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者问|潘妮妮:用宽松教育的恶果来推测中国的素质教育,是不科学的

【第32期观天下讲坛邀来曾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博的潘妮妮教授,分享她对日本这些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希望能为我们带来一些警示和启发。在这儿奉上潘妮妮对于读者提问的回答~】

500

潘妮妮 教授

问:应试教育为人诟病一点是导致学生盲从题海战术,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我理解素质教育改革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能否请您讲一下素质教育和宽松教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地方?

 

潘老师: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好词。宽松教育引入了综合评价标准,要对学生综合评价,其中也谈素质因素,因为当时日本校园出现过若干问题,包括深受西方舆论诟病的一点——日本人只会服从,就是教育的结果。所以我觉得素质教育本身是好词,但是素质怎么评价,谁来评价,谁是评价的主体,却是个问题。

而且素质和分数并不对立。看一个人的音乐天赋,最后还是看他考级多少,这里面还是有分数的衡量。我考试数学分数很高,难道我没有数学素质吗?我历史分数很高,我没有历史学习需要的素质吗?也不能完全这样说。

关键在于素质和分数差异,两者之间需要综合。素质同样需要一定分数等级评价,而这个分数里面同样也要体现素质考量,我觉得两者对立起来,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问: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有一些人呼喊减负的同时,又忧虑宽松教育带来的社会分化等问题,这种舆论动向您怎么看?

 

潘老师:宽松或者是素质教育,本身不一定带来固化。就日本的情况看,当时的日本差异、阶级固化已经存在,只是说社会普遍没有意识到,或者是日本决策者假装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就导致固化更趋严重。宽松教育恶化了教育领域不平等的趋势。

关键是回到这一点,宽松教育可以有很多形势。日本做宽松教育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入不敷出。旧有公立教育比较强的情况下,日本地方教师工会也很强。日本教师工会是日本当时社会党的地盘,而执政党是自民党,所以日本宽松教育出发点是很复杂的,这里面还有些“邪恶”要素。不单纯就是节约国家财政投入,也是要增强当时自民党政府能力。在不纯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若干不纯的结果。即使同样政策或者是同样指导,具体执行当中是可以有重大差异的。

 

问:传统上中国有因材施教理念,在当今教育普及化的现实下,能否实现教育标准化和因材施教的平衡,以达到教育成本相对降低?

 

潘老师:我个人觉得平衡肯定是我们一个追求,因材施教也是一个追求。但是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其实给人一种承诺就是平等,在这个承诺之下必然会更多人去倾向于追求标准化,其实我想了一个问题,以前上大学时开玩笑——我们跟隔壁清华差距在哪里?清华偏理工科,他要求是每一个人都不能掉队,如果掉队就会对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但是我们北大偏基础科学或者是社科,基础理科和社科方面,他比较重视因材施教,跟上就跟上,跟不上就算了。

但是,我是觉得这个跟需求也有一定关系,我们面对现代工业社会需要更标准化,我们还要推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推动社会平等,如果我们仍然以这个为诉求,我可能就更倾向于认为标准化是一个现代社会更需要的规则。


问:这几年日本经济泡沫下降了,但是好像一些行业,它的科研能力还是可以的。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就觉得是不是可能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我们这些企业,国企更加注重赚钱,转型投资其他的。这个问题是想问,日本的情况是不是私立教育,就想把一些人推掉让另外一部分固化,更美国化更匹配经济发展,科研水平更向前,是不是有一些联系?

 

潘老师:我更关注日本政府在社会资源分配上,至于政府在当时有没有专门把与未来科技发展路线挂钩,我没有专门研究,也不敢在这里断言,毕竟没有数据没有足够证据。但是我们可能谈到一个,与你问题有一定相关性,日本现在教育状况对科研会产生一个什么影响的问题。

现在据日本政府评估来看,他们对自己科研发展、对科研产品应用化不是特别满意。现在日本有很多争议,日本科技到底有没有退步,有人认为日本科技在稳步发展,有人认为日本科技停滞,也有人认为进入死胡同。日本政府肯定是有所不满意。所以评估宽松教育政策,我看过日本政府相关文件,他确实是把学习能力,特别是PISA学习能力评价作为重要标准,认为现在日本学生,理工科能力不行。他是把这个与与教育直接进行挂钩,所以这是反思教育一个方面。回到你说的私校问题,确实这个私校发展,与其说是政府可以推动的结果,我更认为是政策下面一个必然的产物。公立教育放松了,国家的公共责任被推出去了。但是另外一个地方在于大校教育仍然非常严格,哪怕大学入学率是100%,对于日本人来说还是要考一个更好的学校才符合学历社会的需求。所以这样一个落差当中,这种私立教育、补习班教育,才能自然而然生长出来。最开始政策规划当中,也许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没有有意识考虑这个问题。

 

问:我今天过来听是日本状况还有宽松教育的经验教训,但我心里面想的是中国问题。所以我们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国家也在走这样一条相近的路,从最开始减负,到今年北京市提出高考改革,我们都有一个担忧我们会不会走上同样的路。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很像,社会上私立教育越来越发达,公立教育不管老师素质还是学生素质都有一个下降趋势。所以我就想问一下我们今天日本宽松教育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他们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潘老师:首先第一要表明态度,我们做社会科学研究,最忌讳是直接搬用。我们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一些因素可能是相似的,但是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用别的国家或者是别的时期组合这个因素方式,直接放到我们现实社会组合起来,说“这样的组合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是我们社会科学比较忌讳的。事实告诉我们,历史会有反复,但是不会直接反复,所以我才会强调这个宽松教育带来负面结果与日本特定发展过程是直接挂钩的,这是一个基本态度。

但是你所提到这个现象,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是明显是能够感受到的。而且尤其可以看到,今天特别是在北京、上海,会发现很多家长追求的教育品质,他实际上放在发达国家也是精英教育了,也是只有社会里面极少数人才能够享受到的。

这个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固然是你说的因为促进你去投入教育资源地方越来越多,就会使得教育差异越来越大。我们小的时候也讲素质教育,我们觉得最多了不得是弹琴,家里咬咬牙也能给你买个琴,还有踢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看看书,努一把力都是能够实现。但现在由于市场情况,大家不断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众难以预料的。我就听人说北京的孩子学马术是标配!民营企业家总是能给你弄出一些点,这是不可预测的,这是政策制定角度会偏离出发点的一个表现,是我们担忧的地方。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至少证明大家追求平等愿望还是不断存在。有的时候有一些家长家里没有钱,工资也不是很高,但是会把大量工资往这方面投入,你会觉得孩子搞精英教育有什么用?但你又会佩服这些家长,他的心中存在念想,他会努力向着社会认为的“好”的标准去靠拢这种心气是很重要。

这个事情最后到底怎么发展?需要考虑一种张力——一方面承认差距,另一方面总是想比我邻居,同学,家里人花更多精力培养我们的孩子,制造差距。在制造差距同时我们还是在追求平等,绝不服输,所以这两个好像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会形成张力,这个张力会走向一个什么方向,这是谁也没有办法预测的。日本宽松教育是让人沮丧一点,所以日本有很多女孩从小培养家里面,不用上很多学,从小就打扮自己,发现被消费社会逼的钱花不起了就去拍AV,这是一种发展方向。最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巨大张力走向什么方向,这是我们不能够轻易去预测的,所以这是我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问:传统上认为东方教育是填鸭式的,美国或者是西方国家比较宽松一点,我们现在也是这样认为的,都还是这种观念。但你的数据我看了一下很有意思,西方国家在公共教育投入,学习时长都很高,美国尤其高,所以这是理解偏差,还是表现偏差,还是日本学歪了?

 

潘老师:舆论其实有可能与实质出偏差。这里面不仅仅日本学习时间少,韩国也很少。以西方舆论为例,当时日本崛起,你就要解释为什么日本能够崛起。在这个找理由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因为日本实行这样经济政策”,“实行那样的制度”,“东方人他们能忍”,“东方人喜欢填鸭”等等。当时世界舆论公认日本人是工作机器,是一群蚂蚁。而日本人很在意世界对他们的看法。日本对国际舆论反应很大,当时日本推行宽松教育也与国际舆论有很大关系。这里就提到一个问题,实质上填鸭式教育是西方世界也在做的事,反过来大家把这个搞的像东方特性一样,事实上不是如此。

换到另外一个问题,刚才也说到了,宽松教育的忧虑,对于教育时长的追求,其实表现了大家对于平等概念的追求、执念。放到一个对平等没有那么多执念的国家,比如美国,他们就会觉得中国人不可思议,他们会困惑——你们中国人底层打工的人,你自己吃不饱穿不好,你开洗衣店,送快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还玩命送孩子读书,你脑子里想什么呢?这是不能接受的。比如说很有名虎妈,耶鲁教授蔡美儿让孩子受很高的教育,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看到一个洗衣服、画指甲的,天天在昏暗的灯光下督促孩子学习,这就很不可思议。所以学习时间其实是“平均学习时间”,一部分人学习时间、学习努力程度抵消了另一部分人的时间。

再举个例子,印度是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比较多的国家。但是印度有一个问题在于,他在大学教育上投入很多,但是在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上投入比较少,这就决定这个国家里面很大部分底层孩子没有机会享受大学公共教育。所以光看一个数据、一个平均数字其实不太客观,我们要进一步考察他的资源是怎样分配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