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审片】还是拍的太少了,你我都很缺课

【本文原标题为“《金刚川》审片:还是拍的太少了,你我都很缺课”,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就电影本身而言,这么说吧,要是你期待看到的是《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硫磺岛的家书》之类的影片,那这部金刚川电影相较而言,在战争场面,宏大的制作上,有明显的不足。制作周期真的太短了!

但你要是想看到不屈的气节、风骨、战友情,那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那些抠字眼的,那些政治绝对正确的,那些精神洁癖的人,不看电影是你们的选择,但也请不要糟蹋我们爱国爱家的主旋律情感。

 

上映三天,我去看了三遍。第一遍看新鲜,第二遍看故事,第三遍看讲故事。回来之后看着网上的混战,我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网上的混战好像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情节重复;第二,电影情节与现实脱节;第三,片尾夹带私货;第四,强调牺牲,弱化志愿军实力。

 

第一,关于情节重复。

这是电影的叙事风格,通过三个视角各自经历一遍,一点一点的展示战场全貌。与其说是情节重复,不如说是一唱三叹,其实我觉得更像是一首藏头诗。

下一段总有上一段里同一场景但没出现过的镜头,有人诟病是重复,是敷衍观众强行增加时长。但以我三刷的经历,很多看起来是同一素材反复用的画面,仔细看其实不是,视角是有些差别的,在微妙的传递比第一次出现更递进的信息。因为每重复一次,观众就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再次经历同一情节,通过微妙的视角差别,就能带出层层递进的体验。

而且一些标志性素材和场景反复出现,即便是空镜,但也不仅仅为了故事衔接,每次出现都传递了不一样的信息。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美军轰炸机和我方喀秋莎:轰炸机的出现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多,也一次比一次更有压迫感;喀秋莎划过夜空,第一次是步兵的希望,第二次是对手的催命符,第三次是掩护牺牲的挽歌,也是拼尽最后一口气的坚守阵地的战歌!当进行到第三部分,炮兵们明显技术上更多积累带来的敏锐直觉就凸显出来,也自然成为全篇的中心。这时候观众已经知道了下一个节点的即将来临,自然就会对身在其中的战士更加钦佩。

(以下涉及剧透,介意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三个段落有些串联的道具:哨子,烟叶,玉米,都有象征意义的。哨子是高炮连警戒的信号,高炮炮位之间、与工兵连、与过江主力,都是哨音最先发出警告。烟叶也是串联了三个段落,影片一开头在关班长的后腰处就看到了一个美军罐头制成的罐子挂在后腰,第一段在高地监视的刘浩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桥上有人在袭击刚过的时候抽烟,当时我就想这么关键的时候特写抽烟,这一定是个重要线索。果然第三段落中出现了烟叶的故事,第一次是传递了关班长与闫连长(或者说工兵与炮兵之间的阵地情谊),第二次传递了关班长牺牲的消息(同时以更近更长的望远镜视角重现了高地上刘浩的心理波动),第三次则是张飞郑重掩埋自己师父时候点燃的那支。玉米是集中在第三段落出现的,炮弹没有玉米管够——我们的后勤保障依然不能满足某些特殊需求,也没办法全天候全地形覆盖。

每个主角都有标志性打扮,很细节,不要看漏了,这是跟他们的角色性格相关联的。

至于重复,有几个确实容易混淆的地方。同样击落敌机,同样高空远眺,视角不一样,时间点也有差别。观众航拍视角和轰炸机/侦察机视角,后者更高些更远些; 炮兵视角和高地侦查视角,各自在桥的两头,也很容易混淆。

举例:第二次喀秋莎从山头高低掠过,比第一次出现画面机位更近一点。第一次高炮打侦察机,林子里步兵比的拇指,第二次步兵位置出现的是步枪口。前两次炮位之间往返时候,张飞有战术动作(而且一次下午一次晚上,画面光线有差别),关班长牺牲后就直冲过去,什么隐蔽也不讲究了。张飞被炸断左手左脚后,向第一炮位转移穿过玉米地,第一次是一闪而过,第二次贴地跟拍。

还有,要留意画面细节中透露出来的时间信息,最早的是张飞向关班长传达战术策略的时候,台词说了一句大部队还没到,是先遣部跟工兵接触,这应该是全片1最早的时间点。最好在第一段落过剧情时,记清楚几次袭击的先后顺序和大致时间,才不会错乱重复(下午、黄昏、上半夜、凌晨三点、凌晨四点、黎明)时间藏在画面里细节里光影里。

然后,目前我确定是重复使用了镜头素材的几个点:第二段,树林里的士兵仰望警戒。第三段,大部队夜间集合、榴弹炮砸向桥面、炮兵牺牲后刘浩在桥上开抢、张飞通过哨音警戒各部就位、Hill飞机被击中后炸弹砸向隐藏炮位瞬间、山头视角延时炸弹引爆。

 

第二,关于电影情节与现实脱节。

这个怎么说呢,分两个层次吧。电影本身来说,没有开上帝视角,而是不同角色视角带入。并且,史无前例的在荧幕上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以Hill为代表。他们傲慢、有强烈优越感和自尊,对志愿军局部行为表示尊重,但对志愿军毫不手软,用尽一切办法力求消灭。战争就是如此,局部的牺牲或是胜利,在绝对的实力差别面前并不能扭转乾坤,但这将士风骨却令我们军魂已成!还有,第一次在荧幕上展现了志愿军的步兵,工兵和炮兵彼此之间的关注照应,以及没有出现在画面中的远程多兵种配合,这都是符合1953年反击阶段大局的。第一次到第三次战役我们打得是真精彩,第五次战役就是志愿军吃了后勤的亏。也就是这一次开始,联合国军换了指挥官,发现了我军只能带七天补给的致命弱点,开始用磁性战术消耗我们的战力。电影情节符合抗美援朝战斗的大面:强大对手,装备上巨大的代差,我们志愿军的骁勇善战誓死不退,敢打敢胜!

至于电影描写的这一场战斗,我后来去查了一下。第一,金城战役我军的装备补给确实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面对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仍然是被碾压的那一方。第二,金刚川大桥是一座运送后勤补给主要行车的承重桥,在片尾的人桥确实是与事实有差距。第三,金城战役打的是韩军,从六月就开始了,把韩军打的屁滚尿流,奇袭白虎团和“壮哉我大侦察连”就是这次战役里的。但韩军被打的太惨,“美国爸爸”也是要面子的呀,所以在后期美军出动了炮兵和轰炸机,密集轰炸了后勤补给和大部队向战场补充兵力的交通咽喉——金刚川大桥。轰炸了十多天,当然他们也没占到便宜,最后金城战役是7月20号结束的。从电影里7月12号这个时间点,也能基本确定,这是金城战役后期,美国替韩国人报复,也为了找回一点自己的面子,而对金刚川大桥密集轰炸的时间。我想这个时期前方战场焦灼,我们的装备后勤虽然比前五次战役好的多,甚至能面对韩军拿到地面火力优势,但在那是在战场前方,后方还是很吃紧的。电影里也交代过,对手说后续兵力跟不跟的上是战争胜利关键,旁白也说飞机都在前线,那么作为当时还比较稀缺的高射炮,其炮弹不能保证后方,也算说的过去。

遗憾当然有,拉胯短板是显而易见的。炮兵部分拍的壮烈,美军视角拍的惊艳。我们足够了解美军所以拍的惊艳,那个强大自信傲慢却咄咄逼人精准打击,带来巨大压迫感的形象,塑造的特别成功,美军不再是工具人。两个炮兵,彼此信任,与兄弟部队彼此信任,能相互交付后背又情感深厚,最终谁也没有因为情感爆发而耽误自己的任务。我们了解对手,却不够了解自己。我们了解个体,却不足以读懂大局。大部队却徒有其名,神散了。一些步兵的军事素养的细节据说有漏洞。在这方面是真的不懂,欢迎大家交流。

至于金刚川桥本身,或许是糅合了诸多形象之后的变体,对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群像而言,向左向右解读都无可厚非。情节本身基本是逻辑自洽的,细节上不够合理的地方,有,强行煽情的镜头显得拖沓,有。结尾颇有些强行鸡汤的意味,有点噎。

 

第三,关于片尾夹带私货

确实,在片尾的演员表上,有值得这样那样解读的地方。但我想说,这些解读的来源是哪里?是港台地摊文学中对我们领导人和我党的YY!各位要是在口岸工作过就知道,即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那些书依旧能在某些人群的行李中见到。能够解读出恶意的,必然是了解那些歪曲的论调的。如果不是网上的争论,我这种普通观众根本不会往那方面想。

我想,某位负责编剧的导演,可能确实是受到那些地摊文学的影响。片尾字幕中有,剧情设定中可能也有,我不太了解那些,可能我没看出来。不过我能感觉到的是,某导演这种类似于样板戏一样设置剧情冲突,硬性设置煽情桥段的方式,已经落后于现在的时代了。就是因为他与现在的时代不适应了,大家看起来才那么别扭。可是同样的这部戏里还有新生代导演:帆负责特效和后制,以及所有的空中部分;路阳负责主要人物刻画和关键剧情推进;这两位导演的部分是非常精彩的。这部电影在工业上所体现出的进步,在剪辑上面这种节奏和情绪的把控,都说明他们更理解这个时代的观众。这种对比和让我觉得,落后于时代很快就会被抛弃的,就像美国看待中国、香港人看待深圳一样,如此的不合时宜还能蹦跶多久呢,更何况根本扭转不了大局啊。

我们父辈那个时代,人们对这种主旋律片儿容错率比较高,容忍率更高,可是现在我们已经不那么容易被糊弄过去了,一旦你对角色的塑造或者说煽情片段过头了,大家就会反感。我读书少,说不出更多的感觉,反正就是上一代导演跟不上这个时代啦。从去年《我和我的祖国》开始,我就就有这个感觉了,时代是在前进的,如果还停留在自己最辉煌的那个年代,拒绝跟这个时代共同进步,自然会被市场抛弃。我的妈妈也是喜欢看《娘道》《牟氏庄园》那种带着样板戏色彩片子,。这就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差距吧,我们这一代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娘道》的。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一条回复,说是快点让这些新生代导演接手吧,电影市场受不了那些XX代导演了。我现在终于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个评论了。

第四,关于强调牺牲,弱化志愿军实力

    《金刚川》的故事是在后方,一场小规模战斗。是不是强调牺牲,弱化志愿军,我不做评价。但我倒是有一个感觉,无论是出品方还是观众,我们都缺课,缺很多课。作为80后,提起抗美援朝,我的知识储备是很少很少的。以前只知道一个上甘岭,还是通过《英雄儿女》《上甘岭》这两部电影知道的;后来知道长津湖,知道松骨峰,是通过《那兔》。最近的几部纪录片我还没来的及看。

因为恢复联合国席位、复关入世谈判以及之后与美国越来越纠缠的商业联系,对于这场美国无论战略战术、军事实力、战斗素养、人权道义、基本人性都毫无亮点的战争,很长时间不再主动提起去刺激这个冷战胜利后的超级强权。改开后在这方面的礼让,导致你我大多数人对抗美援朝的了解停留在大的面上,具体几次战役过程,战场细节,国力对比和当时的国际形势,真的知之甚少。

可是随着美国越来越凶相毕露,我们也越来越担心其强大的舆论武器,会将当年的历史抹掉或者直接颠倒。毕竟连二战占领柏林的照片,美国都敢堂而皇之地把它改掉!舆论场上的话语权争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赤裸裸的展现在普通人的面前。我们真的害怕在若干年之后,抗美援朝会逐渐被人遗忘。如今讲起欧洲二战的战场,你还记得什么?敦克尔克?柏林保卫战呢?列宁格勒保卫战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呢?苏联的卫国战争都去哪儿了?今年抗疫的过程里,我们摆的明明白白的论证过程,为什么别人非得要自己做?不就是为了将来在书写历史的时候能够用他们自己的时间点?然后把我们抹掉。为什么会在今年将抗美援朝题材重新重视起来,我想大家都清楚,这是世界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想正因为这种缺失才导致了现在这种混乱不堪的争论。确实挺可怕的,我们自己要讲好历史,也要讲好故事。我觉得该明说的就明说,而不能仅仅是暗示。这种时候更需要我们坚定的亮明自己的旗帜,表明自己的态度。除了社交媒体更容易观点极端化这种特性之外,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受限于信息积累、知识结构的不足,所以也容易在网上掐架。这不正是说明,我们真的很需要把那段历史大张旗鼓地摊开来说吗。

站在这个角度上,《金刚川》确实开了一时风气之先河。只要亮出来,只要有争论,就是好的。我觉得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没有人能一步吃个大胖子。金刚川的问题很明显,但他的优点一样很亮眼。是就是,非就非,因为某部分的瑕疵就打翻了整部片子也不好。

市场是需要培养的,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现在的电影已经不是爆米花时代了,不仅要带眼睛还要带上脑子,不要走神不要漏掉细节。我们已经能在画面里装更多信息了,这对我们观影素养也提出新要求。对制作方也提出更高要求了。这次没有找军事顾问或是历史顾问,就很可惜,当然这种极限任务压缩时间,必然会导致牺牲一部分精益求精的空间。希望以后别再有这种救场的任务了,放手让有能力的导演去创作积累。我们彼此都需要积累经验。

 

最后,推荐乌鸦校尉的一篇《沉默的朝鲜战争:美式的高傲vs韩国的自尊》,链接我放在文末。惊觉我们现在对朝鲜战争的认识,已经是被西方舆论模糊过的,已经似是而非了。“人海战术”是美国人发明的,最早是中性词,可后来被西方舆论机器变成了中国人靠人口红利,靠牺牲人命才赢!今天的你我,包括某导演都被影响了,才会有外面那样的混战!当初亲历者的客观中立的评价,没有被西方世界采纳,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承认志愿军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不愿承认他们就是凭借强大工业能力才勉强跟我们打平,战略上输得一塌糊涂!

舆论场上的温文尔雅和东方中庸哲学,真的赢不来狂热传教士的正视,反而会被不断挤压。所以各位影视界的大佬们,请疯狂输出吧。当然也希望后续的作品吸取教训,别再踩同样的坑了。

 

沉默的朝鲜战争:美式的高傲vs韩国的自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h411X78s?from=search&seid=12351025432363632281

热门评论 12

  • 人海战术是西方刻画朝鲜战争中我方优势时最喜欢用的词汇,然后影响到一大批国内军史迷和学者对志愿军作战方式的看法。很早就开始辩驳这个观点了,但人微言轻。
    从技术上来分析,有序组织十数万人的快速穿插包围歼灭,这套程序如果换成是机械化就是闪电战(但不像机械化闪电战的钳型攻势那么生硬)。由于行动主力是步兵的关系导致容错率极低,步兵在机动过程中受阻时缺乏机械化部队的韧性和突破能力,导致在各部队进入战场的时机配合上比机械化闪电战要高得多(因此多以步兵运动战作为定义,实际上与机械化运动战是实现手段的不同而已,说人力闪电战也不为过)。
    从战略战术上分析,集合优势火力优势人力打突破,打分割,包围,歼灭,是除阵地战外所有战役都会用到的手段(突破是要求局部火力或人力占有优势,包围是在至少两个方向占有火力或人力优势)。因为从战争起始阶段我们就寻求打歼灭战而不仅仅是击溃敌方部队(我方国力及后勤都耗不起跟敌方你来我往的墨迹),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在一场战役中投入的兵力(阵线)上不能少于对方,否则歼灭就是个笑话(西方军史家就是拿这个最基本的战争原则作文章,对战役目标的一些基本前提条件视而不见,诬蔑我志愿军搞人海攻势。也就是这种带有偏见的眼光才能造就出凡尔登那种排着队上去送死的愚蠢战役来)。
    西方国家因为有着优势火力,所以不那么注重人力整合,之间都像独立师旅团一样缺少紧密的联系,这为我志愿军打歼灭战提供了战场条件。而我们因为缺乏优势火力,所以不得不注重人力整合,因此常常是军级别的联动。一旦战役打响,敌方就容易受到多方向团或以上级别部队的攻击形成到处都是人的人海错觉(在军事组织层次上就立判高下了)。
    ... ...所以大家不要再被西方那番人海战术的说辞所蛊惑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就是元帅和将军的区别。历史虽然没有假设,但假设彭老总手下的部队技术手段都与联合国军相当,可以想象朝鲜战争就会是一场屠杀了... ...
  • 说真的,就是现在的主旋律电影太少,“文艺性”电影太多,所以导致我们翻来倒去地只能在有限的基数里试图选出佳苗。
    首先,我这里说的主旋律电影,不是指以前的高大上的影片,也不是指现在的反思观的影片,而是真正能从人民史观出发,面对现实反映现实的影片。
    内心不认同从人民史观出发,只追求面对现实反映现实,那就必然把现实中的少数特例作为泛例来大力描写,导致精致的假大空。
    但只从名义上的人民史观出发,却不能面对现实反映现实,那就必然只能描绘出想象中的人民,这实际上也不是人民史观,同样也不能为人民接受。
    当我们有了足够多的主旋律电影,然后我们才谈得上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内涵性等较抽象的东西。
    其次,我们现在老是习惯拿中国电影同好莱坞大片相比,觉得很多电影都是灌水或垃圾。但顾名思义,大部分我们能看到的好莱坞“大片”实际已经是被市场检验过或者预测为精品(高票房)的了,已经是在他们的一贯以来的主旋律风格里被筛选出来的好作品了,那么这些“大片”保持较近似的水准也不足为奇了。如果把好莱坞每年拍摄的“大片”和总片量相比,其实好坏比例不见得比我们目前的电影水平好到哪里去。
    同样的,近年来的热点电影,不论是《战狼》、《红海行动》,还是《八佰》、《金刚川》,实际上也都还是太少,以致于我们无法仅从票房里真正总结出到底是主旋律电影的影响更大还是纯粹因没得选择的观影的影响更大。而只有当电影数量多到“我想看哪种就看哪种,想看哪部就看哪部”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人民到底更喜欢什么样的电影。
  • 黄金妖瞳 认真观察,从中学习。
    这也许是一部包含爱国元素的成功商业电影,但连志愿军是怎样的军队都没弄明白,谈不上是什么主旋律电影,它不配。
  • 我就是受不了人肉搭桥这一桥段。看到这一段,感觉我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 已注销用户 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会翻身
    自己去看看谁是最可爱的人吧,还有下面的这个文章。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00689
    抗美援朝不缺故事,不缺英雄,缺的是耐下心来拍电影的人,两个月拍出来的垃圾,没什么好讨论的了。
    在强调一遍:军事片,没有大战略背景,没有明确的战术目标的话,不要拍,否则都是毒鸡汤一样的拯救大兵瑞恩,经典的可以去看 桥。
    战争是有正义之分的,尤其是美国的斑斑劣迹还在。
  • 天下我嘴笨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我们拍《金刚川》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展现我们当今的电影工业水平吗?不是吧,是为了展示志愿军的精神吧。没有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志愿军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那么所谓的战争场面在热闹,其实也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失败。
    所以我更倾向于平原公子文章《他们不懂“最可爱的人”》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00792&s=fwzlwzbt
  • 三镜湖 评论时政新闻,书写心中所想
    金刚川拍了一部会牺牲会赶死会搭人梯的国军对抗美军的戏,没错吧
  • 看完《金刚川》,当天晚上就把《清川江大桥》找出来重温了一遍。其实,与其让这些心里根本没有民族、没有国家的所谓的导演老爷们去糟蹋我们的英雄、我们的烈士,利用我们这些老百姓的爱国热情骗钱,不如把那些老电影、那些60、70年代拍的黑白片重新修复、上色,在影院放映,说不定更受观众欢迎呢。
  • 影片里的那种桥是用来走坦克和汽车的。不是走步兵的,步兵用更简易更隐蔽的泅渡装置。

    志愿军开始在金刚川架浮桥时为了迷惑敌人并降低运送木料的时间在上游砍树顺着水流游下去。美国人被骗了以为他们在上游过河,结果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桥已经架好了。

    接下来桥被炸掉后,为了防止再被发现志愿军把桥用石头和铁钉把桥固定在水面几厘米以下。空中看几乎很难看出来,汽车过桥的时候就像是漂在水面上。加之灯火管制志愿军都在晚上出发美军根本就没办法确定志愿军位置

    由于无法确定志愿军位置导致美国人只能无目的的乱炸,没有目的地轰炸自然效果极差导致金刚川大量鱼类炸死,最后修桥的志愿军不得捞出这些死鱼捞出来吃掉以防止漂浮的死鱼阻碍交通,也侧面改善伙食。这至少比吃炒面强。

    志愿军打金城是少数几个富裕仗不缺火力弹药富裕。而且金刚川的浮桥那么重要怎么可能只派两个高炮六十发炮弹?

  • 全部楼层
    Vrona蘑菇 作者
    希望都冷静理智些,给他们一个成长环境,别搞贴标签那套
    拍这样还要我冷静理智?还成长?它再成长怕不是要拍出更恶心的片子,以前刚知道要拍这剧的时候就说过,不期望他拍得多好,只要把真实的过去讲好就行,可现在拍出来的是啥玩意儿?我可去他x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11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