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中被炸而复通的水门桥到底是什么样?-转自萨苏
很多网文都说过水门桥的故事,三炸三修,最后美军空投了预制件修复大桥,从而逃走。这座大桥到底什么样子?到底是多大的大桥?
本文节选自萨苏公众号,不会转图片,可以去他的公众号看详细图片。------------
“”水门桥”又是长津湖战场一个著名的历史词汇——根据记载,有一支志愿军部队顽强地穿插到了这个美军撤离的必经之路,炸毁了这座桥,而美军工兵则想方设法修复了这座桥。接着,志愿军又一次突击并炸毁了这座桥,这一次破坏之严重使美国工兵也束手无策。
然而,美军却在日本制造了桥桁,用飞机运到战场并空投到了现场,于是美军用其修复桥梁,奇迹般地逃脱了。
在长津湖的战斗中,志愿军曾多次炸毁美军撤退道路上的桥梁。时值冬季,尤其是1950年冬季朝鲜北部的气温创下了50年的历史最低温,很多地方的桥梁和道路被炸毁后,美军车辆依然可以通过工兵修复的桥面或直接从冻结的冰面上通过……或者干脆就是强行通过。
损失肯定是巨大的,但的确不是不能通过。
既然如此,水门桥究竟险峻到何等程度,为何无法绕过?美军又真的能够空投一座桥来供部队撤退吗?这想想都让人觉得不靠谱。
然而,这件事的确是真的,只是与我们想象的有些不同——其实,需要空投的并不是一座桥,所谓“水门桥”,也就是“Treadway bridge(架桥之意)”,是一座十分险要,但小的不能再小的桥。
这里,便是水门桥,这座桥,便在山上那所房子的前面。前后都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桥畔左侧是悬崖,右侧是深谷,所以,美军到了这里,如果桥被炸断,连退都退不回去。
这座房子一直通到山下的火力发电站,当然,在朝鲜的战争环境下,这座电站早已被废弃。
看,这就是被炸断的水门桥。
实际上,它被志愿军炸断的部分只有两米多宽(这可能与志愿军长途奔袭,携带炸药数量有限有关),完全可以攀援而过,甚至搭上块长一点的木板跑过去。然而,它对美军撤退部队却是致命的。
这是因为这里的断桥虽然人可以过去,但必须抛弃车辆,美军极度依赖机械化,如果丢掉车辆,过桥后根本无法有效机动,也无法依靠装甲部队突破阻击,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再遇到志愿军截击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
于是,怎样修复水门桥,便成了美军的生死关——此时,志愿军26军、27军的部队正在后面紧紧追赶着他们。
所谓“空投一座大桥”,便是这时候发生的,只不过空投的桥梁部件,不过两米多长,一米多宽而已,并没有那么夸张。
这种桥桁也不是完全临时设计制造的,它属于美军的标准工兵构件。这次,美军一共空投了八组(实际需要四组),而其中一组落入志愿军手中,一组毁坏,还有六组被美军控制,顺利完成了架桥。
在整个长津湖战斗中,美军一直在依赖空投,这次只是空投的任务“重”了一点,但并不过分——每个桥桁重2500磅,还在美军C-119运输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 甚至一架飞机可以空投两到三具桥桁
▲ 正在空投的C-119
▲ 注意,为了保证桥桁顺利落地,采用了双降落伞
▲ 美军用这种器材修复了“水门桥”
而这时我们不禁要问——那支一直在这里阻击,并炸毁敌军桥梁的志愿军阻击部队,又在哪里呢?
他们一直在战斗,根据《长津湖畔冰雪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Frozen Chosin US Marines at the Changjin)一书披露,从12月6日美军第10军部队发现“水门桥”被炸,组织东京设法准备桥桁并运来战场,到12月11日美军终于得以退往咸兴,其间在水门桥周围共有75人阵亡,16人失踪,256人负伤,总伤亡347人,都是这支志愿军部队的阻击给其造成。
根据贝文记载,当时的美军是从南北两面进攻,试图打通道路的,南线美军的陆战1师第1旅攻占了志愿军据守的1081高地,“守军战斗到了最后一人”(the defenders fought to the last man. 注:P312)。
而从北方向南进攻的美军第7师和第31战斗群残部,在攻击水门桥附近志愿军阵地的时候,却没有遭到抵抗——“守军已经在他们的隐蔽部中化作了冰雕”(Defenders who were already frozen in their foxholes. 注:P312)。
可以感到贝文描述时心中的震动甚至敬意——只有当停止呼吸的时候才会停止战斗,这就是美军眼里志愿军的“冰雕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