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棉布的三股势力
原创:不得不言他
公众号:言他君
这些天大明朝廷发生一件大事,大明前翰林、前知府高翰文成功拿下了织造局的生产份额,不久之后高家棉布就将生产出来,一部分用于和北边蒙古俺答交易,从而实现北疆的安宁。另一部分则用于市场交易,换来银子充实国库。
织造局作为大明实力最强的纺织机构,织造技术先进到生产出来的丝绸衣服连在西洋都是供不应求。之前沈一石把持织造局时候,普通百姓买不起价格昂贵的丝绸衣服,从而享受不到织造局的服务。交着大明的税,却享受不上大明的服务,织造局被骂跪洋局也就不奇怪了。探花郎高翰文改丝绸为棉布,让普通百姓也可以享受得上织造局的技术,如此来说真是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同时为了节约棉布生产成本,兑现和直隶巡抚谭纶大人关于促进南直隶就业的约定,在探花郎高翰文的请求之下织造局机关、织造局棉布纺织中心、织造局棉布销售中心落户苏南松江府。百姓在向织造局卖了棉花后,还可以去织造局当纺织工人通过劳动来赚取银子。一时间,高翰文造就了千个大明万元户上了大明头条。
正当大明举国上下欢呼雀跃之际,棉布分配的六三一方案文件流传出来,文件的具体内容是:产出的棉布六成归田主,同时按照祖制田主的田依然免税;三成归朝廷,由骑都尉李奇总理;一成归百姓。了解六三一方案后,不仅百姓个个义愤填膺,连曾经和高翰文抵制改稻为桑的头铁的户部主事海瑞海大人都要上疏。气愤之后,更多的是不解:为什么倒严之后,清流徐阶内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是走严党老路,要苦一苦百姓呢?
要理解为什么要继续苦百姓,就要梳理一下高家棉布涉及到的几股势力:
涉及到的第一股势力便是织造局。织造局作为大明纺织业的生产、销售机构,赚取的银子一直以来都是大明国库的重要补充。从沈一石到胡部堂的徽州故旧,再到探花郎高翰文,虽然织造局的承包商一直在变,但是织造局解决国库银子的目的没变,所以说称织造局系统为大明的老钱也不为过。沈一石时代,织造局的负责人是杨金水公公,杨金水公公又是吕芳公公的干儿子。虽然吕芳公公后来因为朝廷斗争,不得已去了南京。但是吕芳公公因为对清流党天使投资(冯保伺候皇孙),从而保住了一脉对织造局的控制。在浙江改稻为桑的过程中,高翰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倒严,作为严世蕃推荐的杭州知府也没有破坏清流倒严,甚至和清流派一起抵制严世蕃的改稻为桑方案。因此高翰文在倒严后被清流、吕芳公公一脉接纳也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说织造局的利益动不得。
涉及到的第二股势力便是苏南豪强势力。在倒严后,垄断大明的苏南地主豪强取代了垄断蚕丝的浙江地主豪强。大明苏南地主豪强中,豪强势力最大的就是松江府徐阁老的徐家。本次改丝为棉中又是徐阁老的弟弟第一个带头给朝廷提此建议。毕竟虽然现在是清流当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抓紧时间变现才是王道。高翰文因为娶了妓女出身的芸娘,被家族从家谱除名,死后不得入家族祖坟。就是这么一个被封建士大夫所不齿的一个人,却能得到清流和朝廷的一致认可,那就只能是一种解释了:高翰文被家族抛弃是假,高翰文实际上是新上台的清流的手套,同作为苏南豪强世家的高家和徐家也通过高翰文达成了一定的利益交换,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涉及到的第三股势力则是外戚李家。李家能作为倒严后的赢家,本质上和清流一样:投资了大明的接班人。所以作为大明未来皇后的李妃才有机会在高家棉布上市之际分一杯羹。默默无闻的李妃弟弟李奇成为棉布总理官。可别小看这个官职,鄢懋卿只是临时巡盐,就能搞得严党拿200万两,嘉靖皇帝只能拿100万两。李奇作为棉布总理,是常驻地方的。所以3成归朝廷的收益第一道手就是李奇。不过李家和朝廷怎么按比例分银子就不得而知了。
高翰文看似赚钱,实际上却是牵一发动全身:宫里要孝敬,清流要孝敬,外戚要孝敬。孝敬完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高翰文只能是剥削压榨自己手下的纺织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