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的少年宫类项目执行度反而比县城好,这并非所谓的“快乐教育”,而是别有深意

【本文来自《我给几亿彩民一管安慰剂,然后赞下云南的扶贫,你们买账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兵法奇门

    听到过农村的老师抱怨:对农村学校,缺的不是设备,缺的是人,是老师,为什么拨设备不拨人?原因是拨设备容易,拨人难,大家都是选容易做的事情做。

    这些设备,有总比没有好,但有设备和有新教师相比,有新教师更好。在农村小学一个学校一般也就9个老师,主要负责上完六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由于农村家庭少管孩子,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使得学生成绩相对城镇低,为了弥补这一差距,现实的农村学校并不是按规定开足课程,比如国家规定一周要有两节美术课、两节音乐课,这在农村是办不到的,你下来检查会给你看课程表上安排有,你一走,又拿旧课程表出来上课。旧课程表只有4种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所以一个班一周有个十几节语文数学课很正常。然而城镇好的学校,是按标准开课程的,每周都有两节音乐、两节美术课,一周语文课才5节(不含早晚读),尽管如此城镇的孩子学习成绩仍然高于农村的孩子。多想想为什么农村学校语文数学课课时比城镇多而成绩却不高?拨了少年宫下来,假设经常使用,将会带来三个结果:结果一、农村的学生发展更全面了。结果二、农村的学生更快乐了。结果三、农村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和城镇学生差距更大了——这个结果将导致现实上少年宫不经常被使用。

1.我们这边,别说乡镇学校,县城学校都缺人。此外留不住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反而是缺设备和配套(工作和生活),对问题如果总是孤立地就事论事、而非系统辩证看待的话,往往就会得出“肯定是死结”的结论。

2.乡村学校的少年宫类项目执行度反而比县城学校好,因为这些孩子相比城里孩子课余娱乐方式更少,对防止他们过早辍学去打工有积极作用。这与你理解的所谓“快乐教育”是两回事,乡村学校少年宫每周只有一次课(1小时),所谓挤占文化知识学习甚至应试的影响几乎可以忽视,相反地有这样的调节效果还能倒促文化知识学习的效率。

3.我们这里欠发达县市的县级普通高中主走艺体类特长培养路线是个不错的尝试,中考文化成绩好的已经被地市级重点高中录取(今年高考我们这边一个考取北大的女生就是爱心助学的贫困县学生),文化成绩次之的进本县高中可选文化路线争取考二本以上、或走特长路线。所以边疆地区在1-9年级给予广大学生以艺体类的启蒙和成长是很合理、很必要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