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金门战役对今天解放台湾有什么启示?
去厦门旅游,导游会给你推荐一个项目,叫“海上看金门”。据说通过游船,你可以近距离观察金门,天气好的时候,你能看到岛上耸立的“三民主义”标语,还能看到隐约的军事设施,以及台湾阿兵哥的晃动。
在船上,导游大概会跟你讲当年“炮轰金门”的往事,但多数时候,他可能不会告诉你在这里发生的另一场战役,也是我军成军以来,伤亡最惨的一场战役——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役。因为,这是场不愿被人提及的战斗。
观云来到厦门时,并未理会导游的鼓动,只是在环岛路上一块“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牌子旁驻足了下,远远眺望了眼金门。
可能是眼神不好,我也没看到导游说的“金门”,不过,我大概知道了,就是这个肉眼可见的地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越70年的哀伤地。
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28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覆灭不代表死亡,只是建制上减员),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
01
风云起
渡江战役打完后,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解放军迅速夺取了闽北、闽南各地,剑指厦门、海南、台湾。
蒋介石已经深深体会到“大势已去”四个字。
1949年10月1日,身处广州东山梅花村32号陈济棠公馆的蒋介石做出一个决定,取消轰炸天安门的计划。
他知道,轰炸开国大典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只会加深中国人民对他的愤恨和仇恨,把他钉到历史耻辱柱上。
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他转而着手部署台湾防控。
要守台湾,必守澎湖,而守澎湖的第一步就是守金门。
历史上,郑成功、施琅都是以厦门、金门为跳板,经澎湖到台湾本岛,蒋介石说:“无金门便无台、澎”。
所以,无论攻守,金门都是必争之地。
1949年6月以前,国民党军根本未在金门上设防。直到6月中旬,厦门要塞司令部才成立金门要塞总台,从这时起开始在岛上构筑工事,铺设通信线路。
8月起,随着福建战事的发展,国民党军开始逐渐增强金门防御。首先在8月初,国民党军第22兵团率领所部进驻金门地区。8月中旬,第5军(欠第166师)归还第22兵团建制,担任小金门防务。
其实从布置上看的出来,老蒋对守金门并无多大把握。因为22兵团没什么战斗力,它不是老蒋的嫡系,司令李良荣在国民党内部名不见经卷,整个兵团在淮海战役被粟裕爆锤,所辖25军全军被灭,连军长都被打死了,第5军也被打残。
李良荣
22兵团移防金门时,几乎是逃难过去的,一个个穿着民衣,背着斗笠,也称“斗笠军”,装备比后期的解放军都差。
当时驻守金门的总指挥官是汤恩伯,老蒋大概知道汤恩伯的尿性,到十月,也就是解放军拿下漳州前夕,他给汤恩伯去了封电:“金门不能再失,必须就地督战,负责尽职,不得请辞易将。”
汤恩伯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
过了几天,形势急速变化,待解放军拿下漳州后,蒋介石的心腹,素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此时任东南军政长官,意识到金门守军战力不足,急派副长官罗卓英亲往汕头,调动胡琏的第12兵团接替第22兵团防守金门。
第12兵团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此时才看出老蒋死守金门的决心。
在老将的嫡系中,汤恩伯是出了名的“不救”,而胡琏是出了名的“会救”。
当年孟良崮战役,张灵甫被包了饺子,汤恩伯迟迟不救,后面被蒋介石砸破脑袋,距离最远的胡琏却还算义气,参与了救援,搏了个“侠帅”的美名。
可胡琏真正让人记住的并不是他的“侠”,而是他的“狐”。
02
胡琏之“狐”
说实话,金门战役我方吃那么多苦头,主要是拜胡琏所赐。
胡琏
一是脑袋瓜活。当年国军12兵团在双堆集被我刘邓大军所围,还是副官的他,就要不要突围和杜聿明、黄维发生冲突,在杜聿明等人看来,临阵脱逃是要遗臭万年的,但胡琏不管,坐上战车就往外突。据说为了表示拒绝当俘虏,突围前他问医务人员要了一把安眠药,说是若不能成功突围,就服药自杀。
此举赢得了不少人的佩服,认为他不失为一条汉子。后来大家才反应过来,你个指挥员,身上带着手枪,要自杀你直接吞枪啊,还需要服安眠药那么复杂?说白了还是作秀,不想落个临阵脱逃的骂名。
二是熟悉我军战法。胡琏是久病成医,具《金门战役检讨》一书记载,胡琏曾写过一本书,书中详细记载了我军可能的攻岛战法,可以说深谙我军进攻之道。他甚至能熟练运用我军迂回穿插的战法,并在金门战役中使用,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
后来,蒋介石让胡琏镇守金门,还说:“有12兵团就有台湾,有台湾就有中华民国。”可见胡琏在老蒋心中地位。
三是用兵如狐。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胡琏:“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说他勇如虎多指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
大家应该对“松沪会战”仍有印象,当时胡琏所在的18军也参加了会战。为了狙击日本人,时任18军11师66团团长的胡琏曾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对方坦克,有时还组织部队主动出击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一昼夜打退小日本十几次进攻,甚是顽强。
解放战争开打后,胡琏所在18军整编成11师,他任师长。期间,长期充当救火队角色,也经常被陈毅和粟裕这对黄金搭档爆锤。
慢慢地,胡琏学精了,像狐一样狡猾。
接到换防金门的命令之前,胡琏正凭一把安眠药保住了名声,且重建了在淮海战役中被团灭的12兵团,后南撤至潮汕一带。
受领换防任务后,为了掩盖自己的战略意图,胡琏把他的“狐”性发挥到了极致。
他首先请汤恩伯派一支部队假装12兵团在厦门游行,虚张声势,等我们拿下厦门之后,发现根本没有他的人,便误判他仍未赶来增援,实际上他已在金门海面停留。
其次,他知道我方能轻松截获他们的情报,所以故意通过电台释放各种假情报,真真假假,把我们的指挥员整迷糊了,完全无法判断他的真实去向,直到攻岛前夕才基本确认他的动向,但那时又被我方忽略了。
后来,我们从南面登陆金门,胡琏却从背面增援,结果我们越打越少,敌人越打越多,血染金门的命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
花如此多的笔墨写胡琏,是因为今天的台湾军方深受胡琏影响,对他的战法也热捧,在台湾有“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说法(西北王是胡宗南,金门王就是胡琏)。可以说,要对抗我方的登岛作战,他们还会从胡琏身上找答案。
03
常胜之师的隐忧
下面说说我方。
担负金门战役主攻的是10兵团28军,约2万人。
简单介绍一下10兵团和叶飞。
1949年2月,鸟枪换炮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整编,原华东野军苏北兵团改称10兵团。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后张鼎丞,再后叶飞兼),辖第28、第29、第31军,共10.8万余人隶属于第三野战军。
叶飞,生于菲律宾,是我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绰号“小叶挺”,作战勇猛。他在革命早期曾组织过地方暴动,抗战期间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胜利指挥了郭村保卫战、车桥战役等,屡建奇功,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野第一纵队司令兼政委,改编后为三野十兵团司令,参加了一系列战役,是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
1949年,叶将军率10兵团,4月渡江战役,5月上海战役,横扫千军如卷席。
7月开始进军福建,8月17日攻占福州,9~10月相继解放漳州、厦门等地。
一路打下来,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1949年10月17日,十兵团在完成对厦门的解放任务后,开始着手金门战役。
当时军队情绪普遍乐观,尤其是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官兵们沉浸在向新中国献礼的激动中,根本没把国军放眼里。
当然,也有最后抢战功的心理。
小说《亮剑》里有这样的场景,李云龙住院期间,老部队的战友来电话,告诉他,再不出院汤都没得喝了。李云龙这才火急火燎地闹出院,也才有了霸道总裁表白的戏。
不过,赶到厦门的李云龙并未能参加金门战役,当时第一梯队已经登岛,而他的老部队也在上面,最终李云龙只是在海滩上步履沉重地走了一晚。
当然,真实情况可能和小说有出入,不过基本重现了我方从喜到悲的全过程。
04
战役打响
10月24日夜,10兵团28军三个团组成的第一梯队9000余人,按计划启航开进,拉开了金门战役的序幕。
登岛官兵士气高昂,个个如猛虎下山。
胡琏兵团19军军长刘云瀚曾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当时的场景:“他们(解放军)在黑暗中携带浮器,离船跳入水中,游向岸边,又被波浪冲回,再冲。如是再三。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仍能人自为战,纷纷向岸上突击前进,其冒死直冲的精神,着实令人惊讶。”
完成抢滩登陆之后,解放军官兵顺势突破国军防守,强大的陆战能力哪怕就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也让对手胆寒。
10月25日凌晨3点,登岛的251团刘天祥团长向指挥部报告:"登陆成功,俘虏敌人1000余名,不好看管”。
253团徐博团长也报告,“我军一部正向金门城方向攻击前进!”很快,在截获的电台里听到国民党守军呼救:“共军和我们拼刺刀了!顶不住啦!”
然而,不久,登岛作战的特点开始左右战争天平。
登岛作战不似陆战,后者的支援可以凭两条腿续上,就登岛作战而言,在没有船只和潮汐配合的情况下,支援等同吆喝。
海峡对岸的厦门,三野10兵团有10万人待命,哪怕主攻的28军,也有几万人待命。大伙等不来船只,天险让肉眼可见变成了生离死别。
时夜,我军登陆金门岛的具体时间是10月25日凌晨2时。当时正值涨潮,水深浪阔,是最好的登陆时间。正常讲,在涨潮期间,我军必须完成人员下船、冲滩头、开辟登陆场等动作,船只则以最快的速度退去,在潮退前回到海里,运载第二梯队。
可由于缺少海上作战经验,第一梯队为减少伤亡,船只长驱抢滩,这样的结果是,避开了很多障碍,可也让船只深入太多,在潮水退去之前,根本没法回到海里,造成搁浅。
就是这致命的失误改变了整个战局。
国民党守军抓住这个失误,天稍稍亮,出动空军,对搁浅的船只反复轰炸扫射。
紧接着,出动舰船,在海上对登岛船只进行炮轰。搁浅在沙滩上的300余艘战船瞬间灰飞烟灭,火光冲天。
站在厦门岸滩的第二梯队,上万名官兵,对着火光干着急,眼睁睁看着第一梯队在岛上孤军奋战。
就这样,出发船只有去无回,登岛官兵没了退路。
不仅如此,国民党守军还紧紧咬住这个失误,准备撕块大肉下来。
汤恩伯很快向蒋介石报告,请求出动B-25轰炸机将我方沿海船只炸毁。
片刻,B-25轰炸机对厦门、金门附近海岸线进行轰炸,所有船只被定点清除,包括10兵团从厦门、晋江紧急征用的船只。
于是,厦门的援军已无大规模增援可能。
登岛部队成了孤军。
即便后来找到几条船,但也仅够装载4各连的兵力,这4个连利用黑暗掩护登岛,途中受风浪影响,最终只有10个排登陆。
从某种程度上说,后面的登陆不是一次救援,更像一次以身饲虎、舍身取义的情感营救,他们明知有去无回,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了。
今天,很多人不理解这种做法,这些人要么没当过兵,要么没经历过生死,不理解什么叫生死情谊,在那一刻,这实际上是一种本能反应。
事实上,当时第二梯队的官兵都渴望登陆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即便只有两条船,也没人会退缩,这是这支队伍能走到今天的军魂、旗帜。
当然,在岛上,就算9000多人也是可以一战的。
后来很多人说李良荣的22兵团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陷入绝境,所以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这些都是扯淡的。
如果不是胡琏兵团的增援,仅凭22兵团,哪怕他有2万人也不可能挡住我9000官兵的进攻,就陆战而言,战争后期的解放军已至人类轻步兵巅峰,登陆一开始的1000多名俘虏就是证明。
但历史不会有如果,我9000官兵面对的正是22兵团和12兵团的合击,胡琏兵团正源源不断地从金门背面登岛支援。
战斗进行到26日,国民党军队越打越多,而我军越打越少,甚至俘虏都跑了。
增援补不上来,后撤也无可能,战局失去悬念。
战斗持续到28日,第二梯队的上万官兵黑压压地站在这边滩头,个个手握钢枪,眼里泛着泪光。
三天时间,海峡对面枪炮声从激烈到逐渐平息,越平静,这边越沉重,直到最后,只能听到零星枪声,在血与火中存活下来的汉子们个个泪流满面!
那一夜的场景出现在所有经历过金门战役者的回忆录里。
28日晚,上万名官兵在海峡这边对空鸣枪,述说着心中的哀伤和不甘。
后面一个月时间里,偶然能听到岛上传来的枪声,那是不甘被俘的官兵躲在丛林里做最后的殊死搏斗,每次枪声响起,这边的官兵都感觉自己的心脏被击中。
此役,登岛解放军大部在岛上战斗三昼夜,共毙伤国民党军9500余人,登岛部队共3个多团9086人(内有船工、民夫等350人)多数壮烈牺牲,余部被俘。
05
反思
今天的金门军事意义远没有70年前那么重要,更多是政治象征,但这场战役留给我们的反思却仍需重视,尤其在梧桐越来越成为首要选项的今天。
很多人说,我军有登岛作战经验,解放舟山、解放海南,都可提供登岛作战经验,可观云认为,在解放台湾问题上,有两场战役借鉴意义更大,一是马岛战争,二是金门战役。
前者虽只是现代战争雏形,但基本演示了海陆空联合夺岛战役的全过程。后者则更有切肤之痛,同时也可视作梧桐的预演。
今天的台湾是放大了的金门,今天的形势和当年似乎也有很多神似之处,纯军事角度而言,观云认为前车之鉴,仍是后事之师。
一是正视对手。其实,所有反思金门战役的文章都会把“轻敌”放在首位。在《金门战役检讨》一书中,刘亚洲上将曾对我方当时轻敌思想做了详细描述,尤其是指挥员,给人的感觉真不像一群身经百战的人。
文中还介绍,主攻团的几条船上载着大量新印制的人民币,据说是准备用来庆功时大把花销的。另一个团的船上装了猪,也是庆功用品。有的船上还载着办公桌椅,以便“新政权使用”。轻视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战略上不重视仍可理解,毕竟金门真的很小,汤恩伯也是出了名的逃跑将军,在气势如虹的我军面前,要说是块硬骨头,说出去都没人信。
但战略上藐视不应该成为战术上轻视的理由。在胡琏部去向不明的情况下制定夺岛方案,在知道胡琏部已经增援的情况下,方案未做任何修改(28军副军长萧锋的回忆录《渡海重要一战——金门之战》中有讲),这恐怕才是轻视的最大恶果。
至于登岛的三个团分属三个师,岛上缺乏统一指挥这种低级失误更是无法原谅,说白了都是源于轻视(实际上就是想让大伙雨露均沾)。
反思今天,其实我们仍存在轻视思想。一周拿下台湾,登岛即胜利,这种论调观云在部队时也听说过。看过最悲观的预测,一个月拿下,多于此的似乎都说不口。
这是种什么心理?还是轻视。
客观上,今天的两岸实力差距很大,但也不是全无其他变量。例如有没有像胡琏一样的第三方介入?战术上重视就是要料敌从宽,把困难想多一些,手段用足一些。电子战、网络战、东风快递、无人机,一次整到位,还要留有预备,甚至不惜考虑第三方参与下的核战争。
一直以来,观云都是坚定的梧桐派,18年军旅生涯,从未变过念头。看过我以往文章的朋友体会得到,对于打,我是毫不犹豫的,但今天的文章却很谨慎,因为这是具体战术。
观云坚信,战略上藐视没问题,但战术不重视,就会吃大亏。
二是正视陌生作战模式带来的挑战。我们热衷于研究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这确实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现代战争特点,却容易造成方向误差。
首先这些都是非对称作战,通俗讲就是大人打小孩,怎么打都可以,因为小孩横竖都是挨打,对我们没有借鉴意义,未来我们面对战争不是这样的。
且不说第三方介入这个最大变量,台湾本身军事实力就不弱。
其次,最近的几场战争都是陆上作战,和夺岛作战相去甚远。
金门战役给我们最大的冲击就是对新的作战模式的思考。陆战雄师成了海战弱旅,对此,过去几十年从未停止争议。当然,好的方面是,我们加大了对海军战法的研究,登岛作战(也叫夺岛作战)早已成为近些年的必研科目,甚至改革都是冲着这方面去的。
可我们也必须承认,仍有很多问题是没想到的,或者说没有验证的。
登岛作战模式可能研究得很透,可岛内民意有深入研究吗?金门战役中,我方不少战士是被当地老百姓打死的,有的伤员甚至直接被他们活埋。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今天我们对岛内民意真的欠缺重视,主流媒体看到的永远是民心向我的宣传,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对此我们有准备吗?
举个例子,今天我们研究战时政治工作,多数还是研究怎么喊话,怎么发传达,可如今岛内民意是被FB、推特左右着,你发再多传单,FB上一条新闻就可以煽动闹事,陷登岛官兵于被动。
我们了解FB,了解推特吗?
来看看美军制定好的某个方案:“让中国完成二十万人以上的登陆,再突然介入夺回制空、制海权并封锁台湾海峡。联手台军围歼失去弹药与补给的中国军队。这个方案可以给中国极大的政治打击,相当程度地震撼和摧毁留在大陆的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来源:《金门战役检讨》)
在这个基础上,我想他们还会通过网络煽动岛内右翼民众,攻击登陆解放军,这就是对岛内民意的运用。
对此,我们有预案吗?
当然,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总之,夺岛作战它所面临的困难绝不仅是地理问题,还会有很多未知因素,需要我们做足功夫。
三是正视战争。长期以来,我们不愿正视这段历史。战役结束后,我军被俘四千余人,其中三千人于1952年被台湾用渔船分批遣返大陆。这三千人一律被开除党籍、军籍,遣返老家种地。一部份人被定为叛徒,判刑。文化大革命中,三千人统统受到批判,纵是农民也不能幸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苦战三天,受苦三十年。
这是时代的悲哀。
今天我们要反思的不仅是战役的教训,更应该反思对待战争的态度。
维护统一的战争是正义的,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今天,我们不再担心会有金门战役勇士们那样的遭遇重现,但极有可能要面对“黄左”们的攻击。
这些人会通过各种渠道污蔑这场战争,污蔑战场上拼搏的子弟兵,这又将反过来影响战役进程。
好吧,为了避讳,话说得太绕,把自己都整晕了。
总之,战争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旦启动,需动员全社会支持。
当年,金门战役的失利,震动了全军,也惊动了毛主席,为后来解放海南打了预防针。
时隔70多年后,这场战役理应再次被提起,这不仅是对英烈们未酬壮志的传承,更不想让先辈们的血白流。
当我们把准备工作做得越周全,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少。
相信在未来的祖国统一之战中,后辈将了却先辈们未竟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