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意义

500

能睡

文史狗/军迷/文旅老鸟/马拉松兔

460 人赞同了该文章

500

写了几个月,差不多20万字,终于到大结局了;码字不易,各位看官手留余香啊。

军史上的四次战略大转移

长征这部历史大片,如果以遵义会议为分界线,上半场的导演是蒋介石,编剧杨永泰,故事发展基本按照蒋导杨编的预期。到了下半场,男N号毛泽东成功逆袭,影片上映后市场轰动。

在拍摄续集《解放》时,毛泽东更是编剧、导演一肩挑,让剧情按照自己设想发展,真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种傲睨万物、气吞山河之势令人赞叹。

500毛蒋既是导演又是主角

在我军军史上有四次决定性的战略转移,除长征之外,还有三次,它们虽然不如长征那样有决定意义,但也非同凡响,对整个战局有着推动性作用。每一次推动战略转移的人,都赢得了赫赫地位。

第一次是朱毛大军井冈山会师之前,朱德带着南昌起义的残兵在福建、江西、湖南的山区中绕了半年,转战数千里,实际上就是一次小长征。中间艰难险阻,虽然比不上日后的长征,但是一支孤军千里往返、辗转奔波,残酷性难以形容。凡是经历那段小长征的战士,日后都不同凡响。正因为朱德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因此成了红军之父。林彪和粟裕就是这支队伍里成长起来的优秀统帅。

500朱德不但是宽厚长者,更是伯乐,林彪和粟裕的军事才能就是朱德先发现的

第二次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带着大家走出险境,最终赢得胜利。

第三次是林彪在东北,四平保卫战失败之后的战略大撤退,向北一口气跑了上千里,撤退到松花江以北。那次撤退,完全是林彪一手导演。撤退之后,四野从原来的守势转向攻势。那次战略转移对林彪本人也有决定性影响,林彪在四平保卫战扮演的还是将军角色,撤退之后的林彪完成土改和大练兵,角色已转变为统帅。

500在四平打败了林彪的陈明仁,之前在滇西拿下了松山和龙陵要塞

第四次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第三次不同之处在于,林彪战略转移之后,跳出了国军重兵围堵,休整好南下成为主角。刘邓南下跳入了国军心脏地带,所部主力减员过半,重武器基本丢光,部队作战能力大不如前,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支战力大幅下滑的野战军。

到了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刘邓主力即使加上实力完整、战斗力较强的陈赓、谢富治兵团,也没吃下黄维兵团。如果不是粟裕咬着牙派了华野四个纵队和特纵前来支援,形成以二十万对十万兵力上的优势(不光是派陈士榘带来了中野急需的炮兵,更是传授了坑道作战的经验),淮海战役打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500淮海战役总前委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歼敌数量只占全部歼敌数量的五分之一,实际上是给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打了下手。

500刘伯承是我军理论素养最高的将帅

虽然损失巨大,但第四次战略大转移圆满完成了毛泽东调动国军主力部队,打乱了国军重点进攻部署,支援陕北和山东战场的作战的战略目标。

长征对各方的影响

对国府来说,蒋介石利用红军的长征,以极小的代价收编了近百万军阀部队,将西南、西北十三个省份纳入国府的控制下,如果没有收复这些地区,中国根本不可能坚持八年抗战,日军攻陷武汉后国民政府就无路可退了。

对蒋介石来说,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在大渡河将红军歼灭。在蒋看来,红军进入陕北也是死路一条,陕北地区缺水多山、物资匮乏,难以养活规模稍大的军队,同时周边都是中央军和军阀,又有潼关之险,红军已不足为虑。如果不是西安事变,红军是无法扭转覆灭的命运。到1936年9月,蒋介石的直接控制地盘已经达到十省一市,其地位在中国再也无法撼动,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步伐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对红军来说,虽然损失了基本全部的根据地和90%以上的部队,但通过长征得以绝处逢生,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基本都到了延安,正是到达延安的这一批精英利用抗日战争的机会进行了国共二次合作,有了喘息的机会,得以发展壮大并改写了中国历史。

而对于毛泽东来说,长征的意义就更大了,这个放到后面讲。

而对日本来说,很乐于看到中国人自相残杀,双方的实力被消耗。虽然红军到了陕甘,日本仍然没当回事;直到百团大战,日军才发现在自己的侧后方还有这样一支部队。而国军连这样一支土得掉渣的游击队都消灭不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于是日本军部认为可以在短期内占领中国,喜欢下克上的参谋们更是撸胳膊挽袖子要亲自上阵;结果打了八年,拖住了日军几十个精锐师团、百万大军,最终拖垮了日军的南下战略,成就了麦帅的辉煌。

500日军没想到抗战打了8年,真正把日本拖死了

而苏联也希望看到中国的分裂,虽然斯大林不看好中共,但不妨碍他一贯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斯大林对长征的胜利多少是有点意外的,所以他记住了那个名字:毛泽东。

500一代枭雄斯大林

长征统计学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红一二四方面军出发前共计约20万人,1934年10月出发,1936年10月会师结束时残存6.6万人(王树增. 长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战损比高达70%!这还不算途中补充的兵员,承受如此高的战损,红军居然能保持不溃散,成建制到达陕北会师,这在世界军事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500

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前总共8.6万人,步枪才不到3万支,平均3个人一把枪,机枪618挺,迫击炮38门,即使加上6101支梭镖和882把马刀,一半人赤手空拳。除了有数几个将领,包括毛泽东在内很多人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

而国民政府先后调动了近100万军队,包括第五次围剿的50万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黄埔系中央军,30万陈济棠的粤军,东北、四川、福建、广西的其他地方军20万人,指挥官包括了薛岳,孙连仲,卫立煌,汤恩伯等国军名将,双方兵力对比是5:1。

500

反观红军,离开根据地后基本丧失了后勤、兵工厂等设施,在没有补给、弹药补充的情况下,转战两年11省,还经历大小战役380余次,击溃数百个团(虽然大部分是缺编的地方武装)。

长征时,红军将领军级平均29岁,师、团级平均25岁,林彪,红1军团军团长,28岁,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18岁。红三军团先锋第四师师长的洪超18岁参加南昌起义,身经百战,牺牲时年仅24岁。湘江之战,红4团三面受敌,后来担任过国防部长的团长耿飚身患疟疾,仍举刀冲向敌人,团政委杨成武率部反冲锋,腿部中弹。这年,耿飚25岁。杨成武只有20岁,在黄土岭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时候,杨成武也不过25岁。长征结束那一年,廖汉生25岁,已是红二方面军前锋师政委。在今天,这个岁数还是多数年轻人刚刚开始工作的年龄。

500廖汉生:职务最高的开国中将,舅舅是贺龙,哥哥杨尚昆

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省二万五千里;二方面军行程9520公里,途经10省92县,攻占县城92座;四方面军行程5000公里,3过纵深近500公里的草地。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他们就是这样,从长征走向抗日战场,走向解放战争,走向抗美援朝,走向对印自卫反击战。

500志愿军战士

封神第一步

对于毛泽东来说,长征是他登上神坛的第一步,虽然教员自己也没有想到日后会是这样。

长征之前,教员是中央根据地的创始人,山沟沟马列主义的代表,另外就是我在《天下无敌的奥秘》里说的,毛泽东才是真正的红军之父。

为啥,因为南昌起义的基本力量是贺龙的20军,贺龙是起义总指挥;贺龙是什么人,国民党军阀,起义用的是贺龙的名头,为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都是书生,在部队里没啥号召力,为啥不是叶挺,一、因为起义时贺胡子已经是军长了,叶挺还是副军长兼师长;二、贺军长的兵更多;三、贺龙黑白两道通吃,无论军内还是社会上影响力都很大。所以南昌起义是一场以国民党军阀名义发起的国民党军阀领导的国民党军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起义,这个能叫红军吗?如果不是周副主席的个人魅力,哪有这么多国民党左派参与。

真正的红军来自哪里,来自三湾改编;在此之前虽然也是党的部队,但由于没有信仰,没有目标,队伍一打就散,散了再也聚不起来。

只有三湾改编后,通过“支部建在连队上”、“党指挥枪”、“士兵委员会”三大原则,红军成为了一支有信仰的部队,虽然装备有代差,虽然兵力只有国军的零头,但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500

现在的人谈起文革都以为那时代人容易忽悠,以为毛泽东从来就是一呼百应,其实不是这样。为什么毛泽东的声望会有那么高?党内有那么多精英,都是出生入死出来的,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尤其是将帅们,猛士起于卒伍,开国将帅们都是在无数次血战中成长起来的,也是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们相互之间不一定佩服,但一定佩服毛泽东,为什么,战无不胜嘛。

毛泽东的威望就是在一次次胜利中积累起来的,是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积累的;尤其是朝鲜战争胜利后,毛泽东的威望达到了一个顶峰(连林彪都不敢打,军内主战的没几个人)。所以后来毛泽东要搞大跃进,大家都说“好”,毛泽东搞文革,大家也说“好”。

毛泽东有几个头衔,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理论家,而长征是毛泽东成为伟大的军事家的开山之作,虽然之前在几次反围剿时也有惊人的战绩,但不够亮眼,徐向前在鄂豫皖干的也不错,当时的形势和环境也没有长征那么恶劣,但越是恶劣的环境越是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长征,党中央的领导和红军的主要将领都在队伍里,亲眼看到了自己看不到的教员看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员解决了,从几十万优势国军和军阀逃出生天。到了陕西,生存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不用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屁股后面几十万人要你命的感觉很不好;就问你服不服,不服你来。

500

那个年代,会讲很重要,能打更重要,毕竟活下来是第一位的。王明能讲吧,讲马列几个小时滔滔不绝,人称“活马列”,但战争年代还是要靠军人;所以刚到井冈山还是连长的林彪长征时就是军团长,所以淮海战役前听闻粟裕到了西柏坡,毛泽东出门迎接(享受这个待遇只有林彪和粟裕,连朱德、彭德怀都没有);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上,除了朱德之外,毛特意把粟裕拉出来铲土。

长征,让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站起来,成为真正的大佬,不但文韬过人,武略更好,伟大的军事家当之无愧。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能够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取得统一大业的成果,肯定是有其内在逻辑和原因。毛泽东到底做对了什么,使得天下逐鹿,君获取之。

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具体表现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它人都在城市闹革命,跟工人打成一片;而教员非要到农村去吃苦,与农民摸爬滚打。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养精蓄锐,秣马厉兵;通过延安整风,统一全党全军思想,消除共产国际的影响,让中共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抓住了财富的命根子,搞土改,通过土地这个千年以来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和改朝换代的因素实现财富再分配,让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激发了无穷的战斗力。常凯申到了台湾以后首先就是搞土改,就是那句话,敌人才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毛泽东没留过洋,也没读过军校,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深层次问题的了解远超同时代的任何人。

对于普通战士而言为什么而战比怎么打更重要;为什么而战,一是信仰、理想,二是利益,而利益动机一贯是被我们忽视或避而不谈的因素。

吴晓波在《历代中国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写到“在古今中外的所有变法和革命中,土地从来都是政治力量与人民进行交换的最重要筹码。就近世而言,列宁发动苏维埃革命的承诺是“和平、面包、土地”,孙中山推翻帝制的经济承诺是“平均地权”,毛泽东上井冈山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即便是最近的改革开放,也是以“包产到户”政策率先稳定了农民。”

500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全党都在搞工运,反而是国民党那边搞出一个农民部。孙中山认识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并进一步发展民生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国民党一大之后,1924年1月底,孙中山成立了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成为改组后中央党部八个重要部门之一,首任部长林伯渠,主持工作的是个地主的儿子:澎湃。著名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农民部四大下属机构之一。这时共产党还没有认识到农民的力量,党的领袖还是书呆子陈独秀。

500海陆丰红色政权创始人、农民运动大师澎湃

但是毛泽东不同,他是来自农村、扎根传统中国的新派知识分子。他明白中国的基本力量在农村而非城市,他知道中国的主要力量在农民而非工人,他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改朝换代最多的国家,每次改朝换代的主力都是农民。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人数量有限,除了几次工运,没折腾出啥动静。

在中国,要变天首先要靠农民。而马克思主义中没有农民,列宁的苏联也不是靠农民成功,当时的领袖陈独秀对农民问题没啥兴趣,而毛被看成党内的异类,四大后跟陈独秀也是话不投机。

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四大前后毛开始研究农民问题,这一点从毛泽东选择不去留学就能看出来,从毛泽东在工运高潮时研究农民运动就能看出来,相当特立独行。(安源大罢工时党内工运大师李立三和刘少奇都是在毛的安排下开展工作,搞工运毛会有更大成绩)。

自古以来,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根据地的百姓可以参与根据地管理和建设。比起之前只知道交租交息、做牛做马的日子,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感觉,热情空前高涨。

500

这一招太狠了,翻翻中国历史,所谓改朝换代,秘密就在于新的统治集团可以用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让农民得到一部分土地。明朝末年,李自成一句大吼一声“均田免粮”,就把明朝推翻了。

再看世界现实。马克思提出那个诱人的社会模型之后,即使奋斗一辈子,也未能成功。归根到底,没有找到利益重新分配的方式。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建立苏联,利用苏联工人赢得一个国家的统治权。毛泽东改变了马列主义,让它适合农民利益。

500

毛泽东和列宁干了同一件事:先在敌对势力薄弱的地方发展。

啥是毛泽东思想,所谓毛泽东思想就是一帮精英通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之后得出来的行动指南,这本指南就四个字“实事求是。”

共产党为何赢得了天下?是因为军队战斗力强?政治工作搞得好?或者说共产主义太过诱人?这些都是主要因素,但都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什么呢?按照主流说法是赢得民心所以赢得天下。

500淮海战役支前大军

实事求是,道理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不要说同时代人,即使是现代人,受了这么多教育,了解更多的历史,仍然很难做到这一点。

但成也实事求是,败也实事求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一定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面对百万大军游刃有余,而发展经济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用原有的革命思维、政治思维去搞经济,就会出大问题。所以有了后来的大跃进,然后是反冒进、反反冒进、三反五反、反教条、三年自然灾害、庐山会议、文革,直到改革开放。

长征精神的传承

1949年11月,追杀红军的悍将宋希濂,身边只剩一些残部,竟想用共产党的办法,爬雪山、过草地、建立根据地。但宋刚渡过大渡河就被包围,他被俘关进重庆磁器口的白公馆。当年介绍他加入共产党的陈赓听到消息特赶到重庆,请他吃了一顿饭。

这一年,毛泽东写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这一年,他在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500

北洋老臣朱启钤在1931年曾言:“中国内战大抵靠武器,银元,主义。而银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义。我北洋只有武器,银元又少,主义全无,为过去之雄尔。而今南京国府有银元,有武器,略有主义,为当下之雄尔。吾观之十五年之后,有武器有坚定主义之共产少年恐为中国之雄尔”。

长征胜利25周年的时候,聂荣臻元帅亲自选址,把新中国的一处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当年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大凉山中。

500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