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当年有诸多限制,不得不让步,现在不同了
- ThinkWarm
香港才多少人?这么多年了都没搞定
香港情况特殊,现在的人不好理解。
一个农业国走向工业国,最大的依仗是便宜的劳动力,最大的缺口是资本与技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工业化时代的法治环境。
你看印度,脑袋明白的时候大力引资,脑袋一发热就开始打击外来(中国)资本。外资看了当然就不肯进入,或进入短期就能收回本钱的,真正需要长期才能回本的制造业谁敢涉足?
这样就能理解香港问题。
当年政府高层不是看不到接管香港不彻底会带来问题,其实看得很清楚。两个原因造成今天的问题。
一个原因在于当时国力,1984年中国国力还很弱。一个说法是,炮弹打不到的地方,谈判桌上也得不到。所以基本法制定时,你不可能把很多BUG避免掉。其实事后也做了努力,2003年董建华特首试图通过23条立法,被忽悠的50万港民游行反对,被迫搁置;2012年梁振英特首上台推行国民教育,又被大规模游行搁置。这些游行的人都是着黑衫。
换句话,国内利用香港引资,香港某些势力企图借此要挟中央搞港独,斗争从未止息。
只是现在实力反转了,香港的引资地位下降,而国际上对中国快速崛起产生恐慌,企图利用香港拖慢中国崛起步伐,因此政治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84年中英协议时,英国的GDP是当年中国的1.8倍,去年英国的GDP不到中国的20%,1984年香港的GDP是内地的12.9%,而香港只是一座城市。2019年香港GDP是内地的2.55%。
也就是说,1984年的基本法在保住中央基本管制权的同时,让步较多;当然在2019年再制定基本法,那这些BUG都不会存在。能拿这些苛责当年制定基本法的高层吗?人家比我们看得远。
第二个是当年急需外资促进国内的工业化进程,我们不能老是压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用高积累来搞工业化吧?如果利用外资补这个缺口,中国的农民工人就能尽快提高生活水平。
事实上改开主要转向引进外资后,国内民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我家里八十年代彩电冰箱都有了。
香港就是引资的一个重要的渠道。香港是英美法,外资熟悉,保留这个法律体系,对引资有很大好处。
有一利必有一弊。从经济角度论,保留英美法对引资有利,但是在政治上不利。英美法讲自由心证,法官屁股坐歪了,判案自然歪。但是当年政治问题不突出,外资又极想进入中国市场,那么权衡之下,利大于弊。
因此当年保留了这个法律体系,甚至还同意引入外籍法官,以示公正。
网上查了一下,不完全数据,从1990年到2013年,引进外资13558.9亿美元。其中大约70%通过香港,那就是近万亿美元。如果从80年代初算到现在,那数字就更大了。
还有出口。由于当年国内缺少与国外打交道的经验,很多出口企业也是通过香港出口商品或者对外投资,这个数据应该也在万亿美元。
应该承认,香港的金融人才对国际环境比内地更熟悉。
所以我们付出废了一代港青的代价,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是否划算,就见仁见智吧。
不过以今天的实力,可以开始收拾那些港独分子了,最多二十年可以基本搞定。
本评论由用户“怡红院1991”推荐,来自《解放台湾岛后根本不必担忧,我觉得用两代人的时间就能改造好,算不算低估?》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