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落后关键一百年!从清军到东亚怪物房!
上图就是与明末大体同期的西班牙火炮,很明显,与明清火炮相比,其管壁更薄、“口径重量比”更大,这说明其制造工艺更好,
在火炮都有同等重量的情况下,西班牙火炮的口径会更大,射程更远,在口径和射程相似的情况下,西班牙火炮的重量会更轻,同一艘战舰可以携带的火炮数量更多。
这就是大航海时代末期,西班牙、英国、法国的风帆战列舰上动辄有上百门火炮的原因。
同代的明清火炮,也采用了弗朗机样式,靠近炮口的管壁更薄,靠后的管壁更厚,符合火药爆燃压力向炮口递减的原理。
但是,明显其制造工艺不如西班牙同时代火炮。说实话,此实东西方的火炮质量差距还不大,此时的火炮技术差距还处在可以依靠战术、数量弥补的范围之内。
最好的例子是明清之交,郑成功对付荷兰人的时候,只要郑军集中足够数量的火炮就可以靠数量压倒荷兰火炮“质量”,
加上沿袭自郑家海盗传统的灵活战术、敢死队纵火船(这就相当于早期的原始“鱼雷”)郑成功还能勉强取得一场对荷兰人的胜利。
到了清代中后期,火炮制造技术不进反退,工艺退步,同口径的火炮,重量和块头还在增加,“口径重量比”还在降低。
为何会这样呢?
令人费解的是,按理说,在火炮技术逐步落后、拉大差距的清代初期、中期,清军还是可以接触到欧洲火炮的。
例如,在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就领教过沙俄手中的欧洲火炮,在我国南部沿海,清军水师也并非没有见识过葡萄牙、荷兰人的火炮,清军怎么可能对自己手中火炮的逐渐落后毫无感觉?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
清军在至关重要的乾隆、嘉庆两朝,没有再遇到过现代化的军事对手,尤其是没有遇到海上的现代化对手,所以对欧洲国家的火炮进步无感。
在这一时期,清军可能领教过沙俄支援准葛尔燧发枪,还在西南两次战争中见识过来自英国卖给缅甸的火绳枪、燧发枪,
而更重型的欧洲火炮,由于陆路运输困难,沙俄、英国都没法送给、卖给当时的准葛尔、尼泊尔、缅甸的武装。
另外,马噶尔尼使团还将燧发枪作为礼物送给了乾隆。
这就是所谓的“枪好运,炮难搬”!
因此,清廷对于欧洲人拥有了更先进的燧发枪,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我作出这一判断的证据就是——鸦片战争之前,清军宫廷、近卫队已经装备了比较先进的燧发枪,但是一线部队特别是绿营却只能用落后的火绳枪。
另外,在和准葛尔的长期战争中,清军还见识、学会制造了骑兵专用的轻型火炮——鹰炮——也就是骑兵可以驼载的中口径小炮。这种中世纪中亚的“自行火炮”并没有什么冶炼造炮技术上的创新,但是重量合适,口径和威力介于鸟枪和红衣大炮之间,所以适合在沙漠戈壁草原上机动作战。
鹰炮只适合在草原沙漠戈壁上作战,这里就揭示了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重大缺点——当时的清军更擅长草原戈壁、山地作战。
清准战争是草原沙漠戈壁作战,
大小金川之战、白莲教战争是山地作战、缅甸之战是丛林作战,在这些战争中,清军不用重炮也可以获胜,因此也不能锤炼提升自己的海战、重炮能力。
鸦片战争之前的清军已经将近百年没有打过一场海战,海战、海防作战是清军当时一个重大的战略短板。
我们现在如果说清军完全没有意识到火器落后,完全没有追赶世界先进潮流,这也是不准确的。只不过清军从乾隆朝开始,就没有和现代化海上对手较量过,所以对于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欧洲火炮的技术进步完全无感。
时光如果倒流,假如清朝没有打败郑氏,那将在东南沿海始终有一个“海上政权”构成威胁,那不论是清廷还是郑军都会努力引进欧洲先进重炮、风帆战舰,甚至还会逼迫东北方向的日本参加这场“东方军备竞赛”、“东方火炮技术革命”,
如果清朝没有打败郑军,那么,东方海洋上将形成类似欧洲西班牙-英国海上较量那样的的剧烈竞争,逼迫各方在军事技术上你追我赶,在火炮研发上共同进步。
要等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清军才面临严峻的军事斗争局面,太平军采购的大量西方枪炮,逼迫清军急起直追,引进装备大量先进武器。
悠悠一百几十年过去,
现在,东亚各国倒是进入了军事技术剧烈竞争的时期,随便一个东亚国家军力在全球都可以进入前十,
随便一个东亚国家如果放在非洲、中东、南美,都会是当地首屈一指的霸主,可惜,它们都挤在“东亚怪物房”!
它们也因此疯狂引进先进军事技术,提升自己的军工水平,探索军工科技最前沿,眼看东亚地区就要成为世界军事技术的顶峰!
——
——
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