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包治百病、床头放柠檬能长高个”,网上的医学科普能信吗?
【黑话连篇】
该栏目更多的是揭露事件或对事件的看法,以达到让人精神升华的目的。
事情是这样的,做自媒体的人常年会被选题困扰,于是需要混迹在各种网站和论坛里,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发掘到同行还未曾下手的选题。
所以你们经常看见我出入各种专业网站,比如学高等数学的P站,欣赏丝滑钢琴曲的B站,为了找资料,我的身体日渐虚弱,但大脑日益丰盈。
这不,日常刷微博 看街拍 找资料的时候,发现我关注的好几个医生都在批判某个抖音大V,这些医生里边,微博粉丝最多的也才百万,但抖音大V全网粉丝超4000万,而且也同样是个医生,还是个急诊科医生。
医生杠医生,到底是咋回事呢?
“今天看科普,明天就入土”
不知道你们平常看不看科普啊,我就很喜欢。尤其是抖音和快手上的科普,简直是点亮我无聊生活的远光灯。
辣眼,但酷炫,是这类视频的宗旨。
上到养生治病,下到入水抓猴,一个比一个带感。鉴于水猴子已经被抓完了,这次我们就讲讲,引发医界众怒的医学类科普。
只要你平时关注健康养生知识,同时又喜欢通过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获取知识。那么你一定看过【医路向前*子】这个up主的视频,抖音粉丝近2000万,医学科普领域第一up主,多次受邀参加央视节目,三甲医院,急诊外科医生。
头衔亮眼,粉丝基数巨大,而且迷信者众多。多到什么程度呢?
有医生在微博发文质疑其视频内容真实性,结果被该大V粉丝围攻,科普圈搞得和饭圈一样,好怕怕啊。
这位大V到底发了些什么内容呢?求知欲驱使我去看一看,结果,我看入迷了。我不只看了这个大V的科普,我还看了其他医生们的科普视频。
抖音医疗类视频词云(来自新榜数据)
太有意思了,太涨姿势了。看完以后我决定扔掉女朋友的大牌护肤品,扔掉爸妈的老花镜,扔掉家里的跑步机。
实在是因为,太费钱了。
不看科普不知道,民间偏方有疗效,评论区各个都说,好!
洗头水+碘伏,轻轻松松去头屑。
十滴水+甲硝唑凝胶,轻松告别草莓鼻。
孩子床头放两颗柠檬,安神好梦长高个。
输液后手背发青发肿,贴个土豆片就能消。
孩子想长个,多喝罗宋汤。
(以上方子未经验证,请勿模仿,PS:罗宋汤能长高,我胡辣汤凭什么不行?)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视频都是这样的,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在科普急救的道路上,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比如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电击、烫伤后的紧急救助等。
不过在其他平台,该大V还曾发布过下面这种文章,实在是令人费解。
您到底是骨科、肛肠科还是急诊科医生?急诊科的一天能做16个肠镜,还能给出7个窍门让腰椎间盘20年不复发?
您这横跨三个科室连轴转,平常还要忙着帮妇科和皮肤科科普,真挺累呢。
内容的专业性我不懂,但作为一个就医的患者来说,我很慌。
都说术业有专攻,平常去医院也是得什么病挂什么科,有可能的话还会挂专家号,因为在一个领域积累的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
这要是哪个科室都能去,还谈什么专攻啊。
我要是去医院挂号和前台说,我腿断了想让肛肠科医生给我治一治,估计护士小姐姐会让我就地瘫痪。
反正我是看不懂这个操作,而且大V还有自己的公众号,虽说也是科普内容为主。但有的文章,就是让人信不起来。
身体不舒服就吃哪种水果?
苹果加姜片煮水止呕吐;多吃木瓜保持青春;猕猴桃对消化道癌症和肺癌别有疗效。
越看越心惊,这不是爸妈最爱转发的养生文章吗?某度一搜一大片的那种。在爸妈的眼里,食补治一切,我原以为医生是来辟谣的,没想到加了个buff。
不止大V一个人这样,其他的医生们也经常会出现这种谜之科普内容。
比如快手上某妇产科医生的科普视频:
大米炒一炒,好处真不少;艾叶是个宝,用对才会好。
某肛肠科医生的科普是酱婶的:
玉米须加一物,健康挡不住;地瓜叶是个宝,多吃不往医院跑。
看看这些标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医生跨界当厨师,在线教炒菜呢。
而且科普圈也追热点,某阵子医生都流行拍【花椒的妙用】、过阵又轮到了VE和十滴水秒杀大牌护肤品。
虽然不是跨界当厨师,但跨行科普这事还真挺普遍。比如千万粉丝的那位大V,其科普内容就横跨骨科、肛肠科、妇产科、皮肤科等诸多领域。
我以为搞谜之科普的都是赤脚医生,结果人都是黄V认证,也就是公立三甲医院的在职医生。
而且这些医生里边,皮肤科和妇产科的占比非常大。由于身负人类生殖检查的重任,有些医生在劝女性结婚生子这条路上十分的执着。
为了提高女性的结婚意愿,一些医生竟说出了以下令人头秃的话:
女孩子痛经、得妇科疾病是因为没有性生活;
精液能治疗女性抑郁;
心情抑郁会导致乳腺癌和子宫癌(对不起,这世上暂时还没有子宫癌这种病);
女孩子要结婚,有性生活身体才会健康,面色才会红润;
男人没有性生活影响健康,女性没有性生活会变丑。
(更多打脸视频,可查看六层楼先生的辟谣帖)
合着性生病包治百病呐,说出这话的医生有些快和我爷爷一个年纪了,看了我都脸红。
这种正经科普和民间偏方混杂的短视频,我实在不知道该信谁了?
有热心的医生总结了这类科普视频的特点,
来自复健科医生掰腿老黄的微博
标题方面:标题党、接地气、多用肯定句是惯用手法。
着装方面:白大褂一穿,权重蹭蹭蹭。
内容方面:不打针不吃药治好你的XXX。
一句话总结:都是套路。
我不是真的人,但你是真的狗
热衷于网上求医的,除了人,还有狗。哦不,是帮狗在网上寻医。
兽医也是医生,也会有热心的医生愿意在网上科普一些简单的医学常识,帮助大家解决日常生活里的小问题。
只不过抖音和快手对于医生的认证仅限于人医,兽医并不包含其中。对于普通宠主来说,想要知道谁是靠谱医生,太难了。
和人医一样,为了凸显自己的专业性,大家的头像清一色都是白/绿大褂,而昵称也都是宠物医生-XX。
这其中有很多专业的医生,他们会注明自己所在的医院及工作时间,毕竟拍抖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普,一方面是为了线下引流。
在这些正经医生里边,也混进去了不少贩子。
他们伪装成医生,在网上教宠主如何用药,各种抗生素、激素信手拈来。不问缘由只看症状就能确定您家宠物得的是什么病,还能贴心的给出用药建议。
狗只要啃墙皮就是异食癖,xx牌微量元素吃起来。
狗没事挠痒痒,皮肤病逃不掉,xxx牌浴液,止痒杀菌好帮手。
狗挑食不吃饭,多半是粮的问题,xxx牌狗粮,吃了 立马见阎王 还想吃,买它。
卖货是这类“医生”的主要目的,卖货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药、粮、用品,甚至宠物活体。
由于没有身份认证和审核,哪怕你只是开了家宠物店,只要穿上白大褂也能说自己是宠物医生。
还有另一类宠物医生,他们的科普内容不是养宠小百科,而是如何教你用人药治狗病。板蓝根、阿莫西林、咳嗽水等,尽可能让你用最少的钱治最难治的病。
这类医生是网友口里的神医,因为他们不图利,而黑心医生都会让你先做各种检查,开各种药,愈后护理同样麻烦的要死。
但神医往往一招能解决好多大病,牛。人医领域的科普也同样如此。
当有医生同行发视频谴责这类“神医”乱开药,不看剂量不对症就信口开河时。后果可想而知,这位医生一定会被网友喷成筛子。
理由无外乎,“你们的药贵,你们赚黑心钱。”、“你们让做检查,你们技术不行,坑钱。”
我不知道那些认真钻研医术,每天累死累活看病救命的医生们,看到这会作何感想。反正我觉得挺寒心的。
同样都是医生,医院里坐着的是正经执业兽医,多年治病经验,经手病患无数,可偏偏就是没人信。反倒是这种未经验证、连身份都不清楚的“神医”,却被一大堆人追捧。
有医生认认真真做科普、学剪辑,结果视频播放量才两三百。而摆拍剧、颜值高的博主永远高居流量顶峰,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这些科学与偏方混杂的科普视频不仅没能缓解医患关系,也没能普及常识,反而让一些人对医生这个群体产生了更大的抵触,并且陷入更坚固的误区。
有数据统计,医生KOL起量主要集中在疫情期间。反正宅在家,奔赴前线是救命,在家科普同样能救人。
当账号积累到一定粉丝数量时,账号就会开始引流。一部分引流至线下医院,有一部分引流至好*夫线上问诊平台,也就是推广线上付费咨询。
当然带货和付费课程也是变现的手段之一,只不过医生毕竟不是网红,带货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这些医生KOL里,签约了MCN机构的数量极少,大部分的仍是单兵作战。
签约MCN 的目的也并不一定是为了赚钱,或许是为了方便管理,毕竟医生的工作已经够忙了,每天还要花时间拍视频、剪辑、加字幕,实在是累。
医生做科普的初衷都是为了传播知识,但不知为何做着做着,就有人开始偏离轨道。
当科普和流量挂钩时,势必有一方需要作出让步。我不知道那些发谜之科普的医生们,是不是也有KPI要求,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忽视了对内容的审核。
各个短视频平台都在鼓励医生入驻,希望借此能在医疗领域分一杯羹。于是平台上的医生KOL数量越来越多,科普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但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当医生在视频中推荐药物时,这条内容就属于广告的范畴,而医疗广告的发布是需要审核的。
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视频平台似乎并未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才会有医生推荐VA乳膏,有医生推荐减肥训练营。
不论是对内容专业度的把握,还是对广告合法性的审核,短视频平台都是缺席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一招绝杀”和“调味品治百病”的医学科普视频。
“打造网红医生”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人人都想当网红的时代,这一次资本瞄准的是医疗领域。
抖音收购全科医生,就是一个征兆,然而医学始终是一个严谨且讲求科学的领域,当流量和利益当头时,谁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当AI致力于为用户量身定做信息茧房的时候,谁又能确定自己看到的科普到底是科学还是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