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不用公主和亲,很刚吗?

500绿皮工业技术工人4,83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刚个屁呀,政治上蠢才是真的。

首先,和亲绝对不是出卖一个女人换来短短数年和平,如果送一个女人给蛮族就能让蛮子不来南下劫掠那从古至今各个中原王朝得乐疯了玩命的送公主给四方蛮夷,一个女人就能换来和平,这哪是什么牺牲,这根本就是奇迹,除了小说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扩张性王朝,汉唐百姓都有过相当一段时间万般皆下品唯有军功高,全国上下闻战则喜,尤其是汉朝至死都在痛殴四方蛮夷,“独汉以强亡”不是说着玩的,但是汉唐照样和亲,如果和亲是弱势一方迫不得已的选项,那么汉唐和亲就和汉唐威震四海矛盾了不是?

和亲,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且不是政治联姻这么简单,是中央帝国四处收小弟,与其说和亲是嫁公主不如说本质是汉唐收赘婿,和亲实际上是往外族安插了代理人。因为从儒家伦理上来说,和亲之后外族就是皇帝的女婿,天然要听命于父辈。当然,想让女婿乖乖听话根本还是本家够强大才行,所以宋朝就没资格和亲,宋朝没有在武力上压服辽国,双方结的是兄弟之邦,女真打破了北宋都城之后路走了不少宋室宗女,但是这些公主都沦为了奴隶,更没资格提和亲了。

和亲是一项成本低收益大的给外族核心安插代理人的高级政治手段,弱国都没资格玩这一套。明朝要是积极和蒙古鞑靼人和亲,早就不需要在边关花那么大防御成本了(更何况明朝中期以后边防其实很垃圾,光花钱没啥效果)。

在和亲这一点上玩的最好的是清朝,清朝一直都和蒙古联姻,而且不但没有导致蒙古的势力反压一头,还牢牢控制了蒙古大部分力量,这一手非常高明。

明朝头铁就头铁在明朝本身并不排斥蒙古人给自己打工,明朝遍地“鞑官营”,养着一大批为大明卖命的蒙古人,但是明朝就是认死了不能跟鞑靼人联姻来控制鞑靼人,只能说宋朝实在太丢人,弄得明朝都得给忙着擦屁股。

顺便说下,如果有谁认为把公主外嫁丢人现眼的话元朝其实也卖自家闺女,元朝蒙古公主嫁给朝鲜,动不动就老拳痛殴朝鲜国王。别说,蒙古公主愣是把朝鲜国王成功驯化了,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当年朝鲜第一反应居然是“我要给我老丈人报仇,出兵打姓朱的!”,结果被人姓李的将军下克上了。后来朱老四也考虑学元朝把公主嫁给朝鲜来控制朝鲜朝廷,吓得李氏朝鲜上上下下都说“我们可还记得娶了元朝公主是个什么下场呢,坚决不行”给回绝了。

评论里怎么总有杠精认死了和亲就是丢人,和亲是另类的收义子好吧。在中国古代,没有比父子纲常更可靠的关系了,刘关张现在都是桃园三结义结为兄弟,但是在当年同时代的人怎么看?

《三国志》里如是说:

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恩犹父子”,这个不是说刘备和二爷岁数差太多,而是在封建伦理纲常之下,没有比父子关系更为亲密的了,说“恩犹父子”是形容刘关之间关系好得不能再好了。

所以在古代,缔结亲密关系在当时看来最高级别的就是缔结义父子关系了,古代收干儿子的不要太多,例如朱元璋都收养了李文忠沐英等20余个义子,李文忠和沐英均被封王。而和亲嫁女儿,在国家强盛的时候就是较为怀柔的收打手的手段,首先用姻亲来拉近关系关系,然后拉一派打一派。因为对中原王朝来说,维持对草原的统治成本太大,大到没法接受,选择亲善中原的势力培养是控制草原一代最好的选择。自古以来北伐的麻烦就是草原蛮族总也杀不完,打跑了一波之后过几年又跑来一波,没法除根,而中原出去草原的汉民很快就游牧化了,草原上的威胁上千年无解。就是沙俄这种成功步入列强的国家也是选择安抚好哥萨克人当打手。草原问题在古代始终是头等难题,如果轻易能解决早就解决了。

顺便说下,明朝对付边患最大的问题不是头铁也不是边军战斗力差不差,而是傲慢,明朝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了解北方鞑靼人是什么情况。不许边境开贸易说的冠冕堂皇铁器流入会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明朝最多的边患并不在与鞑靼人十万大军南下入侵什么的,而是小股的牧民绕进来抢劫,因为多数牧民真的穷到连一口铁锅都没有,他们才舍不得把铁锅砸了铸箭头呢。游牧民的问题好玩在大部落相对“好打”,因为草原上能够养活上万人的地方就那么几个,相对来说比较好针对,反而是漫天开花的小部落就是大锤拍苍蝇不好打了,被动防御起这些小部落成本不合算。沙俄的经验就是控制好哥萨克,让他们去当沙皇的打手散出去打其他的小部落。

清朝做的比明朝好的就是他们对付蒙古的手段除了宗教之外就是划定蒙古各旗分而治之外加贸易绑定,清朝能做到的明朝就算不联姻用贸易控制亲明势力并不难,更何况明朝原本就有蒙古鞑官,但是明朝就是不愿意做,也是没谁了。中国古代在明朝的时候民族问题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识,给明朝尽忠的异族多了去了,只是明朝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像沙俄控制哥萨克一样控制几个铁杆鞑靼人打手不是做不到的。

评论里有说古代中国强势的时候和亲是不是类似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当溥仪的太上皇。这个中国古代还真没有,因为中国古代基本上就没有平等看待外国的概念,在古代中国看来,除了太远的接触不到的国家看得见的外国无外乎不服王化的蛮子和恭顺的友邦小弟两种。中国古代天然就认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百分百的胖虎主义者,你的东西就是我的,我看上了你就应该好好把东西递给我,不然我揍你一顿再拿走那是你活该。所以中国古代很少玩细腻的微操控制外邦的操作。例如汉朝把金日磾当家奴,唐朝把颉利可汗当歌舞,俘虏了地方大人物之后纯粹当炫耀国威的吉祥物养起来了。明朝对外手段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明朝自古以来中国强大的天然傲慢的惯性使然。相反清朝能玩微操,是因为本身清朝满洲的本钱就势单力薄所以格外注意蒙满回藏之间的关系。

我也是好奇了,哪来这么多精神公主病。对外族就是得刚,呵呵,说的倒是好听。你当打仗是什么?战神一声号令十万华夏男儿就从地里蹦出来了?古代孙子兵法作战篇先写什么?先写后勤的重要性: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里倒是说了“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但是你打匈奴去能抢到什么吃的?牛羊这种东西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家有千金带毛不算”,牛羊饲养的成本很大的,照顾不好一死就是一大片,打匈奴还不是靠本国源源不断的压上老本补给。

汉武帝的时代算是将星辈出了,就是李广利,李陵这样的“败军之将”也是相对卫霍这种不世将星显得相对能力不足了,古代能远征大漠还能打胜仗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庸才。但是汉武帝连续死磕最后又导致了什么?海内户口减半,逼得汉武帝这样高傲倔强死不认错的都得连续下罪己诏,不然社会矛盾就得直接爆炸。

倒不是说对待蛮族就得一直装孙子,而是古代的生产力就摆在那,古人说了连续三年丰收才能有一年积蓄,打一仗就能消耗国家十年的继续储备,古代的经济情况根本支撑不起连续对外作战,要不然古代吃饱了撑的修长城呀,因为连续大规模对外作战这个经济上根本撑不住,更何况古代没法封锁西方迁移路线,就算打崩了一拨人过几年又跑来一拨人。不顾实际条件一味死磕中原早就提前崩溃了。当年樊哙倒是刚,说给我十万大军我去踏平匈奴,被季布当场打脸。自己弱小的时候积蓄力量,强大了再找对手算账,这个有问题?真要是遇到任何事都“我不听,我就要硬钢”,中国人早就死绝了。

嗯,把公主嫁过去公主好可怜呀,然后就看不见不玩外交搞和平被弄死掳掠的平民百姓可不可怜了,真伟大。

至于嘲笑蛮族“赘婿”的,哼哼,古代蛮族主动汉化一直是主流,南北朝的时候先汉化的北魏走到了草原上立即痛骂柔然“居然诳骗我进入蠕蠕国,狗国”,匈奴后边直接把姓改成刘说自己有刘氏血统了。

顺便说下,古代的公主就算不送去和亲一辈子不幸福也是相当大概率的事,公主嫁给谁一般都轮不到自己说了算,把公主送给大臣也是常有的,之所以说“帝王家无情”,是因为对于帝王来说除了嫡子其他子女多数时候只是自己爽一发的副产品而已,儿子多了还担心这些家伙造反呢,女儿就更别提了,怎么安排公主的婚姻对于帝王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砝码,看把公主送给谁对自己更有利罢了。

明代倒是刚,结果刚的让满洲人过来挨个剃头留辫子了,明朝要是明白点该灭亡还是会灭亡,但是不见得会让满洲人捡了便宜。有空看看《南明史》就知道明朝到了后期是个什么德行了。明朝到死都不缺忠臣良将,纯粹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编辑于 09-14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