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外读过研,中外教材都见过,这几天相关讨论混淆了很多概念

我在国内学的本科,在国外读的研究生。两套系统都见识过了,就教材多嘴几句。

首先,不要迷信国外的教材。各个国家各间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西方教材首先考虑的适应西方学校的教学,直接拿到中国来未必就合适。

客观的说,至少在理工科,中国的本科教育是不错的。就是三本学校的中游的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走下来,水平也差不到哪里去。

对比中外的教材,我觉得中国教材最缺的就是一篇高屋建瓴的导言。学电子的人都知道电磁学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一大二学各种数学的时候,根本不知有什么用,稀里糊涂。等到大三上电磁学,一夜之间之前的数学都要用,这时候你会为一个公式去重新啃去年的一本书吗?所以每门课的第一章,就应该是向学生介绍这门课是做什么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有哪些,有哪些业内大牛,历史如何,现状如何,有哪些研究方向,有哪些就业方向,更重要还有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哪些预备知识,又是哪些课的预备,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之类。国外的大学因为随便选课,所以很多老师都把第一节导言课做得像广告一样,而国内也许是因为有教学大纲,这些都是必修,老师们往往觉得讲这些是浪费时间。结果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去摸索。

这几天关于教材的讨论,其实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很多概念都混淆了。比即使如理科和工科的培养目标其实是不一样的,文法商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学校希望毕业生都能考上研究生,有些学校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导向对于教材的影响其实非常大。

即使我们谈论的是教材本身,也区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要深入浅出,专业基础课要面面俱到,专业课则要求新求变。大家推崇的国外教材,其实大部分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材。到了专业课的层次,很多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的作品,老师上课总是有意无意地往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靠,甚至会有论文合集式的教材,这点中外皆然。其实专业课教材的出版周期往往赶不上专业的发展。这时候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就应该淡出了。

教材终极的问题是总有一天你要扔掉教材。所有不要迷信任何教材。大家都明白大学的学习跟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诡异的是,大家推崇的国外教材,往往比国内的教材更“像”中国中学的教材。其实留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使用教材的方法跟中国有很大的区别。教材在他们的体系里只是一本入门的参考书。西方国家即使中学阶段也大量采用的是讲座+讲义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缺点可以讨论,但是国内的网友的似乎在推崇外国基础课教材+中国中学学习方法的混搭,这就有点邯郸学步了。

大家都说大学要打好基础,那什么是基础?如果毕业以后搞研究,基础就是就是能看得懂本专业的论文。如果毕业后去工作,基础就是短时间能上手本行的工作。如果你还是在校生,大三以后就应该思考职业的方向了,跟专业课老师聊聊他的课题看看有没有兴趣,或者找些专业相关的兼职试试看。这些都需要教材的知识作为起步,但是都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毕竟,无论愿不愿意,到了毕业那天,你终将扔开作为拐棍的教材,自己走。

【声明:本文原标题为“中外教材都见过了,就多嘴几句”,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