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内外都上过学,比起教材,可能国外的考试更“香”
看到教材问题被大家热议,作为一个国内外都上过大学的老留学生,我想说说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总的来说是大家对教育的目标不同导致了差异。至于教材谁好谁不好,这个事没法一概而论,更适合就事论事。
我自己是学国际关系的,也辅修了经济学学士,室友有学工程、金融、管理、传媒的,总的来说中国留学生对国外的理工科的教育与考核方式有先天优势。下面以我和朋友们学数学的经验和大家聊。
国外大学大部分教材都是你要用多少才学多少,除非你是爱好者,不然不会让你有种学了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感觉。但是在国内我至今都没搞懂除了做题我的高数对我的专业研究起了什么作用。我那高数勉强及格,回头一想研究这么多年国际政治,似乎用到的也就是高中数学叠加外国人教我怎么把高中数学应用到国际关系分析里。
如果是理工科,数学自然要比我们社会科学难,但是终究不会脱离用多少学多少的框框。国外的高中其实除了数学爱好者,大部分人的数学水平是我们初三毕业的档次。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从初三到高三,外国人需要在大一一年拿下。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在外国学数学是不存在的,比如答案永远简洁漂亮不存在,简单的原理故意搞一个复杂的变形不存在。
中国考数学确实会把那些先天对抽象和数字敏感的学生选拔出来,但是到了实际工作中大家发现原来我们在导弹满天飞的时代练太极拳。这样的模式就没有数学妖怪吗?照样有,人群是正态分布的,总会有那些爱好者爱学数学,自然他们的难度和天赋并不比我们中国学生低,都是帮知道1+1就能推导出整个宇宙的人。正态分布国内大学早学过,但是运用到日常思维真的是老外一语点醒梦中人,而中国的数学大教授们很可能觉得这你应该自己悟道,或者他奔着哥德巴赫猜想去了,自己系里几十号人都没处理好关系,一辈子就爱遨游在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海洋。
由于外国从高中到大学的这个过渡压得特别紧,自然那些数学真的不行的外国孩子就转专业了。同时也由于压得紧,他们会注重原理的“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怎么奔着解题技巧去。所以绝大部分数学考试会发现对于中国留学生都不需要懂多少英文。模拟题和真考试的差异性只有5%,顶多改下数字,甚至就是原题,对于外国学生,教授们的想法是你能做出这个题就够用了,但是中国学生都是以抓某种解题套路的心态在做题。我当年甚至帮外国同学把每到模拟题套上了解题公式,让他一节课没听居然照样拿高分。
所以国外理科教材好懂好学的秘密就在这,人家针对的学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菜鸟,以后你用多少就学多少。并且理科教材的语言障碍也没多大,国内的学生也不难学。至于为什么翻译过来就不行了,因为让一帮数学爱好者编教材选拔数学爱好者是现状,而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陪“太子”读书。现状就是如此,能改得了吗?我看很难,用多少学多少这个观念把握起来并不容易。既可以无限扩大化,也可以粗暴地变成降低难度。我学工程的室友,大二就开始给机器人编程,年度考试就是要让机器自己工作起来,每天早出晚归,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想用人单位会更喜欢一个真造过东西的学生,而不是到了用人单位一两年还蒙圈的新人。
说完理科再说说文科,文科教材我认为差别不大,难度在于语言障碍。我当年就不争气地带了全套中文翻译教材。政治学里面有一门叫“意识形态思想”,相当于把整个意识形态光谱全部介绍一遍,别说是英文,中文都容易看不懂,更不要说哲学或者伦理学的同学。所以留学生里也存在一种鄙视链,越是接近于学老外的“古汉语言文学和考古”这类专业的同学都是鄙视链顶端的存在,能学下来都不是一般人。
总体来说,国内的孩子学国际关系或者外交学的梦想居多,国外绝大部分其实更多的或多或少都有点家学。学习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思维的培养看得很重。从我的学习经历来看,从本科到研究生,所有教科书应该不超过一米,但是看过的案例资料那就论米算了。
微观上,国外顶级学府培养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成功率远超国内院校。但是成功率的背后又是阶层固化,家族传承这些政治不正确的实质。
其实我们换成外国教材,很可能又会出现高中的问题,咋教科书和考试完全不像一回事,明明知道你想考我什么知识点,咋就做不出来呢?要改连考试也要改,但改了能不能更好的选拔人才?我看不好说。
大方向来看,我们培养出了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群体来支撑国家发展,哪怕十个里面有九个就是打了四年游戏也比一天没学过的强,这才是我们能把教育越办越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