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门外汉,那来的勇气谈医学

看到一篇讨论中医的帖子,才登录发发评论。

深深的疑问,大家都是门外汉哪来的勇气谈中医不科学。这么有精神不水篇论文拿个医学学位不好嘛!

当然我也是门外汉。

今天看了篇文章,想转部分来给大家看看,节选部分有变化请感兴趣的自己去看看全文。出自微信公众号:老和山下的小学僧500 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Ioannidis,在2005年发了一篇论文《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直译过来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是错误的,再翻译成吃瓜群众的语言:大多数医学研究都是不靠谱的。

Ioannidis对1990年至2003年间发表的49篇最顶级医学论文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只有20篇是靠谱的。Ioannidis还不过瘾,又在不算最顶级的论文里找了432个医学研究成果,其中重复验证有效的,只有1个

统计学或经验学通常有这么个特征:起步迅速,后劲乏力。

宏观上看,奠定中医框架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几乎都是在大约2000年前出现的,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学著作,不涉及医学理论。

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两千年前就达到了顶峰,之后便乏善可陈。在科学思想尚未出现的古代,中医靠着如此简陋的表征方法,一口气将医学推了2000年依然不衰,不服也得服!

得强调,这是中国古人的方式,现代国人研究生物医学的主流方式也是顺着西方科学的路子走,而且在学术层面可圈可点。

前几年光明网的《名家访谈》有一个专题采访,大意是:计算机看病比下棋更在行。不巧,被访者恰是本僧好友,平日多有交流。

简单把医生分个类:第一类医生既看病又搞研究,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列;第二类,只负责在门诊看病开药方,不动手术,不做研究,姑且称为门诊医生。计算机看病,指的是门诊医生的工作。

门诊看病的流程是:病人描述病情,门诊医生开具化验单,病人化验,门诊医生根据化验结果开药方,病人付钱取药回家。

在第六届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有专家说,我国医生平均给每位患者的看病时间是382秒。很多人听了可能会跳脚,但实际上,因为西医的标准化很到位,使得看病流程异常简单,每个环节都不用动脑筋,按照公式运行就行

日德已经是中医强国了。

使用草药治病,我们管这叫“中药”,日本称为“汉方”。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可以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210个古方生产汉方药,汉方药产业随之迅猛发展。如今日本汉方药厂有大约200家,汉方制剂2000多种,并占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德国中医研究所、德国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德国针灸学会、德国针灸-耳医学学会、中医学会等,这些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医研究单位都是德国人创办的。德国占了欧洲草药市场70%的份额,草药占德国药品市场的比例有20%~30%,这已经和中国差不多了。

其实不止德国,针灸在欧洲风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英国、意大利、法国,研究中医的机构遍地都是

随着技术发展,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原理逐步明确,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不说了,本僧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中西医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癌症几乎等同于死刑,在西医给不出有效方案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找中医撞撞运气。当时东北林甸县有个民间中医,经常用偏方治疗癌症,效果不错,颇有些名气。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张亭栋成立了研究小组调查此事,这个偏方实在有些骇人:砒霜、氯化亚汞、蟾蜍分泌物,三种实打实的毒药。

张亭栋很快发现并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果,经过一番专业的折腾,张亭栋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偏方中起作用的只有砒霜,另外2个只有副作用;第二,偏方只对一种癌症效果最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到了70年代末,张亭栋已经能够拿出足够的数据表明,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甚至有少量患者彻底康复。

再后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等三人,用全反式维甲酸加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近乎100%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愈。

这是继屠呦呦青蒿素之后,中国又一项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人选。大伙体会一下,在整个过程中,中医经验,西医方法,所起的作用。

薛定谔在量子力学奠基人中是有座次的,但当时的生物学家根本不清楚物理学已经取得的惊人成就,仍然用老旧的物理化学知识去理解生命,结果只能是一脸懵逼。

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大胆假设,比如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诸如此类。且不说薛定谔对不对,《生命是什么》的最大意义是提醒了生物学家,物理学有足够的空间去解释生命,只是这些蕴藏的规律尚未被发现而已。薛定谔强调了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的重要性,这个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

简单来说《生命是什么》的核心思想:在生命体内运行的所有规律,必须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哪怕这个物理定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我相信两者一定会走到一起的,因为他们的终点是同一个:生命运行的物理化学规律。

但目前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不得不让人怀疑,医学到底已经走了多远?回头想想,人类科学毕竟才刚刚蹒跚起步,不能指望医学能飞多高。

第一波:反中医者

反中医者的火力比较集中,而且直指核心:中药无法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我的观点是:仅仅依靠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彻底否定中药,是非常不恰当的。

第一,中医药自身的标准化尚未完成,在西医看来是一样的病,是同一个参数出问题,在中医看来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中医,会给不同人的同样病症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大样本的样本同一性很难控制。

我简单跟踪过不同水平中医生的病人,好中医的病人缓解率显著高于差中医的病人缓解率,这至少说明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了作用。

第二,中医对急症虽有作用,但对比西医并没有优势,多是针对慢性病,治疗周期动辄半年起步。对照实验的关键是单一变量,而常见的七八百种中药里,有四五百种是食物,请问,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实验者如何保持单一变量?天天都吃一模一样的食物吗?

第三,中医治病并非一成不变,好的中医在给药后一个月左右,往往会根据病人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很少会在半年时间内完全不改药方的。双盲试验默认的是“一病对一方”,但这显然和中医实际操作相差甚远。如果你认为这是中医故弄玄虚,请解释好中医和差中医的病人缓解率之间的差别。

第四:中医药在国内的地盘就不用多说了吧,光是国家正式批准的中医院、西医院中的中医科室、中医药学校、大学中的中医药专业、中成药,等等,遍地都是,如此庞大的人群,中间不乏专家教授知识分子。如果中医药是毫无用处的垃圾,那就严重违反了社会学的基本常识,很不幸,社会学也是科学。

“科学”的社会学,加上前面3条理由,能不能打败“科学”的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反中医者从不怀疑自己手里的工具,要知道,牛顿物理都已经被推翻了。

哦,对了,别拿美国欧洲说事,让他们先把咖啡防癌的事情整明白,或者你给设计一个“喝咖啡十年能防癌”的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要严谨的那种。

第二波:挺中医者

挺中医者的火力就比较分散了,但普遍厌恶“中医是统计学或经验学”这句话,认为这是玷污了中医。……略

我个人比较同意作者的观点,中医是古人通过统计数据,总结的治疗规律。现代医学也是在通过大规模检测总结人体数据,不然新药怎么出来的,像新冠不就是到处再实验各种药物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