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什么都不会,为什么企业要招呢?

「应届毕业生」这个概念是让我前后反差最大的概念之一,以前觉得,「应届毕业生」仿佛有buff加成,因为很多招聘要求写着,仅限应届毕业生,以为有多好...

后来发现,是一种救济,为了解决就业,为了维持稳定,强制给以国企、事业单位这些下规定,要保证多少应届生就业,要写出来,好多必须写上仅限应届生;

国家的单位和企业可以直接规定、私企可以加一些指标要求,但是没法太强制、所以就同时在各种补贴、政策、相关的手续办理的时候,方方面面对应届生都有保障和倾斜的,让企业自觉会去利用这些规则降低成本。

总之大方针就是,要保证「应届毕业生」就业,不然靠自由市场规则,我实在是找不到应届毕业生有啥好处。如果没有国家的维稳,「应届毕业生」恐怕不是现在这个概念,现在好像越来越按不住了,多少企业都直接开1~3年,1~5年的工作经验要求。

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不停递增,以每年几十万地速度,不停递增中,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首先我想问,他们是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是回了老家?还是在一线大城市,干着收入只能支付房租的各类工作?还是别的?

以我的观察,哪些地方会招应届毕业生?

1) 国家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需要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办公室事务不繁忙的情况下,又需要人办事,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根正苗红,再合适不过了。 

2) 大集团,大公司,企业基层岗位多,例如德邦、顺丰等企业,螺丝钉岗位需要人来负责,工作内容程式化,对员工做事做人态度尤其看重,同时为了节省开支,开源节流,所以需要应届毕业生,从白纸开始重点培养。

3) 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比如华为、京东等公司,需要通过“鲶鱼效应”,来促使老员工有紧迫感,每年都会招收新人,打乱原有的一池死水。

4) 工作事务比较繁忙,人数要求比较多的地方,例如我以前呆的会计师事务所,常年出差,人手不够,需要大量应届毕业生供给需求,同时应届毕业生也比较廉价,节约开支。

5) 小型企业,例如一些创业公司,周转资金不多,需要节省开支,纯粹从开支方面考虑,节省成本,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迅速上岗。

其他的公司,我实在,总结不出来,没了,真的没了。

另外,企业往各大校园,全国各地一跑,办起校园招聘,不管最后招到的人数多少,质量怎么样,无形之中都给自己的企业,做了一次全国范围类的宣传,上大学的主要是年轻人,至少在年轻人中,混了个脸熟,无形中的宣传。

其次,应届毕业生,与职场“老鸟”之间的优缺点比较。

1)先说应届毕业生:

优点:

a) 一张白纸,教他怎么做,他不会有太多异议,比较听话;

b) 工资比较廉价,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高,年轻,办事情比较认真,人员素质普遍高,成长迅速。同样一份工作,比如工程经理,如果硬招社会人士,薪酬绝对翻倍,还不如招个应届生好好培养,几年以后让他成长为工程经理,中间的差价省下了。

缺点:

a) 对于工作的团队精神、工作责任没有概念,不存在“做不出项目会死”的状态,工作中途不懂得汇报;

b) 前期的培训成本很高,像一些基本的就餐礼仪、职业着装,常识性问题,需要教导,花费时间较多;c) 学校缺乏对社会的认知,缺乏对责任感的培养,离职率普遍较高。

2)职场“老鸟”:

优点:

a) 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工作上手快,工作方式程式化;

b) 拥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职业素养,不用对他们投入多余的培训;

缺点:

a) 思维模式固化,不容易接受创新观念,比较中规中矩,部分人还存在自以为是,不听指挥的现象;

b) 工资投入相比大一些,提高公司开支成本。说回工程经理,一个正常的一线城市的经理,有大公司项目经验,985、211学历,绝对不是几万块可以搞定的;

c) 工作积极性不高,心思比较多,比如,存在要还房贷,要养家糊口,要赡养老人的现象,社会压力比较大。

这里,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职场“老鸟”,都有自己的优势劣势所在,大家都是喜忧参半。

再次,国家政策倾斜。为了维持就业率,维持社会稳定,国家每年都会给事业单位、企业下指标,私企可以有一些要求。

虽然没有强制性,但招到应届毕业生,企业、单位在办理税务等各方面是有政策优惠的,应届毕业生,也会得到国家政策倾斜性质的保障,企业不傻,会利用一定的规则去节省开支。

总之,政策大方针是,要确保应届生的就业比例,否则,单靠市场竞争机制下,应届生的竞争力,确实打不过有经验的职场人士。

作为一名曾经的应届毕业生,真诚地告诉你,校园招聘时,应届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经验,企业既然选择校园,应该想到,应届生没有过多经验的事实,应届生就拿出应届生的样子来,别为了捍卫所谓的真理,而与面试官发生争执。

同样,职场人士,也得懂得看到自己的优势,自己曾经的工作经验,自己熟练的社会认知,这些都是自己的优势。在工作中,虚心接受更好的工作经验,与时俱进,保持进步,慢慢改变自己的缺点便好了。现在的市场做得足够大,人也足够多,最缺的其实是,有能力做事却开价不那么高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资本市场上,资本的持有者,身为一个劳动者,提高自身能力,保持不断进步,才不会被淘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你在就业市场上的标价。

作者: 简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72057/

来源:知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