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话一下:很久不用现金了,央行数字货币有啥不一样?

 

大家好,欢迎来到观察者网,我是王骁。为了促进消费,10月8日深圳市给大家发了一场“红包雨”,共计1000万人民币的现金。钱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钱是以央行数字货币的形式,发给5万个幸运儿,每人200元。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方案中提到要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其实很多人都有疑惑,我们都已经使用线上支付了,很多人已经很久不用钞票了,那这个所谓的央行数字货币到底有什么区别?到底是什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本期《骁话一下》,咱们就来聊聊。央行数字货币有什么不一样?

央行数字货币,英文叫做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缩写为CBDC。我国发行的CBDC叫做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直译就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其实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做研究了,是全球最早的国家之一。2016年,咱们的央行行长就表示:计划用十年左右,让数字货币替代中国流通800多年的纸币。2019年,我们已经公开宣布“中国CBDC呼之欲出”,到今年有些朋友都已经用上了。2022年冬奥会期间,中国将迎来更大范围的封闭测试,那时候会有大规模的跨境交易,可以进一步风险测试。

那我们就先说说,什么是电子货币,什么是数字货币?

电子货币,狭义指的是银行卡、公交卡、储值卡里的现金,就是个数字化钱包。说白了,银行卡、公交卡都是一个钱包,里头的钱其实就是你存进去的,而你存进去的钱就是你放到银行的钱。广义上,电子货币包括了数字货币、网上银行、支付宝和PayPal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电子货币包含了数字货币,但是数字货币有特定属性,历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1996年市场上就出现了数字货币,“数字黄金币”Digital
Gold Currency,它是基于黄金质量设计的,但数字黄金币有个问题,没有加密保护,安全性太差了。

近年来流行的比特币也是一种数字货币,但它不太一样,加密算法保证安全,但是算法直接限制了总发行量,一共2100万枚,搞得跟黄金一样,具有天然稀缺性。而且还有个问题,就是比特币一类的数字货币不是由政府发行的,没有信用背书,而且比特币这类虚拟货币,是去中心化的,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它对传统的政府印钱政府背书的货币体系产生威胁,会直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导致财政不稳定。另外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难以追踪,导致可以被拿来搞投机、洗钱。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总发行量恒定,结果必然走向通缩。所以我国对于数字货币一直十分谨慎,为了国民经济安全,禁止金融机构介入比特币交易,当然,个人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自行买卖。

那好,回到开头的问题,央行数字货币和你的手机支付还有比特币到底有什么区别?首先,央行数字货币是真金白银,发了1块钱的数字货币,就相当于发了1块钱,虽然没有印纸币,但是市场上就是多了1块钱。

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者是央行,还是属于央行负债。对,是负债。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就是基础货币,是等同于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因为是央行发行的,所以实际上就是电子化的法定货币,天然具有“法偿性”。解释解释,比如李二狗去买快乐水,想用比特币支付。商家嘴角一抽,拒绝了李二狗的妄想。李二狗于是打开“央行数字钱包”,哪怕没有互联网,两台手机碰一碰就完成了交易。毕竟商家可以拒收比特币,但是不能拒收人民币。此时,你的手机变成了一个钱包。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是数字化,不能是现金,这个很好理解。这两个前提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基础条件,所以PayPal、支付宝这俩平台、脸书的Libra和比特币这俩著名虚拟币,都算数字货币,但是地位远远比不上央行数字货币。那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既是基础货币,又满足数字化条件,算不算央行数字货币呢?不算,因为要先满足上面两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后,还需要符合下面两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中的一个。

第一个条件,央行数字货币的价值可以是脱离账户存在的,不用验证账户身份。就类似现金那样,你不需要有个账户,在大马路上如果你捡了张钱,你也不是拾金不昧,而是据为己有,那么只要不是假币,你就能把它花出去,这张钱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账户,而收钱也不用关心谁给的钱。但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必须验证账户身份,所以它不满足这一条件。

第二个条件,货币应用场景面向大众。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花出去,不局限于金融技术操作,比如银行间拆借市场、存款准备金,这类都不是“央行数字货币”。

OK,那么说完了上面四个条件,通过排列组合,国际有三种模式的“央行数字货币”。

第一种模式,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面向银行间市场,通过借鉴“区块链”技术,可以摆脱现有的“中央式记账”模式,也就是说,本来两家银行间的借贷行为,会统一记录在系统中。系统保管了双方的现金流动记录,但是这种模式必须要先进系统支撑。那有了批发型数字货币后,通过“去中心化”技术,实现“分布式记账”模式,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

正在开发这套模式的主要有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第二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一听就是面向大众的,挪威、瑞典处于开发的第一梯队。零售型分两种,“居民央行数字账户”和“居民的数字现金”。第一种可以简单理解成央行版支付宝,第二种就是数字化“人民币”,也就是DC/EP。实质上是特殊的数字现金,以前现金匿名交易,容易滋生犯罪,比如洗钱、黄赌毒交易等,所以中国对这种“数字人民币”设计了“分级限额安排”的制度,就是保证日常小额支付的信息安全,大额交易需要核实身份,类似于现在去银行取现金。在这套制度外,还有一套大数据分析做技术支持,防止违法行为。这就使央行数字货币在数字现金属性外,同时还有部分数字账户的特征。

我国特性是什么呢?地方大,人口多,央妈是没办法扁平管理的,必然要通过更多的基层机构来进行管理,简单来说,央行对银行,银行对客户。商业银行先去央行开个户,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后,商行用现金1:1兑换。客户如果需要数字货币,就先在商行开数字钱包,然后兑换。这种“双层运营体系”符合国情,能够快速替代现金。

那有人就会问了,支付宝和微信用这么多年了,央行数字货币是不是在抢生态位啊?这种认识不全面,央行数字货币最大的意义是填平“数字鸿沟”,还能提高国民经济安全性。什么是“数字鸿沟”呢?简单来说就是信息技术的差距,此次疫情,我们看到了一些案例,老人家不懂用手机,不懂怎么弄健康码,被拦在了地铁站外。还有一些老人家,出门卖菜,不懂怎么弄支付,结果放了子女的收款码,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还要让子女再重新打回给自己。在以前的节目中我说过,如果现在还没有开始习惯线上支付,就约等于不是现代人。很多人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这个说法,其实我家的老人也玩不转,科技制造便利的同时给他们带去不便利,我也很无奈,甚至有时候很难过,但是这就是现实。在信息和技术使用能力上落后于人,那么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也会落后于人,一步慢步步慢,进而会拉大贫富差距。目前城市生活中,大家基本都是一部手机走天下了,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早就已经无现金了。无现金的请扣1,还在用现金的请扣扣钱包。M0,也就是每年市场流通中的现金,在2010年,增速高达百分之16.7。2018年,只剩下不到百分之4不到了。2016年金融业现金净投放量是5000多亿人民币,2018年只剩下2500多亿。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朝着“无现金”发展的。

其次从技术上看,央行数字货币一定比支付宝等平台更方便。我们都知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要先绑定银行卡。二维码等快捷支付方式,虽然让我们可以不用天天带U盾出门,但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刷卡消费。然而央行数字货币实现了“现金交易”电子化,两台手机“碰一碰”就能支付,不用联网,不需要POS机、扫码枪,这种“双离线支付”功让支付效率更高了。软件界面设计得也比“支付宝”简单,上滑付款,下滑收款。过几年去便利店,很可能就不是说“你扫我,还是我扫你”,而是“碰一碰吧”。以后朋友聚餐,再也没办法用“没有网”来逃单了。吃饭不逃单的朋友请扣1,逃单的请下次一定。这种支付方式其实更有利于基建落后地区,能快速填平“数字鸿沟”,让科技加速普惠金融。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主要是交易媒介,为了市场交易更便捷而存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大家总说印钱印钱,其实当代印钱成本也不低,间接影响了效率。财新网2018年报道,生产一张千元港币新钞,至少要28个工作日。美联储公开了印美元成本,印一张5-50美元面值的纸币,成本16美分左右;印一张100美元面值的,成本是20美分不到。这么看成本近乎于0,但是耐不住量大啊。打个比方,如果美联储发1000亿美金,面值都是日常使用最多的20刀,印刷成本就得8个多亿美元。

而且纸钞有生命周期,需要一个体系支撑,完整周期经历了设计、制版、生产、清分、销毁、仓储、托管以及押运等环节,环节越多体系成本越高。为了防伪,现在纸币设计越来越复杂,大家都看过《猫鼠游戏》吧,但假币依旧猖獗,某些地区甚至全力造假币。新华网2009年报道,东南某个诈骗大岛的超级假币集团活跃于两岸,最终被警方捣毁,缴获伪钞1个亿。这个岛不光印假人民币,还印假美元。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推广,直接精简了纸钞流通体系,还能防假币。

还有就是身份认证,前面提过,小额交易可以“可控匿名”,但大额交易要身份核实。所以大额交易,很容易核实账户信息,一方面防止被诈骗,另一方面央行能精确跟踪每一元数字货币去向,“反洗钱”、“反贪污”,成了。

最后我再来做一些个人的猜想,注意呀,是我个人的猜想。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等于央行手上多了一张牌。比方说经济上行期,央行一般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市场资金量,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这种传统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就是你出政策,和出效果之间连贯性不高,你无法追踪你发出来的钱到底去哪里了,所以对于产生损失难以预估。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改善这个情况,都是数字的,都有号码,都可以追踪。未来央行也可以通过刺激储户,把存款转化成数字货币,达到调控目的。比如说对数字货币付息,间接提高商业银行利息水平,还记得当年的余额宝吗?这样一来,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更快,增强了央行逆周期调控能力。而且由于数据追踪更方便了,行政部门就更容易掌握真实数据,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优化施政,甚至优化再分配。

当然这只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畅想,现在实施过程中,央行数字货币不计付利息,和商业银行不是竞争关系。所以初始阶段更多只是现金的补充存在,替代现金是个长期过程。

如何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直接给人民发钱,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王朝3000年。大家不要小看了发钱,“精准发钱”十分考验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甚至一度迫于现实的无奈,出现过“想让人民吃饱,得先让贪官吃饱”之类的奇谈怪论。过去有贪官欠下上百亿在贫困地区造奇观,贪官是吃饱了,群众脱贫却遥遥无期。现在有了央行数字货币,打通了个人和中央机构,中央第一次从技术上保证了如何给咱们精确打钱。还能精确统计资金流向,反哺政策制定。

也有观点担心商业银行的生存,也就是数字货币会对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就是大家手上都拿着数字货币,不把钱存银行了,这样商业银行贷款也会成问题,从而影响到经济活动。不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推出数字货币,不会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产生太多明显的影响。”还有人担心兑换问题,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法偿性”吗?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就认为:“法偿性意味着可靠,只要有密码就可以兑换人民币,不会因为企业或者银行倒闭就影响兑付。”

社会出现新事物,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完全未知,这时候出现各种担心都很合理。我想到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央行数字货币对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我想罗湖区这次试验后会有一个小小的结论。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好了,本期视频就说到这里,说到经济,目前我和B站合作了一门课程,《美国背面研究》,在B站搜观察者网,王骁,美国,中美关系这几个关键词,就会出现课程的入口。这次课程就是以美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然后用我所说的简单的工具和分析方法来和大家一起研究这个国家。分享一些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目前大家可以享受半价优惠,68元,一共12节,之后还会推出加更内容和Q&A环节。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最后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B站还有微信公众号,全部都叫王骁Albert。其中微信公众号会将节目文稿收录在上面,供大家查阅。很高兴今天又可以和大家聊天,我们下周再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