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论的认知阶段与参考书学习
关于立论
我的立论知识主要是通过穿凿得来的,附会成分很大。
二、三十年前,由于工作关系,我比较重视关于立论知识的了解,因为当时的岗位是秘书和市xx学会副秘书长,为了起草调查报告和相关方面的论文,为了编好内部季刊,也为了把市电视大学聘我讲的《写作》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两门课程讲好,我硬着头皮学了一些写作学方面的立论知识。
慢慢的,我感觉写作学方面关于立论的知识不够用,又翻了翻逻辑学的书籍。
再后来,又感觉关于支持立论证据的知识太薄,又翻了翻有关证据法方面的书。
我便了解或大致查阅了一些关于证据法方面资料。
我了解到的书名有:
1、陈朴生的《刑事证据法》,台湾三民书局。
2、罗纳德•J•艾伦等:《证据法》,张保生、王进喜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
3、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公安大学出版社。
4、卞建林:《刑事证明理论》,公安大学出版社。
5、龙宗智:《中国刑事证据规则研究》,检察出版社
6、米尔健·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政法大学出版社。
7、斯特龙,汤维建等译:《麦考密克论证据》,政法大学出版社
8、克里斯托弗·b·穆勒,《联邦规则证据》,阿斯彭出版社。
对这些书如果全读一次,我的精力肯定不够。我便开始学穿凿。我的穿凿法要点是,看到书名,先不翻书,自己想一下在这个书名下可能写什么,提纲是什么。然后翻开书,先看书的提纲,如有我想不到的章节,翻翻要点。如有我感兴趣的章节,看看大师是怎么写的。
比如在看《中国刑事证据规则研究》时,我主要粗浅浏览了以下内容:
非法证据是怎么形成的?
是刑讯逼供吗?
是威胁、引诱、欺骗吗?
是司法监听、卧底侦查、刑事特情作证吗?
是瑕疵证据吗?那么瑕疵的表现是什么?因性状改变?因来源不明?因形式不符?因处于未完成状态?
看着书中的这些说法,便想到一般论文证据的来源应该如何保证质量。
又如,读《刑事证明理论》时,便想到:证据应该如何运用?如何收集保全?如何审查与判断?现有证据能证明什么?如何去证明?局限和无奈?
由证据是如何推定结论的?主观是如何通过证据认识客观的?具体过程与活动如何?证据怎么去伪存真?认识怎么由浅入深?主观认识怎么正确反映客观实际?
如何保证认识推导结论时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求 ?同时,如何认识现有结论的相对性?怎样对结论进行价值权衡 ,共有哪些价值?出现了多样多元价值时如何平衡?
还有,论文如何保证有实质真实发现的内容?如何扩大实质真实发现的比例?
再如,读《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中的内容时,有特别影响的,现在仍记了两条:第6条,忠于事实真相;第7条,遵守法定程序。
……
需要立论的地方很多,比如论文结论,比如调研成果,比如会议纪要,比如专题议案,等等。
又累了,先收工,改日再扯。
欢迎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