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为何没成为另一部《八佰》?
作者|王 莹
编辑|友 子
公映第四天,《金刚川》票房终于突破4亿。
战争大片,管虎+郭帆+路阳执导,张译、魏晨、李九霄、欧豪等和《八佰》高度重合的演员阵容,再加上自带话题度的吴京,让《金刚川》在立项之初便受到了行业内外高度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影片的献礼片性质、极短的创作周期等也让很多人捏了一把汗。
5000人在两个月时间里完成一部商业战争片,影片在极度有限的时间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在影视工业化层面可以说得到了一致认可,但在内容层面遭受的批评却远超《八佰》。
剧情无聊、素材重复、人物扁平、矮化美化之争……一系列争议让影片豆瓣评分从6.9一路下滑至6.5,口碑已经很难反转。如果说首周票房3.57亿还算表现不错,这样的口碑已经注定了影片很难走出《八佰》的长卖曲线。
紧随《金刚川》,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已经排到了明年,博纳集结多位大导演和吴京的《长津湖》也刚刚官宣。从《战狼2》《红海行动》到《中国机长》再到《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票房的保证,这类题材在政策环境和情感舆论上的优势,让其成为资本方越发青睐的保险选项。
但无论是早些年的《建党伟业》还是近年来的《祖国》《攀登者》《八佰》《家乡》等,能够很明显注意到,主旋律题材和情怀向宣发都只是辅助项,他们可以让好内容的口碑得到更大发酵,但也可能让作品和主创“腹背受敌”。
口碑票房双失利
“赶出来”的《金刚川》只能是献礼片?
《金刚川》是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该片也是今年《八佰》后管虎执导的又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由此尚未定档就备受关注。
影片公映首日,全国排片高达18.4万场,打破国产片首日场次记录。然而其豆瓣6.5分的成绩,却让那些期待见证又一部《八佰》的从业者和观众都失望了。
但其实,在影片宣布定档的那天,一些情况就是可预见的。
《金刚川》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期间的一段故事,原定的上映时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念日, 影片的献礼片属性已经不能再明显。
面对这样的“命题作文”,主创的可操作空间自然是不言而喻,而《金刚川》还面临着更多一层现实难题:拍摄时间极其仓促。
8月开拍,10月定档,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个月时间,但整个5000人规模的剧组却要完成一部战争片。比起筹备10年、精雕细琢的《八佰》,时间紧、任务重的《金刚川》的空间很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比起质量的打磨,它的完成成了所有工作人员最首要的任务。
《金刚川》由管虎、郭帆、路阳三人分别执导一个片段随后剪辑而成,三个段落分别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同一个事件——志愿军过金刚川。 影片虽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但故事核心在小人物身上,基本上是原创。
从工业层面来说,这样一部战争片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的确是创下了国内电影的一项新纪录。
但对于创作来说,这么仓促的周期却是致命的。在创作上,主要人物原创免去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考察,也规避了一些争议,但这对剧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显然,《金刚川》在剧本打磨这一块是欠缺的 。
预告片中大尺度的战争场面,让不少人联想到了《血战钢锯岭》,此后也有点映观众评价它的叙事结构像是《敦刻尔克》,但无论是带着哪种期待去看这部电影,观众恐怕都将失望而归。
同一个故事讲了三次、人物扁平化、难以共情等,都构成了观众对剧情的吐槽点,而随着舆论发酵,这些也成了影片票房影响的致命伤。
这些当然不足以全然否定这部影片,但在《八佰》即便是删减后依然具备的充沛情感对比下,《金刚川》的问题就更加扎眼。
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创作、没有足够时间打磨,比起电影最终的品质,《金刚川》这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反而成了更大的话题点。
从影片的成片和过程中也可以看出,《金刚川》团队从剧本到宣发所做的一系列努力。
在导演的选择上,管虎自不用说。而凭借《流浪地球》和《绣春刀》系列分别被观众熟知的导演郭帆和路阳也已经被视为国产商业片的成熟导演。郭帆和路阳的加入除了出于对影片完成度的考量外,此前作品的商业表现相信也是考量的因素。
在演员的选择上,更是很难与《八佰》区分开来。张译、李九霄、魏晨、欧豪等都是《八佰》的演员,吴京和邓超的出演,显然是希望为票房多上两层保险。
然而也正是因为大量和《八佰》相似的元素,加上吴京等其他主创前作的巨大影响,让带着高预期而来的观众最终愿望落空。
国庆档影片热度已减,十月底到十一月初又无大片上映,这样空闲的时间段本来是《金刚川》大卖的绝好机会。
从首映日影片全国范围的排片量也可看出,54.1%的排片量,首周末的排片中可与之抗衡的基本上只有上映超过23天的《我和我的家乡》。
但根据灯塔,上映首日《金刚川》上座率仅有10.1%,次日为12.9%,反而被《我和我的家乡》和《姜子牙》两部国庆档影片甩在身后。
至此,“赶出来”的《金刚川》,无论从何维度都难以成为又一部《八佰》。
国产大片扎堆主旋律,史实争议考验创作
除《金刚川》外,10月25日也同期上线了多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而博纳同样是抗美援朝题材的《长津湖》也宣布了正式开机。
此外,《最冷的枪》《上甘岭之四十三天》等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也将在明年上映。张艺谋、陈凯歌等国内顶级导演都相继加入到主旋律战争片的创作阵营。
很明显,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下,抗美援朝题材已经成为了国产片的红海,在主旋律题材原有的热度上进一步添砖加瓦。
近年来,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主旋律大片仿佛已经成了市场的常客。截止今年10月,国产片影史票房前10中,有7部都是主旋律相关。
多部主旋律影片接连大卖,也吸引了更多资本扎堆,此次《金刚川》背后就集结了中影、华谊、万达、光线、华策等国内一大批顶尖影视公司。如今的国产大片投资动辄数亿,十几亿票房才能回本,在国内大环境以及类型片市场开拓还不够成熟的当下,主旋律的低风险高回报优势便显得尤为明显。
虽然前些年《捉妖记》《美人鱼》也都接连打破票房纪录,但和《战狼2》等影片的票房高度一对比,差距就非常明显。
主旋律电影自带情感“滤镜”,情感面向的是全国全年龄段的观众。此外其审查风险小,与科幻、魔幻等题材相比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类型独一无二,也规避了与进口大片的直接竞争。
大环境主导、类型片创作不成熟、影视工业化程度不足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市面上的科幻片、奇幻片、武侠片热潮逐渐退却,资本规避风险,而这也就导致了目前市场上主旋律影片扎堆出现。
主旋律是国产商业片的良药,却并非解药。主旋律电影扎堆上映,以及接连不断的情怀向营销,让观众越发审美疲劳。
《八佰》和《金刚川》,同一团队、同一题材的两个作品,口碑和票房出现如此大差距,再一次证明了主旋律题材并非票房的绝对保证。在视觉刺激和情感煽动之外,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内容要求其实也在提高。
从近几年的主旋律影片表现来看,民营影视巨头主导的作品,由于更尊重创作规律、更理解观众心理,最终成品都相对较好,而国营巨头的献礼片自带任务属性,影片需要同时实现实现“完成献礼任务”和“满足观众需求”两个不同的目标,最终表现反而不如人意。
前者包括了《战狼2》《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口碑较好甚至极为出色的作品,后者则包括了《建党伟业》《攀登者》以及《金刚川》。
此前灯塔数据关于国庆档影片的分析中提到,国庆档影片中3部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夺冠》《一点就到家》都以90%以上的情感正向舆论收获观众的好评,可见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但情感共鸣在主旋律电影里作为最主要、最有效手段的同时,它的利弊也同样明显。
作为抗美援朝献礼片的《金刚川》,因为观众对战争、对民族的情感而广受关注,在依靠这层“滤镜”隐藏影片不足的同时,也要承受这份情感带来的风险。影片本身创作上的问题,甚至会被无限上升为主创的主观态度问题。
叙事重复、人物扁平、过于神化……这些对于其他影片来说只会是单纯的吐槽点,但放在《金刚川》这样一部影片,则被一些观众放大为对历史,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观众对影片的批评也上升到了另一个维度。
这些并不单单体现在《金刚川》上,此前上映的《夺冠》《八佰》等影片也遭遇了关于所谓“史实”的争议。如《夺冠》面临的对女排历史成绩和功劳人物的不尊重等批评,《八佰》所面对的争议则无须多言。
由此也可看出,主旋律电影虽然这两年越来越卖座了,但历史观、价值观是一门更考验人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