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飞机坠海背后,是快要绷不住的台湾三军
台军部署在志航基地的F-5E战机在起飞不久之后由于不明原因坠毁海上,导致机上飞行员死亡的事件发生之后,在媒体质疑该机老旧的风声下,这些在台军服役的最后一批F-5系列战机的命运就从之前的几乎“无人关心”,一下子快进到了台军高层的“重大关切”。F-5机队在停飞进行天安特检之后,有关对该机进行更新换代的内容也再一次被翻了出来。
▲ F-5系列已经成了台军被遗忘的飞机之一
相关表态中,伪“国防部长”严德发的表态相当直接:台军2021年起将从台东联队优先淘汰F-5系列战机,并在3年内全数汰换完毕。由于各界都知道前来接替的机型是台湾所谓“国机国造”出来的“勇鹰”高级教练机,但是后者66架的交机进程要到2026年才能完成,因此这里的“全数”仅仅是志航基地的33架而已,提心吊胆飞F-5的现象,至少还有6年时间才能完成。
▲ 按照台湾航空工业的规模,想快……那是肯定快不了的
相比外界一般关注的比如F-16、M60A3等世纪之交的装备,台湾军队里总有一些让人惊讶到“还在服役”的装备,比如这次坠毁的F-5,比如10月初在小金门烈屿守备大队装备的M41A3轻型坦克,比如刚刚退役的台海军大汉号舰队拖船……这些装备的列装历史都要追溯到台军“二代兵力”以前的时代,而且很对直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替代对象。
▲ 搞得自己是菲律宾海军一样……
至于这次事件的所谓责任,台湾媒体已经梳理得比较清晰了:当年“二代机”服役之后,台军对于老机退休态度过于乐观,在我如何妥善保存和利用退役的F-5事情上没有很好的规划(老将军们死的死退的退也找不到人);二是台军在面对老飞机的时候太过“抠门”,不愿意花钱对F-5的状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那都是“立法院”铁公鸡的“立委”锱铢必较的因素);三则是台湾当局在换代机上“出幺蛾子”,为了选票将许可证生产成熟机型改弦更张为“国机国造”,导致换代机型的问世向后推迟(敢怪领导么?)。所以最后就只有口号一呼,反正过几年新机一换,大家光记得纪念故人,也不会太在乎这是谁的锅了。
▲ 反正说起来,大家对这个飞机都是很有感情的嘛!
F-5战机某种程度上已经算其中比较不错的一种装备了,F-5的生产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结束,在台军的装备里算不上真正的“高龄”。而且作为一种行将退役的装备,台军好歹是有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高教机项目。相比之下,烈屿守备大队战车连的17辆M41A3坦克作为台军最后的纯美援坦克,不仅服役时间超过40年,甚至还没有合适的替代装备——台军紧急从本岛调来的M41D也只是在23年前裱糊过一层的旧窗户,与M41A3的差别也只是“应该退役了”和“早该退役了”而已。
▲ 毕竟M48/60系列入台后,M41就从主力战车开始靠边站了
这些老装备的背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台军在兵力整建过程中一些近乎于“劣根性”的观念和行事习惯。例如对一线兵力的更新换代高度重视,对非一线或者辅助兵力的建设则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在行动上敷衍应付,既不愿意干脆削减主战力量规模,让预算中各类兵力兵器的分配比例趋于平衡,也不愿意拨付额外资金,让辅助装备的状况有更加彻底的改观,能凑合就凑合。结果因为这些日常需要运用的辅助力量的缺失造成影响战斗力的短板,最终还是要由主战力量本身来买单。比如这次坠机身亡的台军飞行员,虽然身处承担战斗入门培训的台军7联队,且作为两机领队算是飞行骨干,但5年来飞行F-5系列战机的时间仅有510小时,每年的飞行时数仅100小时出头,不仅远低于解放军一线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行强度,也低于台军自己对战斗机飞行员的时数要求。
▲ 按说步训机部队双座机更多,飞行时数的累计会更加容易才对
这样的飞行强度和人员素质,必然会影响台军新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再进一步,就是会对台军未来一线飞行员的技能产生影响。在空战强度越来越高,空战环境也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在台湾海峡这么个全世界可能空战强度最高的地方,这样的低技术加上台军在新一代战机技术上的落后,在实际战斗中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显然是不言而喻。
▲ F-16V的操作要求自然又要比老F-16高一截
从某种程度上说,F-5战机的老化和台军步训机飞行时数的下降,仍然可以被看做两岸军事力量彻底失衡的一种表现。在台空军力量一度还占据过部分优势的上世纪90年代,台军的高教机部队不仅能够承担日常的训练任务,甚至还聊胜于无地编成了一支以投掷照明弹后展开常规轰炸任务的夜攻中队;而在台军光是升级和凑出一些四代半战机都要费劲心思的今天,考虑到之前提到的台军对非一线建设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垂垂老矣的步训机部队的命运,自然只能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