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大战略——评《“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

   

500

《‘十四五 ’大战略与 2035 远景》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 等著

东方出版社

2020年11月第2次印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奋斗历程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指导文件。在全国上下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胡鞍钢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出版了《“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一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关于五年规划的智库研究与解读。作为长期关注规划研究的学术团队,本书在战略思维、规划逻辑和创新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政策分析,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发展前景的读者翻阅品读。

  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实践充分证明,全局在胸的战略决策是引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十四五”规划具有鲜明的战略决策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稿作说明时明确提出,“十四五”规划要按照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本书紧紧围绕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这两个关键词,开宗明义地把全书的主题定位为大战略与2035远景,一方面聚焦于当前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一方面着眼于长期战略的预判和谋划。

  基于这样的定位,本书体现出了鲜明的战略研究特征。全书以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线索,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十三五”规划进展情况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战略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战略发展思路和战略发展目标。作者提出,过去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主要是抓住了战略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外部风险;未来的发展,我们仍旧要保持战略定力,并且主动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期,使中国机遇又成为世界机遇。

  成功的战略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放眼未来,建立在对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十四五”时期处在中国发展极为关键的历史交汇点。“十四五”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实现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的五年,又是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样特殊而关键的时间节点,如何认识和把握构成战略的各方面要素,提出科学可行的战略取向,需要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决策经验。本书独辟蹊径,从智库的视角给出了专业公共政策研究的解读。领衔本书研究的胡鞍钢教授具有丰富的规划研究经验和积累,在对战略要素和战略取向的解读上既作出了系统的估计和判断,又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资料,对于规划建议稿提出的各项具体决策作出了清晰的阐释,为读者提供了联系历史、立足理论、结合实际、展望未来的多视角参考信息。

  讲清楚规划的独特逻辑

  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宏观政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顶层设计。国情研究院团队一直把五年规划研究视为提供中国国情系统性公共知识的重要途径,认为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和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的比较系统、比较综合的发展知识,不同于某一方面的树木式研究,而是更综合、更全面的森林式研究。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规划研究不仅要考虑发展基础、发展趋势、基本矛盾、发展目标等基本国情,更要考虑国际环境、外部资源、外部机遇、外部挑战等基本世情,特别是这次五年规划还要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冲击。

  正是由于五年规划的系统性、全面性、复杂性特征,对各部门、各地方的领会贯彻和广大群众的理解认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如何准确解读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在规划解读方面延续了国情研究一贯的风格:一是注重阐明规划逻辑,用剥茧抽丝的方式将规划过程具体化为发展现状与挑战、基本思路与目标、主要任务等几个关键环节,一一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讨论背后的政策含义,预估可能产生的政策效果,把规划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智库解析和大众话语。二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充分整合了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对五年规划的跟踪研究成果,利用经济学模型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以前瞻的理论分析启发读者的思考共鸣。三是用实证数据说话,可以说书中每一个观点都有详尽的数据支撑,每一个趋势判断都有对应的数据预测,在定性认识和定量评估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相互印证关系。

  规划的独特逻辑源自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本书中多次提出这一独特性,并以规划的独特逻辑来阐释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把理解规划作为认识中国道路的最佳实践案例。作者认为,“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围绕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反映了中国步入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发展期的特殊要求,理解规划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规律性、阶段性、特殊性特征。所以,本书特别注重把握中国发展的独特性,在进行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同时,深入讨论了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我国所面临的独特发展环境、内外部挑战,以及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创新经验。从发展全局入手研究分析发展规划,再回到发展全局去理解认识规划的独特逻辑和中国发展的独特逻辑,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在继承中持续创新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经验之一。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五年计划规划一直是我们党最为成功的治理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因此,本书特别重注体现规划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具体而言就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保实现五年规划之间的平稳过渡,以及规划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一方面,本书对以辩证视角分析战略机遇期问题,识别危机与变局,讨论培育新机、开拓新局的途径。另一方面,在历史的纵深中思考未来五年和十五年的发展战略,站在百年尺度谋划民族复兴的阶段性任务和里程碑指标,为读者提供了穿越时空的历史视角。

  五年规划的研究极具挑战性,不同于一般的专题政策性研究,而是在更为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发展治理的集成创新。所以本书始终坚持系统综合的研究视角,并非是无所不包的大而全,而是为了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森林”,给出总体性的研究结论,与五年规划的战略特征高度契合。这一视角恰恰是国情研究的优势,因为国情研究既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历程的系统知识,又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既从历史中走来,又面向中国发展的未来。

  展望2035年的中国,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需要在继承中持续创新。作者坦言,本书对2035的中国发展展望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将来会发现又有可能低估未来中国15年的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趋势,因为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革命,不仅是量的大变化,而且还是质的大飞跃,不仅超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变化,而且也超过以往中国变化。从既有的研究和预测看,能够比较准确地展望并预见未来时期中国的发展趋势是极其困难的,国内外的学者、研究机构常常低估了中国的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趋势。

  本书的作者长期关注五年规划研究,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便连续出版关于五年规划的专题研究著作,在政策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持续的影响。本书几乎与规划建议稿同步完成,在全会文件公布后又依据中央精神进行了及时的补充修订,称得上是“十四五”规划的学术研究版和智库解读版。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21年全国“两会”是规划全面落地的重要政策周期,不仅总体规划将成为国家认可的纲要文件,而且各部门、各地方的专门规划也将根据总体规划部署的任务逐一落地。在这一过程中,以本书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解读著作,将为我们更好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汇聚起更方面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努力,提供有益的知识产品和思考线索。(作者:邢伟)

转载自:光明网经济频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