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骂人、自揭隐私、热爱阅读:在日记里,看见不那么“正式”的蒋介石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而言,2006年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年份。这年3月起,存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的《蒋介石日记》开始逐步对公众公开,至2009年实现全部开放。在此之前,尽管民国军政人物日记在史学界已备受重视,如《王世杰日记》《徐永昌日记》《胡适日记》等先后出版并被广泛运用,但这些日记的主人无论是在当时的地位,还是日记跨越时间的长度以及受到学界与公众的关注度,均不能与《蒋介石日记》相提并论。

《蒋介石日记》全面公开后,有多家出版机构计划将日记出版,没想到蒋家内部却因此出现分歧,导致出版计划流产。因此,想查阅原始的蒋介石日记只能远赴美国的福斯坦大学,而且胡佛档案馆里的蒋介石日记手稿不允许复印,只能用馆方提供的纸、笔手抄。尽管如此,还是引发了中国学者赴美抄写蒋介石日记的风潮。如中国社科院近史所学者杨天石、浙江大学教授陈红民、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金以林、黄道炫,南京大学教授李玉,台湾学者吕芳上、林桶法、陈立文,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段瑞聪,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鹿锡俊等人都先后前往美国查阅抄录。这批日记究竟有何价值?会让如此多的人不惜一次次远渡重洋,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页一页地手动抄写呢?

写给自己看的日记

根据胡佛档案馆的规定,只需出示有效证件,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蒋介石日记》。这几年来,斯坦福的学生、附近硅谷的上班族、在美国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来学习访问的政府干部、甚至一般游客,都有来看蒋日记的。有人纯粹是出于好奇,也有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甚至有人因此转而走上研究的道路。如今,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少学者和民众都阅读过《蒋介石日记》,从学术著作到面向大众的历史科普读物,也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原版蒋氏日记,但新的质疑亦随之而来——蒋介石的日记可信吗?

500

蒋介石日记手稿

近代中国军政人物中,写日记的人并不少,但日记分两种,一种是写给人看,一种是写给自己看。前者如《阎锡山日记》,每一条都工工整整论语式的圣贤之言,不记事,只记理,满篇皆崇高的思想语录。还有《冯玉祥日记》,在20世纪30年代就迫不及待将日记出版,自然更多是“写给人看”。这类日记的真实性、可信度都会大打折扣。那么蒋介石是否也会有通过日记来粉饰自己甚至歪曲事实的嫌疑呢?根据学者杨天石的研究,他提出了几点:首先,蒋介石在其身前从未公布过自己的日记,甚至从未利用日记向公众进行宣传和自我美化。

其次,蒋介石在日记中有大量吐槽和骂人的内容,蒋介石骂过许多人,好友如戴季陶、黄郛,亲属如宋子文、孔祥熙,同僚如胡汉民、孙科、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下属如周至柔等,几乎没有人不被他骂,而且骂得非常狠。据说起初有人试图统计哪些人被蒋骂过,但后来发现被骂的人实在太多,转而统计有哪些人没有被他骂过,统计下来竟只有蒋经国、吴稚晖等少数人能幸免。杨天石教授认为,蒋如果考虑到要示人、要公布,他就不会在日记中那样无所顾忌地骂人。

第三,蒋介石的日记中涉及了大量个人隐私,“例如早年搞‘三陪’,在‘天理’和‘人欲’之间的艰难挣扎,甚至为解决生理需求而进行自慰等。此类事,蒋在日记中都如实记录,显然,记这些,绝不是为了示人,更不是为了树立自己的高大与神圣形象。”通过这三点,杨天石认为蒋介石的日记“主要是为写给自己看的,⋯⋯其目的在于自用,而不在示人传世”。另一位近代史学者陈红民也表示完全赞同杨天石的观点。

500

蒋介石

蒋介石自己提到,年少时老师曾让他交出去年所写的日记,而蒋却不知日记为何物,并因此“寝食难安”,算是一段痛苦的记忆。但后来蒋介石却爱上写日记,一写就是半个多世纪,成为中外政治家中少有的日记达人。蒋介石不仅自己写日记,还要求子女和下属写日记,抗战全面爆发前,蒋办庐山训练团时就经常查看学员的日记。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蒋也将自己的日记给他翻阅,并要求他写日记。

众所周知,蒋对晚清名臣曾国藩十分推崇,写日记的目的之一也是效仿曾国藩,通过日记自我反省,提高个人修养。遇困难时,也能在日记中自勉。不过《蒋介石日记》的内容比《曾国藩日记》要丰富得多,除了自勉、反思,他的日记中还有大量的情绪,是一部不时会发出愤怒情绪的日记。例如沙基惨案当日,蒋介石在日记开头记载了“毋忘近日之耻辱”,随后多日,蒋都以对英国人的诅咒作为日记开头,并故意写作“阴番”。

6月25日记“如何可以灭此横暴之阴番”;26日记“忘此阴番惨杀之仇乎?”7月28日记“阴番不灭,何以立国”;7月30日记“身体不强,焉能攻阴”;10月23日记“阴番不灭,焉能解放一切人类”。对英国的咒骂从1925年6月持续到1926年9月,次数在300次以上,直到北伐军攻打武昌城后,日记开头才变成“武昌犹未下耶”“南昌犹未下也”这类记述当时处境的语句。1928年的济南惨案给蒋介石造成极大刺激,当时迫于无奈,他下令“不抵抗”并绕道北伐,屈辱异常。从那天起,蒋介石日记中均以“雪耻”开头,一直坚持到最后。一些好谈历史的网友总以此为例,讽刺蒋介石“日记强国”,并因此对《蒋介石日记》嗤之以鼻。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界,到目前为止,还未见任何中外学者指出蒋介石日记中有违背历史,胡编乱造的内容,亦未否定其价值。

蒋校长的阅读时光

实际上,日记中的情绪正是蒋介石真实一面的反映,没有过多刻意塑造人设的痕迹。他除了对帝国主义的咒骂之外,骂自己人、骂宗教甚至动手打人等都会写入日记中,画面感十足。例如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的第5天(1926年3月31日),蒋介石日记中就责骂汪精卫“此种不负责任之所为,非当大事者之行也。无怪总理平生笑其为书生,为调和派也”。同年1月7日,蒋介石接见美国记者后,当天日记中直斥美国政策错误以及基督教虚伪,那时他肯定想不到,后来自己会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1925年10月5日,蒋介石到军校视察,发现学生还在睡大觉,久叫不醒,“甚恨,中国人之如睡狮,信矣”,大发雷霆动手对睡懒觉的学生一顿暴揍。事后终觉打人不对,在日记中记了自己的大过一次。败退台湾初期,蒋的日记中出现了大量骂陈诚的内容,说其“气狭量小,动辄严斥苛求,令人难堪”“陈(诚)之不智与懦弱,毫无定识,几乎与何(应钦)不相上下矣”。后来甚至骂陈诚是神经病。不过骂归骂,并不影响蒋介石在公开场合合理化的处理公务,退台初期,陈诚一直是国民党的“二把手”,多次被委以重任,蒋在日记中的吐槽更多是为了发泄不良情绪。

500

蒋介石与陈诚

此外,蒋介石会将自己所读的书写入日记,有时会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对研究蒋介石思想历程有重要价值。在此以蒋介石早年的阅读生活为例:1918年,31岁的蒋介石阅读的书籍以军事类为主,如陈钟英的《平浙纪略》《陆军大学参谋演习记事》《日俄战史地图》《初级战术》等,并评论局势说“中国之乱,乱于军队;中国之亡,亡于军官也”。到1919年,蒋介石开始对自己今后人生做出规划,“先求经济独立,不依于人,然后培养后进,尽力国事,注重社会,激浊扬波,涤荡秽淤之日,当以五年为期也。”(10月4日)对于个人学问,蒋介石拟定以欧语和历史二者为重点。到10月22日,蒋介石则在日记中表明自己想在40岁以内专心求学,甚至为学业将为主义所害,前途茫茫而感到悲伤。

11月3日,蒋介石逛书坊,发现社会主义的书籍很多,当天他在日记中感慨“吾知其社会改革,必不远也”。不久后,蒋介石自己也开始读起了社会主义相关书籍,如11月6日,读《俄国革命记》;12月4日—7日都在看《新青年》杂志,并学习俄文。进入1920年,蒋介石在阅读大量社会主义思潮的读物后,思想已明显受到影响,他于3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革命当不分国界,世界各国,如有一国革命能真正成功,则其余当可迎刃而解,故中国人不必要在中国革命,亦不必望中国革命先成功,只要此志不渝,则必有成功之一日⋯⋯”显然是受了共产主义的影响。不过到1921年后,蒋介石所读的又是以《历代通鉴辑览》《史记》《春秋》《胡文忠集》等中国古代史书为主的书籍。

蒋介石再次大量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时,已是1923年的下半年。年初,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国民党与苏联进入合作蜜月期。8月16日,蒋又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这无疑影响了他的读书选择。9月6日,蒋介石读《马克思经济学说》并学习俄文,但他认为该书“谈笑谑语太多,但慎之”,这记述也很能反映蒋严肃、不苟言笑的性格。至9月24日,蒋介石看完这本书后,评价已大为改观,他写道:“颇觉有趣。上半部看不懂,厌弃欲觉者再,看至下半部,则卷(倦)不掩卷,拟重看一遍也。”从10月至11月,蒋介石所读的书分别有《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群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感慨:“甚矣!马克思学说之深奥也。”

遗憾的是,蒋介石1924年的日记已遗失,而这恰恰是关键的一年,不仅有黄埔建军、国共合作、广州商团之役、北京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应该是蒋介石思想变化的重要拐点。进入1925年初的日记,会发现蒋介石所读书籍除了《三民主义》之外,又变成了《军人精神教育》《戚继光治兵语录》等军事书籍为主,鲜有共产主义书籍出现,这当然也和他身份的转变有关,但1924年日记的遗失,对于蒋介石研究而言,无疑是一重大损失。

蒋介石读书之事,日记中还记载了很多,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蒋介石日记》,某种程度再现了蒋介石在不同时期的阅读生活,能直接窥探其思想变化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蒋在写日记时有很强的主观性,记述都是由他的立场、他的角度出发,评述也是以他的价值观判断。这一点无可厚非,所有记日记的人都如此(当然不包括那种故意写给人看的圣人语录式的日记)。翻阅日记,了解其好恶及喜怒哀乐的同时,自然也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客观分析和判断,避免被日记主人牵着鼻子走。

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蒋介石日记》无论在民国史研究,还是对蒋介石个人的思想生活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遗憾的是,目前因蒋家内部分歧,《蒋介石日记》仍无法出版。但相信将来,这部书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厚重日记必然有公开出版,面向大众的一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