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名编剧视角来看花木兰的成败
自影片上映以来,在有如海啸般的口诛笔伐中,却少有对剧情本身做比较全面的分析,于是我本人想对影片故事本身做一些浅薄评述。
首先影片在中国元素上存在符号乱入的现象,从土楼建筑,衣着妆扮,到习俗礼节,无不有种一塌糊涂的感觉,这是在众多吐槽中能说得过去的一条。
但这条并不构成一部剧的硬伤,电影的核心是故事。那么就这部影片而言,如果对标以往西方的一些史诗型大片,如勇敢的心,角斗士……在整体质量水准上确实粗糙了些。
无亮点的打斗,规模简陋的战争场面,似乎和两亿美金的投入不成正比。尤其是在情感铺垫,转折的支撑逻辑等环节都显得过于简单和程式化,甚至连幕式起伏结构也显得很弱。
然而请留意,以上种种不足只能说明影片不够精致,远不至于划入烂片之列,且有些环节做的比大部分国内影片还要好。
花木兰和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一样,属于带有魔幻元素的动作类型,以视觉为主要卖点中等水平影片。花木兰本身也非历史人物,而是出于民间传说。
之所以强调花木兰的出处和影片类型,是因为总是有些人对商业片指责误导历史,对历史片又大扯欠缺情怀,出了有情怀的文艺片吧他们又说缺少商业元素,实则这些人连电影的类型化都搞不清楚。客观展示历史的要求只适用于历史类型片。
影片比较好的环节是核心价观值鲜明,忠诚、勇敢和奉献对于任何民族都是可贵精神,我们国家抗疫的医护人员,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战士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价值。
除此之外,明显能感受到主人公还有两个隐而未表的精神追求,便是自尊与独立。如果我有女儿,也希望她能学得这样正向的价值观。
能将故事线始终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循序渐进的升华,这对于现今大部分国产影片是做不到,或者说是不愿意去做的。如今的国内IP剧内容,争宠、宅斗、拜金,尽显精致利己主义价值观。
片中另一项做的不错的是人物弧光,内心冲突与外在阻力相互交织,纠缠着主人公的命运起落(可惜只有一个波次),是该诚实于皇权还是忠实于亲情?最终这一矛盾在主人公选择勇敢面对之后实现了融合,在外敌面前,国家与亲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人物内在冲突的诠释也好于赵薇版花木兰。
在主人公的意象中时常出现一只凤凰,凤凰在中国文化内涵里象征着希望和重生;遗憾的是由内到外的冲突并没有汇集成一个将主人公逼至绝境的爆发点,因而在情节推动力方面未能达到观众内心期待,未经涅槃的凤凰略显名不副实。
主人公从军后最大的危险除战争外还有欺君之罪,也是一步无法以战功抵消的死棋,如果花木兰自始至终隐瞒身份全身而退,这样就失去了精神内核,若公开性别就要面临难解死局;编剧为化解这一死扣而选择了个大胆的创作方法,救皇帝。用救君来抵消欺君,这个思路对头。
再就是利用投石机引发雪崩的转机算是个创意小亮点吧,其实故事创作方面创意并非投机资本理解的猎奇,不是噱头,不是脱离整体框架的脑洞,也不是为了转折而转折的无意义内容。而是在完整的故事根基和主题之内,尽量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突破以往的表现方式。
再说说演员演技,众多大腕虽然没有太多发挥空间,但也中规中矩演绎出了角色个性,起码没有什么糟点。什么是演技?就是能准确把故事背景下的人物内心的冲突通过细微的神情传达给观众,这绝对是刘亦菲演技突破最大的一次,尤其是和那些只会歇斯底里,瞪眼卖萌的颜值女星相比,简直就是难得的真演员了。也或许是演员到了这个年龄段才能技术成熟吧!
很多不懂演技的人喷演技差,正如很多谈论爱情的人其实渴望的不是爱情,而片中一段大兵们讨论女人的情节正像是对当下娱乐风气的嘲讽,人们在意的东西都是些和专业无关的。
还有被吐槽较多的一点是对巫女为花木兰而死感到不可理解,这就是没有弄懂一件事,人有三种不可接受的毁灭,肉体、精神和事业。
巫女并非属于某一派的人,虽然她的肉体还活着,但作为精神的部分已经死亡,因而她一直试图找回逝去的生命力,最终在花木兰身上看到了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便是一个能被家国接受认可的独立而强大的女性价值,所以她的动机不是为了救花木兰,而是为了救自己,宁愿以肉体的牺牲换取精神追求的存活。
你可以说铺垫做的不够到位,但这个转换条件是完全成立的,符合心理学。对于完全不能理解的人,我只能说是本性使然……
大部分主观吐槽就和豆瓣评分一样硬充内行!比如不少人指责不符合原文内容,请问原文内容有多少?够拍一部电影吗?为什么一定要符合原文呢?传说本就是民间的精神创造,影片是对这种精神追求用各种不同角度去解构它,升华它,这点难道不比当下流行的古装剧做得更好吗?
检验一部影片的违和感主要涉及的是逻辑学,编剧创作剧本所用的逻辑大致有五项:1常识逻辑。2动机逻辑。3情感逻辑。4是非逻辑。5因果逻辑。而对于幻想类型的影片可以忽略掉常识逻辑。
诚然用后四种逻辑来审核该片或许也会有些问题,但好坏总要有个对比,如果将后四种逻辑用于分析部分国产片,尤其是网络电影,我保证你会有吞下分泌物的感受。
反正整部影片让我尬出一身鸡皮疙瘩的情节远没有IP剧多,无论是其提倡的精神内涵,还是刘亦菲的演技,都值去一回票房。
大多电影都是既有糟点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在票房上能赢过好莱坞是好事,但希望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全民审美提升和本土文化产业包容发展的基础上。
有人对外国人拍中国故事感到不悦,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国人不投拍这样具优良内核的民族故事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现在播的古装剧不是大唐在争妃就是大宋在捉妖,还有一群抗战雷剧里的逆天英雄,我们自己有珍惜本民族的优良文化吗?这样想来,由外国人编写出我们的传统美德的确很脸疼,所以必须要抹黑是吗?
如果未来好莱坞用国内流量小生和颜值女星来拍中国故事,内容就是主角配角狗血恋,无论什么情节场面都保持一副眉清目秀的样貌,这样是否就赢得了喷子们的审美呢?
至于那些拿演员没有中国籍说事的,是典型的民进党搞民族对立的逻辑思维,伪爱国主义。无论李连杰还是巩俐,都是中国造就的骄傲,他们象征着中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