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审片】电影讴歌“牺牲”,但“牺牲”不应该也并不是全部

【本文原标题为“《金刚川》讴歌“牺牲”,但“牺牲”不应该也并不是全部”,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首先,给三位导演鞠个躬,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短时间内的高强度命题作文,还是主旋律的,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三位完成得非常好!谢谢!

 

其次,给为这部电影设计出这样一个叙事架构的导演,或者制片人鞠个躬。我越想越觉得三个导演同步拍摄这个主意实在太精妙了,既节省了拍摄时间,满足了节点要求,又在电影的叙事上作了创新,把一个故事讲的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出这个主意的人是真聪明!

 

当然,有诺兰的《敦刻尔克》在前,这种架构我等影迷应该是已经熟悉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多线程叙事的拍法,中国战争片还是头一次,而且就故事表达本身,《金刚川》和《敦刻尔克》还是不一样的,比后者更清楚也更紧凑。这个不展开了,看完就知道了。

 

《金刚川》这个电影的故事非常非常简单,步兵过桥,美军炸桥,工兵修桥,炮兵护桥。工兵修桥从故事的角度讲可能没啥可拍的,所以电影的四个段落就演化成步兵为主角的“士兵”、美国空军为主角的“对手”、高射炮兵为主角的“高炮班”以及最后大结局的“桥”四个部分。其中前两段是衬托,第三段为高潮,两个炮班为了护桥,全部牺牲,这一段看得真是,怎么说呢,反正我是挺激动的,有点儿寒毛倒竖的感觉。尤其是张飞(张译)最后单手单脚一炮把希尔轰成渣,简直太他妈NB了。那种决死的气概,老子就是拼了命他妈的也要把你干下来的那股子劲头,演出来了。

 

这片儿有没有不足,当然有。比如开头的背景科普以及结尾的电脑动画有点多余。还有就是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对美军作如此客观的,大篇幅的描写,似乎也有讨论的空间。但最大的不足,我个人感觉,《金刚川》把战争缩小成为一种个人恩怨式的决斗了,成为四等人的飞行员希尔和关磊、张飞两个高炮班之间的较量。这个格局就略小了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小”化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任何战争,任何战斗,它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之间的对抗去实现。不过这也恰恰是《金刚川》比《上甘岭》逊色的地方,它缺乏后者那种对战争意义的有力升华,哪怕这种升华就是一首歌的表达。所以如果说《上甘岭》是一部大戏,那么《金刚川》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当然考虑到拍摄时间的仓促,《金刚川》就算是小品,也是小品里的精品。

 

我感觉《金刚川》的制作者对此是有意识的,所以专门留了一个第四部分作为整部电影的拔高。单纯就电影而言,第四部分拍得是非常出色的,两具焦尸的特写,人桥有如雕像般的造型,配上《我的祖国》的音乐,煽情很克制,但很震撼,老实说我是被感动到了,湿眼了。不过,相对于《上甘岭》最后部分的激情澎湃,那种对胜利和和平的无所顾忌的赞美,《金刚川》的最后一章还是感觉有点“虚”,它讴歌了牺牲,但我感觉它仍然缺乏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影片制作者和表演者的问题,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上甘岭》那种感觉了,抗美援朝可能也将成为一场后无来者的战争,因为当时的那支军队太特殊了,一方面,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史上最强轻步兵;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它是一支有着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的军队,它深知“为何而战”,也因此具有了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战斗意志,而这个东西我们现在的人是根本拍不出来的,甚至别说拍,理解它都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试图去了解,可以读一读魏巍的小说《东方》,很多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文字和抒情,恰恰却是当年那支军队的灵魂所在。)理解不了它,后人就只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其他方式的解读,例如《亮剑》的敢战,宁死不降,例如《集结号》的兄弟之情,例如《芳华》的好人没好报,以及今天这部《金刚川》重点强调的“牺牲”(本片的英文名也是牺牲)。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刚川》是理智务实的。既然不能把当时那种精气神和内涵拍出来,那么不如退而求其次,用一种安全的表达方式完成命题作文的任务。以西方常见的职业军人之间为了荣誉决死一战的方式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好,再佐以适度的煽情,足够了。

 

至于缺乏政工人员的刻画,勺士兵脑袋的“军痞”形象,我觉得都是小问题。《集结号》有指导员这个角色又怎样,故事讲歪了,细节处理得再好也没用。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和诚意真实可见,谢谢你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