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音意分离适合幅员辽阔的国家,并不适合半封闭的小国
【本文来自《在德国留学时舍友是韩国姑娘,看到她的德韩词典有中文,她说有时不看中文会看不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消失一星期
不是的,汉字,音意分离,不会因地方方言影响交流,适合幅员辽阔的国家。但是,音意分离也造成了学习困难,并不适合半封闭的小国。所以,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1、受汉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等,始终未能普及汉字。
2、受汉文化影响更深的朝鲜半岛、交趾郡,汉字是其上层人的交流语言,但却与下层民众隔离。在朝鲜半岛、交趾郡脱离中国直接统治后,就走上独立发展的路线。为了方便交流,朝鲜发明了彦文,以音译的方式让下层使用,逐步变为韩文。至于越南,自称小中华,一直使用汉字。待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为与中国切割,改为拼音文字。
3、日本情况与韩国差不多。日本几乎全盘接受了中国汉字,但由于不便,出现片假名。但片假名仅是半文字,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所以日本继续使用汉字,并进行了很大补充。近代西学东泽,一开始是清朝学者,之后是日本学者大量翻译了西方著作,并创造了大批汉字。然后中国从日本引进,在继续发展。日本与韩国的不同在于,韩国人极端化、情绪化,而日本人总是慢半拍,慢慢磨。
片假名其实就是利用汉字偏旁部首改造的拼音,因为在当时日本推广汉字比较困难,只有少部分知识分子可以通用汉字交流,穷人没那个财力去学习汉学,所以为了便于上下层交流就把汉字偏旁部首改造成了片假名拼音文字,这样可以在不改变本土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文字互通,当出现注音歧义时以汉字为准。
你看奈良时代的【日本书纪】全汉字书写,汉语语法,现在的中国人读【日本书纪】毫无压力,而现在的日本人大部分都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