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会爱看暗黑的悬疑故事呢?

为什么人们爱看悬疑故事呢?

阿根廷大文豪、向来喜欢在作品里大谈各色高雅(且不失晦涩)文学作品的路易斯·博尔赫斯,承认过自己是侦探悬疑小说爱好者,而且他不挑:

但凡是西班牙语的悬疑小说,哪怕是地摊文学,他都喜欢。

从一个文学宗师的角度,博尔赫斯认为,悬疑小说的妙处是:

——有别于其他滔滔不绝很容易废话连篇的小说,悬疑故事更简洁、内敛而克制,每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那意味着信息。

——合格的悬疑故事,都有清晰的结构,且是对读者最好的智力考验。最优秀的悬疑故事,作者尽量给读者以公平条件,于是看着故事猜剧情,就成了作者对读者的智力挑战。

话说,博尔赫斯自己也规定过优秀悬疑小说理当秉持的原则。比如不超过六个角色、所有细节公开声明、尽量不用太复杂的手段、不要渲染死亡、一个不用各色灵异的解决方案——这些特质,想必大多数悬疑爱好者也不会反对。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是博尔赫斯。但他讲的这些特质,也的确适合每个爱好悬疑的普通读者。

一个优秀的悬疑故事,角色不会太多——对那些读《百年孤独》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苦于人物繁多记不住名字的读者,这挺友好的吧?

所有细节公开声明——这会让读者们竖起耳朵:对,这些描写都不是无意义的铺叙,而是破案的线索哟!

当然,还有读小说的代入感——这是许多普通读者最容易在意的部分。

虽然许多大师都希望读者能在阅读小说时感受到自己的深厚学养与高深技法,但相当多数读者读小说,是为了获得体验。

金庸在《鹿鼎记》的后记里对某些读者道歉,因为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在这方面,剥夺了某些读者的若干乐趣,我感到抱歉。”——可见他深知代入感对小说读者的重大意义。

而历来最讲代入感的作品,大概就是惊悚小说和悬疑小说了?——这也是这两类小说,容易有忠诚读者的原因。

但这两者还有区别:前者更偏重感官刺激,喜欢的人趋之若鹜,不喜欢的人敬谢不敏。

后者却更多是智力推演。对读者而言,后者更容易引人入胜又相对安全地,走过一段智力探险的旅程。

像村上春树,当然不算个悬疑小说家,但他前两部带有抒情色彩的小说——《且听风吟》与《1973年的弹子球》——之后,是一个带有悬疑色彩的小说《寻羊冒险记》,以及许多细节向《漫长的告别》致敬的、一路谜团重重的《舞舞舞》。他自己承认过,这方向的改变,是为了试图让小说“更有趣”。

是的,悬疑,就是容易有代入感,容易有趣。

再便是,读完后的满足感。

大多数的故事,读者读完之后的满足感,来自于代入角色之后,对其命运的认同。但这就有些麻烦:善良的主角,故事容易温吞;邪恶的主角,容易让读者有道德负担。

亦正亦邪的主角当然最棒,但怎样才能让读者满足呢?那就探案吧。

所以历来经典悬疑故事的主角,那些赫赫有名的侦探们,大多都冷峻、理性、酷。这让读者代入时毫无障碍,以一个身兼旁观者(因为许多案件与他们并无切身关系)与参与者(因为必须破案)的视角,经历这么一段旅程。

当悬疑解开了,猜到结局,会让人获得极大的智商满足感,释放压力,相信自己的聪明、人类的理性。

多好。

即,相比起其他铺叙华丽的题材,优秀的悬疑小说,是最骨感却又最有代入感的;最讲究悬念(于是勾着读者走)而又最少干扰项的(因为每个信息都有用),最适合渴望在虚拟文字世界里安全探险的读者了

所以,人人都爱悬疑故事。

当然,我还能想到另一个角度——一个不那么政确的角度。

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很招人喜欢;但大多数读者,是不那么乐意看的:

枯燥,无趣,乏味,假。

1990年代,您坐火车长途车,报摊地摊上,总有卖各类地摊印刷《法制文摘》,描述各类案件,但字字句句,绘声绘色,简直不是案件报导,就是擦边球犯罪小说。其实这也是古已有之明朝早就流行过各色开头结尾“劝人向善”,中间却净是犯罪的小说:挂个道德评判的羊头,卖惊险刺激的狗肉。“这案子太刺激了太邪恶了,好,我来跟你说说他们是怎么邪恶的……”

像古典名著《水浒传》,简直就是一本犯罪记录,全是杀人放火、抢村掠镇、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家伙,着实是道德不正确,妙在作者从来不说这批人是道德模范,开始就认定他们是一百零八魔星。“你们都说我这路的不是好人,你们说得对!我就先承认自己不是好人,然后来讲述我的故事!”《金瓶梅》亦然,叙述明快,动作简洁,对白鲜活,人物刻画出色,白描如神,将大家庭的肮脏故事,如实道来。

为什么大家都爱看呢?

因为最好的故事,都需要些负面元素。托尔斯泰曾吐槽莎士比亚的故事过于暗黑,但您得承认,那也是莎翁的特色。

世界和平当然是大家的理想,但在虚构的文艺作品里,情色、杀戮、阴谋、粗犷、骄横,才能编制出华丽的故事——许多普通爱好者乍看《权力的游戏》,不都是冲着某些不太政确的段落去的么?

悬疑小说的妙处,就在于此。

悬疑故事里有犯罪,氛围中都紧绷着暴力。大多数悬疑故事都是以一个暗黑的片段开头,将世界残忍而现实的一面给了你,然后亦正亦邪的主角开始探索,逐渐探索出世界其他幽暗的部分,探索每个角色背后的黑暗故事。

有些伟大的悬疑小说并不给出标准答案,比如传奇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更像是借着破案,勾引读者,将人物角色的故事串起来听一遍。

当然,也有相当多故事最终悬念是破除的,这样的结尾,总是一个多少让人可以喘一口气,从开场的黑暗压力中暂时缓一缓、一切暂时告一段落的场景。

对于日常生活平淡重复、对世界的灰色一面隐约感受得到又很好奇的普通读者,悬疑破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暗黑世界之旅,是对一出悲剧多少加以弥补与救赎。

大概许多读者或观众,都是在沉重疲倦又无趣的一天后,想翻开书,接触一个悬疑故事,走进一片幽暗中,猜测着,等候着,最后故事结束,看到阳光时,会长吁一口气。代入感、暴力、阴谋、刺激、兴奋、舒缓下来——这么个过程下来了。

生活也许并没因此改变,但至少这世上的黑暗谜团,又解开了一个,多么让人愉悦啊!——不是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