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国际斗争谋略
问 鼎 中 原
绿屋书生
中原大战的侧面与背面是过去现在以后也会不断发生的多国演义。
中原大战指1930年在中国发生,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汪精卫联合右倾西山会议派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的内战,或称蒋冯阎李战争。 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 大战主要历经1930年5、6、7、8、9月,共五个月。 “五月一日,阎锡山、冯玉祥会于新乡,三日同车到达郑州。阎、冯会谈结果,一致认为当前形势十分有利:桂系的李、白对讨蒋军事已准备就绪,即将开始行动;东北的张学良,虽然暂时不能出兵,但已允为弹药之助;汪精卫复电表示同意合作,共举大事;各友军均愿戮力同心,反蒋到底”。 “陇海线的序战—— 整个战局的形势是,陇海线位置在全局的中央,津浦、平汉是它的左右两翼。因此,双方都把主要兵力使用在陇海线方面,因为这一方面的得失胜负,对整个战局将会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蒋介石使用在这一方面的部队,如刘峙、顾祝同、蒋鼎文、熊式辉、陈诚、卫立煌、叶开鑫、秦庆霖、张砺生、张治中、冯轶裴等部,都是蒋的精锐部队。阎、冯使用在这一方面的部队,有晋军的孙楚、杨效欧、关福安三个军及优势的炮兵部队;有西北军的孙良诚、宋哲元、孙连仲、吉鸿昌等部及郑大章的骑兵集团,也都是战斗力相当强的队伍。“
1、许多人对中原大战的总结虽然如汗牛充栋一般,不过是在表象上口若悬河。
2、中原逐鹿。 战场态势:反蒋联军司令阎锡山主攻津浦线、欲取徐州、兵临南京(二等马对二等马);副司令冯玉祥经潼关出河南,主攻陇海线、平汉线(一等马对一等马);副司令李宗仁与大将张发奎出两广、取湖南、逼湖北(三等马对三等马)。 中央军蒋中正坐镇徐州(陇海线与津浦线交点)率领刘峙第二集团军迎敌主力;何应钦把守武汉、欲取长沙;河南方向中央军指挥有陈诚、蒋鼎文、胡宗南等大员。
3、战略战术。 蒋军采取各个击破之术,先李宗仁、然后津浦线晋军,最后破敌主力西北军。 联军主力在陇海线与对手鏖战数月,属于硬碰硬式决战。 大战初联军占有微弱优势,初期战果也不错,但是没有发生决定战争胜负的大战役,基本属于老式赛马方法;一对一、3对3。
4、成败的关键。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与傅作义一样,不过是不懂政治的二流上将;没有大战略意识,3人以大战术方式方法的表象代替了战略路线的实质。
5、沙盘逆推演。
(1)、思想意识准备不充分减少二成胜算。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更是胜利。 没有彻底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保盟友就是保自己啊。胜则不止江南可以分配、还可得天下,败则全亡;而不是各打各的算盘、晋军想得徐州而没有真正配合西北军进攻,最后鸡飞蛋打,没有形成合力。 (2)战略准备不充分减少二成胜算。 其一、部队集结。 1930年4月1日,联军宣战。 如果在电报战后的4月份打起和谈旗帜一个月,一方面麻醉蒋军、一方面利于集结部队,因为西北军“半数”(有时三分之一也是“大数”)是从远处步行陆续投入战场的;添油战术、没有集中力量形成铁拳。 其二、战略物资。 西北军当时战力最强、恰似东北林彪;但是西北军的软肋是“两弹”(粮饷、枪弹)不足。阎锡山虽然在大战初期支援过西北军,但冯玉祥在大战中后期完全可以江苏省税收做抵押向阎锡山借足“两弹”——败则山西亦不保、所有盟友必须破釜沉舟;犹犹豫豫就是求败。
(3)、战略支点不清减少一大胜算。 双方都在拉拢东北军。蒋介石虽然财大气粗,但是联军完全可以“四两拨千斤”。联军完全可以派出明暗两组人马,明的历史上已经发生过;暗的只需要对张学良身边高层讲“汉卿明日就是我们多人的昨日”,蒋在1929年为排斥异己不惜多次兵戎相见;就会加强张学良观望的决心,不用太久、三个月足以! 任何将军处于张学良的位置都会首选观望战略;故此稳住张学良为中原大战的战术之一、非战略。 真正的战略支点是韩复渠,也是最大的变数。 冯玉祥与联军总部可以浙江、福建两省做筹码(雅尔塔会议),任命韩复渠为李宗仁、张学良之后的集团军总指挥;如果战败就把宁夏、山西北部、陕西北部送给韩复渠。 冯玉祥需要修书两封,“小”书让韩复渠报告蒋介石做迷魂药。大“数”策反;并留待反间计时重提给蒋介石喝。 即使韩复渠拒绝、可取其观望,最后使用反间计。韩复渠与许多军阀一样,拒绝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蒋中正以后不可能再相信韩复渠。 此一成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五成。
(4)、战略主攻方向不当减少五成到九成胜算。 陇海线、徐州为对手必死守之战略方向。联军应该在六月份开战后的半个月左右做成主攻陇海线、徐州态势,此后留六成晋军与许有三等其他军阀取守势、亦可攻势防御于内线;晋军善于防守、亦可节节诱敌深入于预设战场以逸待劳,由阎锡山指挥以空间换时间。 以四成晋军配合三成西北军由傅作义指挥攻击津浦线,作为战略副攻方向;如果策反或者中伤韩复渠,则胜率大增。 冯玉祥亲自指挥西北军主力七成,进攻平汉线、战略主攻武汉!经信阳取毫州与武汉;继而合肥、南京。同时加强与李宗仁部的战役协同,集中优势兵力合力打下武汉(一等马对三等马);然后沿江而下夹击南京。此钳型攻势将带动大的津浦线与长江沿线这个钳型攻势。 克武汉后,战争胜负基本已定。 陇海线方向压力将锐减、亦可转守为攻;津浦线蒋军也会动摇!
(5)、实际发生的最大变数。 李宗仁回兵救两广之时,战争胜负基本已定。 李宗仁需置两广于不顾与西北军合力夹击武汉;克武汉后、继续攻击南京方向!所谓擒贼先擒王。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最明白何应钦的军事进攻政策,是在给他撑腰,张学良越是感到军事压力大,蒋介石就越安全”。李宗仁应该明白只要他胜利越大、两广就越安全,其他军阀会老老实实照顾好两广。 联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徐州自乱阵脚之际。联军完全可以置两广于不顾、中央军却不敢置南京于不顾。两广与首都相比不是一个级别的包袱。 李宗仁回兵救两广,即使能够暂时摆脱两面作战,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的鼠目寸光领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6、韩复渠与辽沈战役时锦州、与淮海战役的张克侠难道没有巨大的共同点么。
7、客观结果。
实际上,中正先生最后也是通过改变战略主攻方向,于九月下旬通过突破对手薄弱处的平汉线方向,造成陇海线西北军主力最后的兵败如山倒之“势”!
然后张学良才参战、然后联军作鸟兽散。
实事求是的讲,此文绝对可以作为国防大学教科书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