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熔炉》之前被吹的很高,但我看了,它仍脱不开“精英拯救泥腿子”的剧情模式
【本文来自《《战火熔炉》缺少共鸣和爽点,看一半弃了,有一样的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战火熔炉》之前被吹的很高,我早就想写一些评论。在风闻中看到有人讨论这个话题,所以在回帖中分两次发布出来。感谢小编精选为主贴,我就在这里将两篇回复合并一起发出吧。
ps:小编你这是在拱火啊,看热闹不怕事大啊,哈哈哈哈。我知道观网中有很多人喜欢这部剧,我批评这部剧一定会让一些人感觉不适。文艺批评不是要把某作品掐死,而是希望日后产生更好的作品。正文后面我也根据网友评论做出了一些回应,算是正文的补充吧。
以下为正文:
《战火熔炉》这部电视剧我看了几集,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服化道具考究,战场描写细腻,节奏感强,比以往的战争剧强了些。不过缺点也很明显。这部剧的模式仍然脱不开“精英拯救泥腿子”的剧情模式:某民国精英,有文化,懂外语,本来是不屑与共党这些泥腿子为伍的,但是看到这些泥腿子一个个送死,被他们近乎愚蠢的信念“感动”,或动了恻隐之心,不忍他们再继续死下去,于是精英化身救世主,拯救共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共党的一员。这是一种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套路化模式,我虽然才看了几集,但我猜大概就是这个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矮化了共党。因为这把共军描写的很蠢,啥也不懂,只会蛮干。而民国精英才是取胜的关键要素,离了他,共党就玩不转。然而历史的真实不是这样,共军无论从指挥到单兵军事素质、政治素质都是极高的。不仅高于国军,高于绝大多数帝国主义军队,甚至高于苏军,所逊者唯装备落后耳。所以,当剧情中的男主不断“教育”志愿军:你们这个不行,那个不对。我特别想替共军吐个槽:你在教我打仗?呵呵。
这几十年的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毛病,剧中角色参加红军,不是出于对共产党的认同,不是因为自己是受压迫的穷苦人,也不是因为认同共产党解放穷人的努力和理想。而是因为共产党都是不怕死铁铮铮的好汉子,或是因为自己敬仰的某个“大哥”加入了红军,出于兄弟义气,我也加入红军。哪怕是《亮剑》也这毛病。魏和尚当八路是冲着李云龙,全团官兵似乎都是围绕李云龙这个现代版的“宋江宋大哥”才凝聚在一起的。话题扯远了,但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剧作中看不到旧社会对人的压迫,也看不到共产党对人民的解放。实质上,追求解放,反抗压迫,这才是人们参加共军的最主要最普遍原因。上海那么富裕,延安那么贫穷,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开上海奔赴延安?本剧的主角从国军变成共军,哪怕是被俘,也首先应该能够感受到共军特有的温暖和关怀,但这在剧中似乎没什么表现,在被俘之初,男主还险些遭到杀俘。进入共军之后,男主似乎也并没有感受到共军与旧军队有何不同,因此对共军的态度基本上是看不上,不认同。直到他看到共军战士一个个悍不畏死,才被感化。那么问题来了,仅仅突出共军拿着落后装备不怕死的冲锋,而阉割了共军最大的优点——解放性。这个毛病基本上存在于绝大多数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离开的人的解放,就不会有自觉的舍死忘生的战士。战士们或许不了解共产主义理论讲些什么,但他们相信,自己正在消除压迫,而且将永久的消除压迫,建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
剧中对男主设定有个很大的bug,恐怕就是他的学历背景。当时全国90%的文盲,男主显然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不仅如此,还会一口流利的外语,流利到什么程度呢?能根据美国记者的口音知道他的家乡。不止于此,他还熟知美国各部队的战史,听到某部队的番号,就能说出这支队伍参加过哪些战争。这样的高级军事人才,在国军那里怎么可能才当个排长?要知道国军那里很多团长甚至更高级的將领都是文盲,离了秘书无法看公文的。到了共军这里更不会成为普通一兵,我军难道会放过这种军事人才?有人说男主并没有经过我党的教育和审查,所以不清楚男主的底细。但说实话,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不是大老粗,在一堆文盲一眼就能看出来,何况男主被俘后,他有私人物品,他有同袍战友,就算他刻意隐瞒也是可以很容易获知的。何况以剧情来看,男主并不是刻意隐瞒自己所知所学的人。不过,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不值得纠缠这种问题,兹不赘述。
什么问题不是细枝末节呢?我认为是作品对我军精气神的展现。剧中对于共军精神气质的表现很不好。他们不像是有组织有纪律有着高尚情怀的革命军人,反而像是由大哥带着小喽罗组成的土匪,甚至乌合之众。剧情中表现的“共军”内部既不平等也缺乏尊重。对人呼来喝去,甚至出现了老兵用树枝抽打新兵的场景。营长进部队不仅不按条例说口令,甚至反手就给哨兵一巴掌。这是古田会议之后的红军吗?不!这是军阀!我军的长官与士兵打成一片,可绝不是打士兵。像营长这样拍士兵的脑袋,如果从善意的角度理解,算是一种亲近的表示。但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亲近,这种亲近的潜台词是:“我身为长官,和你拍拍打打是瞧得起你,给你面子。”士兵能不能反过来也拍长官脑袋一巴掌来表示亲近呢?恐怕不能。处于阶级社会中的很多当代人已经理解不了曾经在历史中出现过的伟大的平等,只能用他们在当代耳闻目见的各种不平等的方式去诠释官兵平等。
有段剧情是一个志愿军战士抱着根本不会爆炸的未解锁的炮弹冲上去炸坦克,男主一再劝阻,这个战士偏偏是花岗岩脑袋,不听劝,结果白白牺牲。男主说他死毫无意义,女主说有意义,但究竟有什么意义女主没说,我也猜不出来。这让我想起了鲁迅讽刺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名言:“我们都去死,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民气!”呵呵,我敢死,就问你怕不怕!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语,我再说一遍,共军战斗水平是极高的,不是靠这种愚鲁的送死行为取胜的!革命战争中的确会存在很多牺牲,但这种牺牲是必要的、自觉的。既不是鲁莽的挥洒鲜血,也不是像《集结号》那样被党组织哄骗着去当炮灰。而是像董存瑞那样:“为了新中国而前进!”是像王成那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像许云峰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我感到无上光荣!”
因为男主曾是国军,战友们对他不信任,孤立他,甚至曾经还要枪毙他。这种剧情就很扯,谁没没牺牲过战友?因为有人牺牲就要杀俘?那如果死的人多一点要不要再来个屠城?你可以表现角色的战友情深,但本剧这种表现方式其实就是在矮化我军,它把共军的指战员描写成了匹夫,把革命战争降格为私人恩怨。谁不知道我军的政治水平是超一流的?部队不仅不会打骂士兵,还会想方设法的关爱士兵,部队的基层军官甚至还会给新兵打水洗脚。相比之下,国军部队常常虐杀士兵,上级欺凌下级是正常现象。因此国军战士一进入我军部队往往被感动的日夜号哭,甚至有哭到昏厥乃至精神失常者。为什么?因为往事太不堪回首了,来到共党的队伍才知道什么叫“人的尊严和生活”。正是这种不言之教,可以让国军士兵不需要接受太多政治教育,立刻调转枪口,去解救那些曾与自己处境一样悲惨的国军弟兄出苦海!他们曾经饱受苦难,因此见不得别人再遭受自己曾经的那些苦难。这就是我军战斗力的根本来源!战士们看到安东的焦土,听到朝鲜人民在日寇余孽李承晚政权下的悲泣,就能联想起自己曾经被饱受压迫的日子,就不由得握紧钢枪。后来我们支援越南人民,支援亚非拉人民,正是出于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怀。很遗憾,这种精神正在被我们遗忘。现在的文艺作品,拍的好一点,只不过能拍出我军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战士不怕死的亮剑精神。如果拍的差一点,基本上就是各种性格各异的“非主流”“杀马特”“不合群”“但很牛逼”的战士,组合在一起把敌人给干了,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抗日奇侠》罢了。
================几点回应=================
1、关于共军士兵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
我从不认为我军士兵是完美无缺的,就个体而言,思想上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行为上有鲁莽和保守的差异。但像打骂士兵,不尊重战友,孤立新兵,这样的毛病绝对不是普遍存在的。我军有士兵委员会,有民主生活会,普通士兵是可以批评上级的,党组织也会给普通士兵撑腰。举个例子,之前似乎是观网在b站发布过一个采访老战士的视频,老战士讲到:部队爬山时,一个比较贵重的装备滚落。某干部就急切的询问:装备摔坏了没?这时,旁边一个普通士兵就直接批评这个干部:“你为什么不问问人摔坏了没?”干部当场很惭愧。这就是我军充满平等而又民主的文化,这是充分尊重人,把人当成人的文化。当然,这并不是说打骂士兵的现象绝对不存在,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亮剑》的表现就不错:骑兵连连长性格粗鲁,看到训练落后的战士就忍不住动拳脚,但他这一行为是遭到上级批评的。李云龙说你不能打骂战士,但可以踢两脚。赵刚政委立刻指出:踢人也不行!我认为这种表现就高明一些,既指出了我军官兵素质良莠不齐,又描写了我军对这样干部的批评教育过程。
其实,我军战士有时候尽管有些缺点,但也是可爱的缺点。比如,《白毛女》在演出的时候,当我军战士看到黄世仁迫害杨白劳和喜儿,有的战士就义愤填膺,按捺不住拔枪射击。这反映了我们战士的缺点,但这是个可爱的缺点。再比如,被授予十字勋章的美军华裔士兵吕超然,他仗着自己会说中文,有个中国人的面孔,就总是在战场上对志愿军大喊“别开枪,我是中国人”,然后在志愿军营救他时,偷袭反杀志愿军。这也反映了我军战士的缺点,但这是高尚的缺点!换个军队,谁管你是不是同胞?所以,什么样的缺点可以不仅不伤害我军形象,反而让角色变得更饱满、更有血有肉?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回到本剧,主角如果是一个高级将领,比如《亮剑》中常乃超,的确可能在投降后也看不上共军。但主角是一个小小的排长,在国军体系内不入流的炮灰角色,突然进入到一个没有压迫,没有贪污,士兵不赌钱抽大烟,军官不狎妓养小老婆,官兵高度平等,士兵之间充满友爱的队伍。他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政治教育,也是会肃然起敬的。莫说是他,就连美军被我军俘虏之后,看到我们对俘虏如此关怀照顾,也是肃然起敬的,甚至都有战俘不愿意再回美国,要跟着志愿军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才是我军最普遍的风神气骨!
2、关于精英与泥腿子的问题。
评论中很多人都在争论这两个词,其实没必要,这不是我影评的核心思想。可能有些人是看到标题就进来评论吧。其实这个题目是小编起的,可能有点标题党吧。文中提到的“泥腿子”是国军精英的视角,这并非我对红军战士的评价。正如我在文中所言:“共军无论从指挥到单兵军事素质、政治素质都是极高的。不仅高于国军,高于绝大多数帝国主义军队,甚至高于苏军,所逊者唯装备落后耳!”这才是我对共军的评价。共军不是泥腿子,国军将领也不是什么精英。我军的革命斗争本质上是人民事业,其伟力来自人民,像那种“离开了某精英共军就要歇菜!”的当代精英主义思潮在影视剧的表现太多了,人民这一形象也在影视作品中缺位太久了。凡是以国军精英为主角的作品几乎都是这个套路。
有人提到先锋队理论,这是比较好的视角。不过,我党的先锋队和民国精英有着本质区别。民国精英是本质上与人民群众相区别的。如孙中山,他的革命并不依赖群众,他们民国精英是居高临下的“以拯吾民”,在他们看来人类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先知先觉者为精英,后知后觉或不知不觉则为碌碌庸众。民国的精英通过与群众的区隔来展示其精英范。我党的先锋队不是如此,党的干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这种精英可能是本村的张三李四,也可能是邻村的王二狗、李二妮。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而不是“名流乡贤千百万,一起干,离了他们玩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