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次元遭受的第一颗催泪弹,20年后依旧威力十足
作者/喵0
编辑/若风
“麻枝准在《AIR》中,做到了在悲剧的基础上,让极端的无力感无限地延伸。”
20年前的9月8日,一部名叫《AIR》的游戏在日本发售,有人为了能第一时间买到,甚至提前两天就在店铺门口等待。游戏在当年共售出10余万套,截至2005年约售出30余万套。在那个年代美少女类游戏能达到这个销量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
最近《AIR》的编剧,被称为“大魔王”的麻枝准又一次成为了中日两国动画圈的热度话题。因为由他执笔,御三家(Key社、ANIPLEX、P.A.WORKS)联合企划,P.A.WORKS担任制作的《成为神的那天》即将在10月播放,并且第一段PV也已放出。
麻枝准是游戏公司KEY社所属的脚本作家,作词家与作曲家。代表作:《Air》《Clannad》《Angel beats!》《Charlotte》等。
而在Galgame(美少女游戏)界非常知名的Key社,则是一家以制作感人的游戏而著称的公司。由于Key社的游戏充满幻想与温情,其具有张力的剧情总是能让玩家感动地泪流不止,所以其大量作品被制作成动画。最有名的便是“KEY社三大催泪弹”:《Air》《Kanon》《Clannad》。
写作Clannad,读作人生
这次新企划不仅代表着麻枝准兑现了在“KEY社20周年祭”上给予观众的承诺:KEY社依然是活跃的,没有依靠过去的成绩,会去开拓新的企划。
另外,麻枝准也希望通过《成为神的那天》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回归制作现场。他将这部作品视为“背水一战”:如果失败了,KEY社这块招牌可能就倒了。
麻枝准和KEY社的“背水一战”
二十多年前,麻枝准因为和老对手久弥直树在工作上的一些不快,使得他同样决定放手一搏,自己企画并担任脚本做出了那部至今仍然经典的作品《AIR》。后来京阿尼更是竭尽全力将其改编成动画,赚得了大量观众的眼泪。
借着《成为神的那天》即将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又正值《AIR》发售2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并梳理一下麻枝准是如何利用天空、海岸、小镇少女等元素打造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本文严重剧透,请谨慎观看!
神尾观铃
“觉得这部作品很特别,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观铃这个角色自身的特殊性导致的。”
《AIR》是一部在当时看起来很特殊的作品,并且至今仍是。
它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受到母亲影响,踏上寻找“翼人”(传言中带有翅膀但因诅咒困在天空中的类人类)之旅的男主角国崎往人,在偶然路过的海边小镇遇见了三位疑似与这个传说有关联的女孩子。
为了挖掘真相,他选择旅居在这座小镇上,并发现“翼人”命运的继承者就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神尾观铃,由此开启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国崎往人和神尾观铃的初遇
熟悉麻枝准的观众可能都能看出来,《AIR》的故事结构十分符合他往后的个人创作习惯:利用小舞台(海边小镇)来表现宏大世界观(跨越千年的“翼人”传说),以此诱发观众共情。
后来他在担任《Angel Beats!》与《Charlotte》这两部动画的编剧时,更是将这种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Charlotte》中的小镇
《Angel Beats!》中的校园
但是如果我们只将视点停留至此,认为:
《AIR》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完美的利用了“时间循环”(这部分内容出现在游戏中的AIR篇)和“解谜”(这部分内容出现在游戏中的dream与summer篇)这两种设定手法,最后构建出一个以小见大、诱人深思的故事格局。
那么就太限制于剧情本身,而忽略了主角——神尾观铃在《AIR》中起到的作用。正如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文化研究学者东浩纪说的那样:
《AIR》不同于一般的美少女游戏,它能够使玩家更好的沉浸于游戏剧情之中,并且尝试对女主角投入情感和责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攻略角色。
东浩纪
沿着东浩纪的思路,我们如果深挖这部作品就会发现,大家之所以会被《AIR》吸引,觉得这部作品很特别,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观铃这个角色自身的特殊性导致的。
表面上看,观铃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孩。单马尾、大号蝴蝶结、口头禅、天然呆,这些都是在如今的日本动画里常见的萌点。
但只要我们略微思考,就会发觉观铃的内在十分特殊,并不像我们熟知的少女角色。
观铃的内在特殊之处,对比《AIR》中同样生活在小镇,观铃的同学雾岛佳乃和远野美凪便可窥见一二。
雾岛佳乃
在故事中,雾岛佳乃由于对亡故母亲怀有思念,所以在幼年时偶然碰到“白穗之羽”(其实是传言中“翼人”羽毛)的她,便卷入到与“翼人”有关的诅咒当中。这种可怕的力量一度困扰着佳乃,但却没有让她沦陷下去。通过往人、观铃以及姐姐雾岛圣的帮助,最终她还是努力的远离了这个噩梦。
远野美凪
观铃的另一个同学远野美凪,她的母亲由于第二个孩子不幸流产以至罹患精神病,之后不仅导致整个家庭崩塌,美凪也渐渐消失在母亲的记忆中。
如此悲剧,便使得这个“拥有很多米券”的女孩子受到“翼人”诅咒的牵连,与自己的家人渐行渐远,和幻想中的神秘少女小满生活在一起。不过即使如此,她还是很快清醒过来,正视了自己的人生,并采取各种手段与诅咒做抗争,最终唤起了母亲的记忆。
美凪依靠自己唤醒母亲的记忆
在《AIR》这部作品中,无论是佳乃还是美凪,她们被命运捉弄时虽然也会陷入低谷难以自拔。但是一旦认清这些问题,便会奋起抗争,通过力所能及的办法重新拿回人生的主导权。
而这一点也是众多日式动画里少女角色的特征,无论是《寒蝉鸣泣之时》里的古手梨花,《哥布林杀手》中的女神官或者《境界的彼方》中的栗山未来都是如此。因为她们做的只是复制了现实中人类陷入困境时奋起的反应。
之所以说“观铃不像我们熟知的少女角色”原因也同样在这里。受到“翼人”诅咒(来自于翼人的庞大记忆,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寻找一位少女来继承)的她,在故事中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像佳乃或者美凪那样对命运进行反抗的动作,反而宛如“欣然”接受般,去选择承担痛苦放弃逃避。
就像动画中观铃与往人的对话:
观铃:我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对天空有一种怀念之情。
往人:为什么?
观铃:不知道,只是感觉另外一个自己就在那里!(“翼人”生活的天空)
观铃被塑造的并不像一位我们常见的少女角色,因为她没有太过强烈的主观意识,也很少有自己的立场。在她身上观众看见的不是热血的元气少女,不是整天怨天尤人的消极态度。而是一个经历命运折磨,最终坦然接受自己归宿的人。
换句话说,通过观铃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同龄的坦然”,她身上那种无差别包容才是《AIR》较之于其它作品最独特的地方。这也难怪东浩纪会认为,大家在接触这部作品时会对角色投入更多的情感。
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
“我们通过作品感受到的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其实都来自于这部悲剧中“美好的东西”被无情打碎。”
在我们挖掘观铃这个角色的特征后,就会发现她身上的这种包容和坦然其实是为后续悲剧做出的最大铺垫。《AIR》是一开始就被赋予“凄美悲凉”的作品。麻枝准在接受采访时提到,《AIR》的悲剧性就是在他的坚持下一手造成的。
到最后凉元(凉元悠一,本作“summer”篇的脚本)说“这个结局不能这样,把它改掉吧”,但我顽固到最后都没有做出让步。
麻枝准接受采访时的照片
制作者们之所以要将《AIR》塑造成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说到底就是想以此为内核让观众从这部作品里体会到不同层次的情感表达。
表层来看,这部作品用了大量笔墨对日常内容进行刻画,拉近了我们与观铃之间的距离,让大家感受到她身上闪耀着的天真与善良,并对这位“邻家女孩”投入极大的幻想和喜爱。
之后,一旦观铃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后续剧情只要让她患上“KEY社病”离世,就可以营造出一种我们熟悉的好友突然与大家分别,在不舍和惋惜的情绪下迫使观众产生悲痛的感觉。这与《未闻花名》或者《四月是你的谎言》给大家带来的情绪冲击,是十分相似的。
但我们会发现《AIR》这个悲剧赋予大家的内心波动远远不止这些,更多的还有一些难以言表的情感状态。
对于悲剧这个词,鲁迅曾有过一段很独到的见解——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我们通过作品感受到的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其实都来自于这部悲剧中“美好的东西”被无情打碎。
《AIR》整体故事是充满“美感”的,而它的美学来源也与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审美观有很大关联。在日本历史中,有三种审美倾向一直占据着艺术创作的核心:侘寂、幽玄、物哀。而《AIR》所体现的便是“物哀”这种“美的愉悦。”
“樱花最美的时候就在于它盛开后的凋零”,这种审美一方面是指万物绽放时的生命之美,另外一方面则是终末肃杀时的残缺与遗憾之美。所以在《源氏物语》里才会将“物哀”之情投射到春去秋来中,万物的生长与凋谢。
《源氏物语》绘图
《AIR》通过故事映射出来的“美感”也就是这种生命的绽放与瞬间的凋谢。
对于生命绽放之美,它是依附于观铃的经历来呈现的。在一次又一次梦境中遨游的她,不仅能够清楚感受到“翼人”的痛苦,让她了解到关于这个诅咒背后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也让观铃发觉如果自己不去做些什么,在死亡后依然会有新的女孩子来承担这份痛苦。
所以观铃身上那种宽容,那种“超越同龄的坦然”,使得她开始思考能否通过自己对“翼人”痛苦的分担来改变这一切,甚至通过这种方式,将诅咒转移到自己身上,最后凭借着一己之力解放“翼人”,斩断这跨越千年的悲伤。
正因为有着这种信念,观铃才会在四肢虚弱到无法行走,身体疼痛到乃至昏迷的情况下,依旧在坚持,依旧在承受,依旧用笑容面对她的朋友,她的家人,她想靠自己去打破诅咒却又不想让他人担心。
为此,在她用超越人类极限的毅力忍受“翼人”诅咒给她带来的痛苦,并在动画最后用带有憧憬的口吻说出:“我努力过真的是太好了,因为我的终点和幸福连接在一起,因为我不是孤身一人,所以.....抵达终点了。”这句话的时候,也是观铃生命最灿烂的时刻。
就如同樱花在漫长时间里不断聚积力量最终盛开那样,观铃在也通过在青春岁月里的忍耐,最后绽放出了果实,用自己的生命独自承受了来自“翼人”的诅咒,为后续少女们赢得了可能会逃离这个悲剧的曙光。
在聊完生命绽放之美,随之而来的“残缺”与“遗憾”之美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观铃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观铃通过故事与我们建立的深刻关系,在大家心中植入的分量,也随着她献身命运变成彻底的悲痛与惋惜。
换句话说,观铃就如同那绚烂的樱花一样,在盛开的那一刻,便凋零了。这种美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AIR》这部作品更深层次的复杂情绪——怅然若失之感。
正如认知心理学家埃伦·迪萨纳亚克的观点:想要引发惆怅,需要人们先沉浸在美的愉悦中,之后再利用忧愁,哀怨打破这种美的愉悦,便可以产生惆怅这种复合情绪。
无尽循环的悲剧主题
上文提到,创作者对观铃这个角色的塑造,其实是为悲剧主题做的一个最大铺垫。通过观铃身上体现出的“凋零”之美,让我们感受到惆怅与无奈的情感。但其实《AIR》整部作品在设定上都在延伸这种情绪,尤其是结尾进一步强化了悲剧主题。
日本社会学家大泽真幸对此曾做过很好的说明:虽然玩家在《AIR》中能够如神一般“看见不被人知道的事情”,但即使如此,玩家扮演的依旧是一个无应对性的角色。”
大泽真幸演讲时的照片
这种无应对性简单来说就是让观众什么办法都没有,什么也做不到。使得大家的情绪从观铃离开时的悲痛,到回顾观铃唯美生命的惆怅,再指向深深的无力感。
表面上来看,《AIR》的无力感来自于它的游戏机制。虽然有着“时间循环”的设定(即读档,LOOP),但是涉及观铃命运的结局都是悲剧。这就意味着不管观众怎么二刷,三刷,观铃都不可能“HAPPY END”,为此玩家只能无力的被动接受这一切。
更深层来说,麻枝准不仅从游戏机制上让大家感受到无力,他还杜绝了在故事框架下,观众通过自我幻想的方式来救济观铃。
对比去年上映的《天气之子》。如果不考虑这部电影的正式结局:男主角森岛帆高在爱情信仰下帮助身为晴女的天野阳菜逃离了献身自我拯救东京的命运。虽然最后这个岛国首都毁于一旦,但是阳莱和帆高还是幸运的存活下来。
按照正常“世界系”发展,阳菜最终肯定会献身自己拯救东京,与心爱的帆高阴阳两隔。如果故事真的如此,幻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众们脑海中肯定会不自觉的去思考,阳莱如果不去拯救东京,那么她和帆高是不是有可能都存活下来,最终走到一起。这就是幻想的救济性,赋予故事一个不违背内容设定下,属于每一个观众心中自己的结局。
当然新海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此才没有按照传统的“世界系”制作电影,而是将大家心中这种可能出现的救济内容变成真正的结局,也就有了如今这个《天气之子》。
不同于《天气之子》,麻枝准用了一个很“刁钻”的办法——跨越千年岁月,来规避掉观众可能会利用故事框架,幻想出办法在心中自我救济观铃。
因为《AIR》不是科幻故事,也没有异世界与魔法,只是一个带有传说的正常世界。所以只要设定出时间跨度,我们就不可能在它的内容背景下穿越到千年岁月之前,拯救神奈备命斩断“翼人”诅咒,进而让千年后的观铃不再背负这些伤痛。
也不可能幻想着开发出什么特殊药剂来消除观铃身上的疼痛,更不要想着她能与《天气之子》里的阳莱一样只要逃避就可以存活下来。
对于《AIR》这部作品来说,就是通过故事格局先封锁住大家对观铃任何可能性的救济,随之而来的无力感让大家对这位少女的悲惨经历产生难以释怀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放大该作的悲剧性,最终让观众只能将痛苦与无力感深深埋藏在心里。
在很多其它催泪向作品里的女主角,她们对于观众的情绪共鸣是无法达到《AIR》这么深的,尤其在情感宣泄这个问题上。在《四月是你的谎言》中,女主小薰最后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她对男主公生的心意还是通过一封表白信确确实实的传达到了。小薰的心愿在故事结尾也算是完成了,所以观众多多少少会释怀。
同理《未闻花名》也是如此,身为幽灵的面码虽然最后还是消失了,但是她想让儿时玩伴们重回旧好,让宿海仁太再次振作起来的心愿在最后依旧达成了。
但是在《AIR》中,它因为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导致没有具体的故事规则和结局判定。所以观铃在最后是否真的完成解除诅咒的心愿,大家也仅仅是做出了各种积极乐观的猜测。在不知道真正结局的基础上,观众自然不可能像《四月是你的谎言》或者《未闻花名》中那样,对于观铃离去释怀。
麻枝准在《AIR》中,做到了在悲剧的基础上,让极端的无力感无限地延伸。
结语
从2000年9月8日,KEY社发布《AIR》的初版游戏,到2005年1月,动画版《AIR》在日本BS-i电视台播出,再到2020年笔者写下这篇纪念《AIR》的文章。二十年间,不知道有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被这部关于奉献,关于命运,关于生离死别的故事所打动。
时值今日,在知乎的话题讨论里,在B站的催泪向剪辑里,在一个个新人必看的追番列表里,《AIR》依旧榜上有名,它从未消失,也从未离开过我们。
只是,这部作品并不那么青春,也不涉及太多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它想塑造的仅仅是一位生活在小镇中的平凡少女,她的哭声,她的笑容,以及在星空下她那抹灿烂的微笑。
但同时它又塑造了一位不平凡的少女,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的是跨越千年时空的命运;她用自己强忍痛苦的生命,谱写出来的是关于古老传言中唯美故事的篇章。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AIR》是麻枝准从事作品企划的起点。20多年后,他在执笔《成为神的那天》的时候,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这部作品重新回归创作原点。
无论如何,《AIR》对于麻枝准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光辉时刻。而10月将与大家见面的《成为神的那天》,是麻枝准的又一次“背水一战”,它值得观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