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陈平《大城市超过30分钟的通勤时间,阻碍科研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先说明一下自己的身份:前美国留学生。本科毕业后到美国中西部某玉米地学校深造并做博后,在美国待了将近八年。天坑专业。年初回国。有可能有人能猜出来是哪所学校,甚至猜出来我是谁,不过whatever。

然后听说陈先生前几天还说我们应该学洛杉矶的建设,把楼都修得低低的,然后摊大饼,这样打起仗来损失就小了?这样看来陈先生关于美国的暴论还不少,不少还都是基于美国含情脉脉的美好想象,仿佛美国高校就真的是白莲花象牙塔了。也不知道国内这些年的学术圈乱象其实是跟谁学的,真是讽刺。

然后开始我的反驳,专门说说我了解的有关美国大学的事情:

1、美国的州府,人口再少都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中小城市

    美国一些州内,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是分离的,而且一般情况下经济中心的人口会比政治中心要多。比如德州的首府是奥斯汀,大城市则是达拉斯休斯敦;密歇根的州府在兰辛,经济中心应该还是底特律(或是环底特律城市圈);伊利诺伊的政治中心是鸟不拉屎的春田,经济中心当然是芝加哥;俄亥俄的州府是哥伦布,大城市则是克利夫兰辛辛那提;威斯康辛的首府是麦迪逊,经济中心则是靠近芝加哥的密尔沃基……等等等等。

    所以,很多州的州立大学州大学都建在首府,比如德州大学(所谓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俄亥俄州立密歇根州立、威斯康辛大学(所谓威斯康辛麦迪逊),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然而需要指出,州府作为政治中心,其政治上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美国的很多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其发展空间财政受政治力量影响很大,说白了,你在州议会有靠山,你就可以或者多开院系,甚至多拿经费。这当然会影响到科研的开展和学生的就业。请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美国大学的管理者,那么你最应该关心的,难道不是财政和就业么?前者是生存问题,后者是实打实的社会关系名声啊!

    举个例子,敝校作为老牌理工农名校,就是因为在州议会里没有州大的声音大,就导致一直没法开法学院医学院,于是学校综合排名死活上不去,这也成为了两所学校之间口水仗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以,如果一个学校处在人口不多的首府,那根本就不应该算做短文中所谓“在中小城市或乡村”,因为它获得的政治红利要远大于直接的经济红利!更何况从美国的角度看,多数州府根本不算小,通勤半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德州奥斯汀、俄亥俄州立、密歇根州立这种学校根本就不应该被认为是在中小城市里,这种举例是不恰当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在大城市的Suburb区域的学校也不应该被认为是在村里

    美国的行政区划跟国内不一样。国内是省下设市,市下设区县,区县下设乡镇街道;美国则是州下设县/郡,县下设市、镇(美国市镇基本同级),层级少,甚至很多几个人的小村也被当作独立的镇子作为独立行政单位的。

    这样导致的问题是,当我们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的时候,很多时候比较的都不是一个东西,我们讨论国内城市的时候是把郊区县都算上的,但是在美国,郊区县都是独立的镇,跟城市都是平级的,所以我们讨论城市时候其实只讨论了城区

    举一个最夸张的例子,印第安纳州的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如下图所示,狭义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只是图中加粗的Indianapolis覆盖的那一片,其周围的CarmelFishersNoblesvilleAvonPlainfield甚至图中没标出来但是紧挨着Indianapolis市区的Speedway,等等,它们在美国人看来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Indianapolis的一部分,但是在一个北京人看来,它们不就是海淀、朝阳、丰台、大兴等区么?把Carmel说成乡下,不就是说海淀朝阳也是乡下么,这不合适吧?

    同理,短文中提到的斯坦福——说真的,当时看到这里,我整个人都笑裂开了——自然也不能说是“中小城市或乡村”。斯坦福到三藩,就类似于昌平城区学院路,连昌平西山口都到不了,怎么就是乡下了?实际上,斯坦福伯克利应该已经算是典型的在大城市的学校了。

    

3、最重要的一点:美国很多顶级高校就是在大都会里!

    也就是说,所谓美国顶级大学都在乡下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如果你觉得斯坦福和伯克利离三藩还太远的话,那请问UCSF是不是在三藩市区?UCLA南加大是不是在洛杉矶市区?芝大是不是在芝加哥市区?MIT哈佛波士顿学院东北大学伯克李音乐学院是不是都在波士顿及其近郊?哥伦比亚大学是不是在纽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那些大家在国内不了解,但在美国还挺有名的的各种大学和文理学院。位于美国大城市的更是汗牛充栋,难道它们就都被开除了?

    那么请问,在这些学校上学或者工作的人,每天通勤的时间是多少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哥伦比亚念书的人住到新泽西,或者乔治城大学的人住到弗吉尼亚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每天的通勤时间都在两个小时左右。就算在斯坦福这种离市中心多少还有点距离的,很多也住在圣何塞之类的地方,每天通勤一个小时以上的也比比皆是——哦不对,你要是去过斯坦福的话,就应该知道从斯坦福大门走到教学区不止十五分钟,所以请问陈先生是怎么得出在斯坦福通勤不超过半个小时的结论的?

4、就算是在位于近郊、远郊甚至乡下的科研院所工作,很多人的通勤时间也不止半个小时

    原因有很多,比如:

    一、房价

    就算是乡下的大学城,紧挨着学校的房子也能比几公里开外的房子贵一倍,而且空间还小一半。学校宿舍一般更贵,还不让你开火逼你吃食堂,毕竟都是要恰饭的么。如果你住到校外相对实惠的公寓,而你又不买车,那班车公交车的通勤时间很难低于每天一小时。

    二、家庭成员工作位置分散

    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同国内大城市一样,在美国,家庭成员的工作地点相隔很远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时,夫妻俩会商量着选一个靠中间的地方定居,然后各开一辆车上下班,通勤时间远超半个小时。比如有些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离芝加哥有一段距离,都快到春田了)工作的人,还是会住到芝加哥近郊去——因为两口子很难都在国家实验室上班嘛,另外一位还是得去芝加哥找工作不是。

    三、学区考虑

    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比较好的公立学校,会尽量把家优先选择在好的学区,这样离工作单位的距离就不好控制了。

    所以,陈先生是如何得到他的“美国科研人员通勤不超过半小时”的暴论的呢?

    因为他是访学啊!短期访问么,长则一两年,短则几个月,一般还都有各种项目资助,还不一定买车,那多数情况当然是选离学校最近的住处了,反正不用养车了,租金也多不了几块钱不是?

    而你如果是在长时间居留美国的留学生或者博士后,那感觉当然完全不一样。

5、哪来的那么多关于美国的想象和谣言

    其实前面四段已经把美国大学位置的事情论证清楚了,但是还是不免多说几句。陈先生一篇雄文,虽然只有几百字,暴论却远不止上面说的关于学校的那一个。比如“英国贵族都住在乡下空气新鲜的庄园。美国富豪多住在地广人稀的牧场”,开什么玩笑,是纽约三藩芝加哥的富豪多?还是犹他堪萨斯这些真-牧场里的牧场多?实际情况是,美国富豪会买牧场,然后去度假,又不是一直住在牧场里。都以为富豪都不用工作也不用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的?而且东西海岸那些牧场,跟堪萨斯和犹他的牧场比,那也叫牧场?度假村吧您哪。

    这些谣言在十年前的中文互联网上可谓甚嚣尘上,对于大多数来说,其实不过是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的认知偏差,也无伤大雅,但是作为智库高级人才的陈先生,说这种既不符合实际,也不负责任的话,然后还作为论据,回过头来对国内的发展指指点点,这就不合适了吧?

    尤其让我火大的是,所谓“科研院所应该在乡下”这种说法,本质上是对高校学生和科研人员的道德绑架,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往大了说,除了少数设计国家核心机密的项目,科研需要关注国家的政策与规划,也要注意解决产业界的实际问题,这些需要大量的社会交流和沟通,难道是躲在山沟沟里闭门造车就能搞定的?就以北京来说,你在昌平怀柔,想跟大国企深入沟通,往来几次就都很费劲了,如果真的放在所谓中小城市,那还能干成什么事?往小了说,科研人员自己在努力完成工作之余,也应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而不是被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按着脖子被逼着007,好像兼顾生活就是犯了什么大错一样。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也伤害了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后代选择与发展的权利。

    我还专门跟我美国导师聊过,他说美国高校教授的子女,因为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比较开放多元,等长大以后,很多都去商界、政界乃至艺术界了,留在学术圈的其实并不多。比如现在世界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Joshua Bell,他的父亲就是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系教授。这样整个圈子人员流动性大,活力更强,总比某些人搞的好像教授职位还要世袭,于是从小开始做转基因实验,然后近亲繁殖尽情互卷要强一些吧?

    这事儿对大学里的学生也是一样。大学当然是重要的科研平台,但更是每个人人生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就算科研必须埋头苦干,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就算这些都是真的,但大学培养的人才最终搞科研的也十不足一,其他流向的毕业生也在其他的部门为社会的发展发光发热,他们不仅需要所谓“静下心来”的环境,更需要去实习、去面试、去接触社会,为接下来不一样的事业和人生做埋头念书以外的准备。现在很多人,包括陈先生,话里话外的人的意思,好像是为了所谓的科研——还是他们一厢情愿的以为——就要牺牲掉大学里其他90%以后不做科研的人的发展机会,然后还自以为是做对了?

    这种论调,既不符合大学教育和科研的现状,也和美国等地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论点论据都站不住脚,还请不要随意混淆视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