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发现,《无问西东》少了台湾清华
最近被《无问西东》刷了朋友圈,身为一个特别有历史感的人,又曾经在台湾航空公司担任飞行员,这部片在第一时间上映时,我就去戏院里感受了这部横越四个时空的历史青春片。然而被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同时,我却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似乎这部片还缺了些什么。这样的感受让我连续几天都在思考着,以清华大学百岁祝贺片为由拍摄的历史大片,为什么带给我这样的留白疑惑?
于是,我在一周内,二度跑去电影院再看一遍《无问西东》。这一次,我试图在各个场景与片段,去思考和分析这部片到底缺了什么。在最后的片尾彩蛋时,我从列举的民初杰出人物名单中,才顿然发觉,在两岸分治的今天,以《无问西东》为引子的故事,带出了两岸分治后这一时间段不完整的历史记忆。
在庚子拳乱后,美国在所有的列强中,将庚子赔款退还以作为设立清华学堂的经费,这也是日后清华大学的前身。在那动乱的时代,列强与军阀势力持续割据中国的发展,清华大学肩负起培养人才、吸引优秀知识份子,以为国家发展指引明路的大任。这些知识分子,诸如赫赫有名的梁启超,其名为“君子”的演讲中,诞生出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文以载物,但是在国家内乱外忧加剧的30年代,更多的青年选择了投笔从戎。电影沈光耀的原型便是那时清华大学土木系的沈崇诲,连两弹一星的航天之父钱学森,也在当时的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在国家动乱之际,清华大学出身的才杰之士并未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地去帮助国人,这如同电影中提到的“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然而在1949后,这股代表团结的清华力量,似乎也被分裂了。譬如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他早期参与五四运动时那股“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节,影响着清华大学学子的风骨,但最后因政治因素而离开了大陆,直至其过世都未踏上家乡的土地。
这样的故事其实数不胜数,更多的手足血肉被历史的洪流冲散,分隔两地。对于拥有共同创校历史的大学,这种切割同样断绝了两岸知识份子的情感连结:被誉为“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在1962年去世,重新建立一个团结的清华大学的梦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相较之下,1961年取得清华大学硕士的李远哲,则在40年后带着台湾往两岸团结的另一端光谱而去。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陈鹏牵着王敏佳的手,浪漫地穿越校园时,遇到了两个北大学子调戏,暗示着清华和北大这两间高校之间互黑的历史。这股竞争的氛围,同样被落址在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跟交通大学继承了。每年的梅竹公开赛,以前校长“梅贻琦”的“梅”字为名的清华大学,和前校长“凌竹铭”的“竹”字为名的交通大学,都会展开一系列的运动比赛(主要是球类运动)。这种著名学校之间争长较短的作风,不论是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的划船比赛,或是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橄榄球比赛,心态皆然,某种程度上也是“无问西东”。
过去以理工科闻名全国的清华大学,即使在台湾复校后也不改其志,不仅是台湾第一个设立“原子系”的大学,也出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台湾大学学士和清华大学硕士)。在大学入学考试上,录取分数的排名上也被列为“台、清、交、成、政”。在两岸四地大学排行中,也是排名前十的顶尖大学。
尽管学术上继续维持优质发展,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两岸分治六十余载,已然拉远了双方的心理距离:2014年就读台湾清华大学社会系的学生陈为廷,成为“太阳花学运”的领导者,也是马英九政府失去实质影响力的推手,同时也推迟了台湾与大陆相互理解与合作的进程。从两岸清华的维度来看,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似乎只剩名字的连结,“天然独”与“小粉红”似乎成为了两条平行线。
学运三年后,蔡英文政府执政的现今,台湾并未出现当初选举时一批人认为的“改头换面”,两岸关系则重回不信任的“扁时代”,诸如陆生共谍案、航线争议案,这种氛围都给往返两岸的学生与从商人士蒙上了阴霾。这种政治不确定性,虽然在内政不济之时,成为政府转移焦点的方式,但如同七伤拳一般,“伤己七分”,蔡政府的民调也迎来执政最低点——20%。
今天的台海局势似乎如同六十多年前一般诡谲,两岸的民间交流虽然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那股稳定的力量却流失不少。大陆许多人士认为武力统一即将是势在必为,台湾内部也早已出现蠢蠢欲动的民间军事组织,这些主战派对于两岸和平的发展和血浓与水的同胞,如同嗜血如命的豺狼,要生吞活剥对方的意识型态,在砧板上的人民则为鱼肉,任宰任割。
捐助庚子赔款的美国,在100年前扮演着影响近代中国史的重要角色,不论是日本的侵华战争、中国的内战,到两岸的分治对立,举足轻重地调配了东亚地图的色彩。特朗普上台的战略收缩,并非放弃美国对传统地缘的影响力,反而是通过资源的重分配,集中调度战略布局,因此也可以看到美国尝试建立与台湾高层的官方互访常态化(台湾旅行法),以及军舰互访的大胆提案。这似乎也预示着美国不会放弃压制中国崛起,以及任由领导地位被挑战。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是由每一个个体所造成的蝴蝶效应所影响。在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呈现的四个时代中,个体的抉择都代表着勇气。在我第三次看完电影后,我内心彷佛看见了第五个时代的模样:
2030年,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学生,到北京清华大学交换,毕业后进入了北京市政府工作,协助城市建设和规划,发自真心的为着一个个为城市自豪的民众努力工作着。这样的蓝图,需要的是50后、60后的领导者真正有勇气的解决两岸问题,让人民真的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