于纠结简体字问题,纯属避重就轻,不得要领。

相反把汉字当作表音字符,则是试图改变文明体系的大问题。试想如果你只是把汉字当表音字符,而对其字义不甚了了,就算你写的是繁体字,又有什么用呢?

我听说美国的老华人(一百多年前去的),往往以各方言区分你我,不相往来,现在都和不同民族差不多了。我想这大概和他们没有一种超越各自族群的“普通话”,以及缺乏一种共同语法,超越语音,从义生字的“文言”有关。

我们仔细想想,明清时代一个广东人和一个江苏人相遇,彼此语言不通,又不会普通话,你想用文字笔谈,那两人也得懂一点书面语言,总不能广东人写“咁都嘚”给江苏人看吧?

如果在海外的各个民系的华人群体,没有一种共同的“文言文”,各自用自己民系方言交流,很快会发现用拉丁字母拼写更方便。如果真这么干,好了华裔从此消失。所以马来华人看的明白,尽管他们大部分是中国南方过去的,依然坚持有普通话的华文教育。

把汉字当表音符号,汉字本身其实就可有可无,因为既然它只是表音符号,用真正的符号岂不是更方便?这正是香港受西方文化影响太深的证明。所以上文网友才说要铲除这种异化汉字的行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