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蹈旧日本帝国海军覆辙?审视陷入内讧与困惑中的美国海军

编者按:(微信公众号 喵星军事观察原创)

知乎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DF-21D 的量产是否宣判了航母的死刑,为什么美军在反舰弹道导弹量产的情况下仍在造福特号?

笔者本来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关于导弹与航母辩证关系的文章,直至最后突然领悟到,今日美国海军在如何看待航母这个问题上,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旧日本帝国海军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只不过昔日作为海军改革“激进派”标志的航母,在100年后反而变成了“保守派”的吉祥物。而既得利益集团根深蒂固且阶级日益固化的美国海军,面对新一轮海军技术革命的时候还能不能如同100年前那样毅然决然拥抱未来,是一件十分值得商榷的事情。而历史和战绩远不如美国海军辉煌的中国海军,却有可能因为没有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而轻装上阵,真正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打破美国海军长达近80年的海洋霸权!

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如实记录在下面,邀请各位有兴趣的朋友自行评判。

(根据读者来信,搞了一点风趣幽默,大家看看是不是合口味)

500

军事集团往往是一个国家内最保守的团体。

首先是因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且有着与子同袍的传统文化。这一特性决定了他们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天然倾向于保守选择而不是激进革命。(除非整个社会烂根了)。

其次是因为军事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戎在祀,不可不察。在军事战略和军备发展路线上如果一味激进,风险太大,无论是政治领导人还是军方高层往往很难下这个决心和承担这个责任。

最后是因为军事战略的背后是整个军事体系和军工体系的支撑,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而且这些群体还不是一般的人,都是支撑起国家脊梁的人,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一般人看成是笑话讽刺,对于位居执政高位的人来说还真不是一个笑话,而是现实中不得不反复斟酌的政治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帝国海军的所谓“战舰派与航母派”之争(虚假的争论),充分证明了以上三个观点。而这场争论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旧日本帝国海军和整个帝国的命运。

现在一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海军对美作战的准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被不少军迷耻笑为纸上谈兵的“九段邀击”战术。也就是在一条帝国海军规划好的道路上,不断对美国海军进行奇兵袭扰,通过航空母舰空袭、潜艇鱼雷袭击和驱逐舰夜间袭击、布置水雷、大规模空袭等方式,对美国海军主力舰队进行层层削弱,待到敌人筋疲力尽损失惨重时,以逸待劳的帝国海军主力舰队再倾巢而出,一鼓作气歼敌于大洋之上。

虽然这个计划有点想当然,但是对当时的帝国海军来说却是无奈之举。因为《华盛顿条约》已经把日本主力战舰的吨位限制在了对美英六成上,且以日本的国力事实上也无法承担更多。与美国进行日德兰式的大海战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先用奇兵削弱“米畜”队,然后以逸待劳进行主力舰队决战,一举击败“米畜”海军成了帝国海军上下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看到这里,有不少朋友会提出质疑:唉,你这个说的不对啊!明明你说了二战前帝国海军内部是航母派与战舰派争斗不止,怎么又成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了?

其实不然。确实,两次大战前的间战期被称为“海军假日”,各国海军也不是什么都没干。英美日海军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的飞机很感兴趣,也尝试了在舰船上起飞战斗型号飞机打击水面目标,但是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也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派(不是懂得甚至精通航母战术的人就能被称为航母派,也不是被派任指挥航母就是航母派,问题的关键是对海战本质的认识是不是有根本转变),也就是说并没有要求以航母为核心来调整和构建全新的海军战略,也没有要求围绕航母来打造类似美国海军后来搞得那种机动打击群。在帝国海军上下看来,决战兵器永远是战列舰。(平顶异端,多铆蒸钢万岁)

即使是被国人误认为航母派“扛把子”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也不过是把航母空中袭扰视为舰队决战前消耗对方实力的手段,还是奇兵队(配角,高级群演),“全垒打”依然要依靠正兵队(主演)的主力战舰完成。例如,他即使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珍珠港是对皇家海军奇袭塔兰托的模仿),也没有完全意识到海战的本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二维决胜进化成了三维决胜。因此,即使抛开所谓情报因素不谈,他部署的中途岛海战整体打法也是过时的,还是那套航母先消耗对手,然后战列舰本队一拥而上决定胜负的路子。这不过是“九段邀击”剧本的小小变种,思维核心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他真的是所谓航母派,以他在虎虎虎之后的军中威望,完全可以强行扭转联合舰队的战略思路和战术部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航母为核心进行机动打击群编组,以战列舰和其他辅助舰只将航母团团保护起来。(当时所谓航母派和战舰派之争,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帝国海军内部人事斗争的借口罢了。当然,真正开了天眼的神人也不是没有,例如飞龙号舰长山口多闻和联合舰队航空作战参谋渊田美经雄大佐,小泽治三郎也凑合吧,寥寥数人,真算不得独立的一“派”。硬要算的话,大约也就是《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那个意思,被对面五岳盟主碾压的命)

500

这就很有意思了,明明主力战舰吨位被限制了,海军航空力量也被逐渐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打击力量,为什么旧日本帝国海军就是不开窍,转不过这个弯来,不彻底进行“航母化”改革呢?具体分析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六大原因:

一是传统惯性使然

帝国海军是一个讲究传统的军种。一个海军军官,自从进入军校那天起,每天耳朵里听的是对马岛决战的故事,眼睛里看的是威武雄壮让“招核”男儿热血沸腾的大炮巨剑(航母马鹿,战舰耀西)。全体海军官兵不是在白天幻想开着战列舰大杀四方,然后驶过敌方战舰的残骸,就是在晚上梦到万千雷击舰打出密集的鱼雷弹幕,将对方主力战舰编队轰进海底。对马海战的辉煌胜利,已经从宝贵的军事遗产,变成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和枷锁。帝国海军上下已经教条到了思想钢印的地步,是一种类似宗教信仰的东西。如果你不够虔诚,还会有精神注入棒帮你虔诚。几十年耳濡目染甚至是心血浇灌,好不容易爬到了将佐一级,突然有人告诉你,你搞了一辈子的东西过时了,换了任何人恐怕都是很难接受的,更何况是必须要有一些坚毅(固执)精神来支撑的职业军人?这就好比人家德艺双馨的老导演拍了一辈子黑道片,拿了不少各路奖项,突然来了电影学院编导系的几个小年轻建议他试试合作拍科幻片。你们倒是说得热闹,拍着胸脯说可以拍成中国人的《星球大战》,那万一给整成了《逐梦太平洋》怎么得了?晚节不保的风险谁来承担?直到帝国海军变成了海上自卫队,曾经的屠龙少年才想起昔日耳边关于变革的呢喃,只能默默流下成熟(腐朽)的泪水。

二是被战略对手误导

其实较真说起来,米畜海军还真不是故意要误导帝国海军。美国海军被战列舰决战刻下的思想钢印一点都不比日本海军差。甚至直到战争后期,航母已经充分展示并被认可为海战决胜的核心,著名的公牛海尔西上将还是受不了主力舰队决战的诱惑,干出了被敌人诱离战位的“全世界都想知道你到底在哪儿的”笑话,就此引发的各种争论到现在还没消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针对日本海军搞得《橘色战争计划》里写得明明白白:假设美军在太平洋的前哨基地关岛、菲律宾被日军攻陷后,美国海军在动员后驶向西太平洋,收复失地后,舰队北上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决战,进而封锁日本本土。日本海军对此心里跟明镜似的。如果美国海军真的这么打,那和帝国海军的“九段邀击”战术还真是有点“王八看绿豆”“作女配渣男”的意思。

但是,世界上的事怕就怕“但是”二字!英明神武的山本阁下在夏威夷打得太猛了,一下子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编队基本给废了,也就是说把美国海军原来预订出演太平洋大血战这场史诗级大戏的名角儿全给除了名,那你也就怪不得对家抛开剧本放飞自我了。被制片人爸爸(罗斯福总统)指名接手大卡司(烂摊子)的尼米兹导演(海军上将)兴冲冲飞到珍珠港,一翻手里的演职人员表,看着那一排排战沉、大破的字样,心里是崩溃的。忽然,他的眼前一亮,还有几个精锐战力(歪瓜裂枣)幸存了。得嘞,就是你们了,导演(总司令)说你行,十八线小明星(航母)也得行。原来安排的全舰队出动、升起Z字旗、抢占T字头、打开炮门、帝国存亡在此一举的台词戏码全部删除,来几段海上游击战、海上运动战、海上伏击战的戏码。结果拍了一季一看收视率,哇!简直就和《武林外传》那个穷剧组一样,收到了社会各界(实战成绩)的一致好评,让人大跌眼镜。(帝国海军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说好的套路对练,你们怎么不按套路来?)尼米兹导演一看这架势,立即将原来那几个十八线小演员给翻红当了头牌,片酬哗哗地涨,后面几季剧情全部围绕他们拍,演技派演员(航母战斗群)不够就重金大量招聘。这个时候,对手剧组(帝国海军)看着自己手里那几个耗干预算(军费)请来的流量明星(“大和”旅馆和“武藏”宾馆),只能默默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三是军官团对技术发展不敏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来看,飞机特别是海基航空兵,因为受到了技术水平的限制,确实还算不得战争中的决定性力量。当时的舰载机航速慢,普遍还是双翼机,根本不能挂载多大的航弹。和甲坚炮利的主力战舰相比,当时飞机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堆苍蝇围着狮子嗡嗡乱飞,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好比一边是流量大明星,曾经一晚上带货几个小目标,一边是北影上戏刚毕业的潜力股(群演),换了哪个导演也不能随便换人啊,要不然还不得潜规则谣言满天飞。

500

至于间战期飞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多数海军职业军官来说,都是军营外遥远而模糊的背景板,很难吸引他们抬头好好端详。毕竟,只是挖空心思在艰难的晋升阶梯上攀登,就已经几乎耗尽了他们的精力,谁又敢冒着得罪上司的风险(其实海军的保守倾向已经比陆军好多了,但是年纪越大官阶越高的人越保守,这是任何官僚组织的常态)去分心于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甚至有些人明明看出了问题,但是为仕途计,还是免开尊口明哲保身吧。这又好比虽然几个美女群演长得不错,经过几个剧组演技也在飞速上涨,但是大导演哪有功夫正眼看你们呢?副导演虽然有些想法,但是也只能憋着(导演带了副,放屁也不响)。谁能预知你个“金锁”能翻红成“国际范”?日积月累,最后的结果就是积重难返。等到航空炸弹和航空鱼雷落到大和武藏头上的时候,再怎么卖力表演《男人们的大和》都晚了,只能默默流下无知的泪水。

500

四是海军内部的激烈人事斗争和随之而来的推诿责任

总体来说,帝国海军是一个极其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客观地讲,帝国陆军的内斗确实要远远比海军激烈得多,这是帝国陆军省部分权结构带来的天然毛病,甚至应该说是天皇和政坛大佬们为了压制和控制帝国陆军故意这么干的。而帝国海军由于被猜忌较少(毕竟战列舰不能开上岸,所谓的长门舰一声炮响,很有精神的水兵冲进千代田皇居只是笑谈哦),海军省的掌管范围一直比陆军省要大。而在海军大臣、军令部长、联合舰队司令三巨头中,海军大臣始终保持了优势地位和海军最终拍板者的地位。因此,海军中派系相对就少多了。

然而,世界上的事怕就怕然而两个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是很有精神(阶级固化)的帝国海军,依然有着各种激烈的派系斗争。其中一条主线是舰队派和条约派的斗争。一开始,两派明面上只是围绕1922华盛顿条约、1930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的态度有一些工作认识上的矛盾(其实在大公司、大机构呆过的都知道,哪里真的有什么纯粹的工作矛盾),一派主张无限制扩大舰队力量(头目是斋藤实 首相和任期最长的前海军大臣,任过8年),一派主张接受军备限制条约裁剪主力战舰(头目是加藤友三郎 首相和任期次长的海军大臣,任过7年8个月)。由这两派又延伸出很多小的派系,其中不少人在人事斗争中被对手扣上了个“航母派”的帽子。(当时帝国海军主流是战舰派,说你是航母派有点现在叫人家“砖家叫兽”的意思,是要被打入另册的)

本来么,大家都是效忠天皇陛下的帝国军人(政敌),君子动口不动手,结果1933年时任海军大臣大角迫于伏见宫(皇族,海军元老)的压力,将属于条约派的海军军令部长谷口尚真海军大将、军事参议官山梨胜之进海军大将以及寺岛健、堀悌吉、左近司政三、坂野常善等海军中将解职转入预备役,史称“大角人事”。

这一下可好,明明是人民内部矛盾,你却给人家上了组织手段甚至是刑事手段,真搞成了路线斗争。这种直接掀翻桌子的行为,在旧帝国海军内部撕开了一条血淋林的口子。其实说到底,帝国海军有时候还真就和演艺圈差不多。任何时候资源总是稀缺的,本来大家都是靠着卖力演出在天皇陛下和政坛大佬(制片人和导演)面前混口饭吃,最多是今天撕个番位,明天抢个头条,搞点台面下的小动作,结果某些人居然找了个借口把演对手戏的演员直接给打成了“卖国媚洋”,就差喊出“天诛国贼”的口号了,这可是大大地坏了规矩。从此以后,条约派及其虚假的分支航母派就真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禁忌。很多人就是真的想就事论事发表意见也做不到了。毕竟能当上军官,特别是高级军官的都不是什么真的愚笨之人,这些个人精非常清楚,站队要是站错,或者让大佬误以为站错了,那可是会要了命的。

从此直至太平洋战争后期,帝国海军虽不至于万马齐喑,至少很少有人敢出来做仗马之鸣了。所谓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这是任何官僚化机构里大多数人的思想通病。反正大日本帝国和帝国海军又不是我一家的,即使发生偏差或出了问题,只要能推脱就推脱,能视而不见就视而不见。等到大家都反应过来再这样胡闹下去大日本帝国这条大船要沉了,已经是将近1944年的事情了,有经验的飞行员骨干和海军航空兵指挥官都送得差不多了。于是一群人空担着几十年人事斗争换来的海军大臣、省部长官、司令长官名头,看着手中虚弱无力的战力编制表,再看看毅然(被迫)出击的神风编队,只能默默流下胜利(绝望)的泪水。

五是海陆之争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分配纠葛

所谓海陆之争,双方在面对天皇和民众的时候往往大义凛然,最多扯上一些历史因素,其实嘴上说的是主义,心里可全是生意。海防为先还是陆防为先的大争斗,为的绝不仅仅是浪费口水,而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

作为著名的穷逼帝国主义国家(国力比沙俄和意大利面还寒碜),大日本帝国的野心那是大大滴。陆地上要“惩膺暴支”(侵略掠夺),海上要“匹敌米畜”,说起来容易,可真到了掏银子的时候那真是捉襟见肘。而军费问题,可是事关几十万海军将士生计(事关海军高级军官团能不能流连歌舞伎厅),事关帝国海军背后几十家造船企业发展和上百万从业人员待遇(事关海军大佬们能不能为背后的军工企业争取到足够订单,从而拿到丰厚回扣),事关帝国海军能不能担起为天皇陛下廓清四海平复波涛的重任(事关海军编制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级军官数量和晋升机会)。台湾海军那些军购弊案和大日本帝国海军的贪腐相比简直弱暴了。最著名的案件就是“西门子事件”。

因此,海陆双方为了军费年年吵得不可开交。当然,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通常来说军费安排还是偏重于海军。这就导致了陆军对海军极其不满(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宁可让部队损失惨重,也绝不愿意向海军求援。因为站在陆军的立场上,求援意味着对海军低头)。恰恰在这个时候,英米鬼畜给大日本帝国陆军送来了千载难逢的借口:《华盛顿海军条约》。既然你们海军都签了条约认怂了,而且你们的屁股还不干净,那今后这军费我们陆军可就笑纳了。这一下可炸开了锅,海军内部的“条约派”及其虚假分支“航母派”立即就被“舰队派”扣上了“里通外军”的帽子,被骂为叛徒。“舰队派”之所以最后闹到使用组织手段解决问题的地步,以及“条约派”的最终败北,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条约派”的观点天然不利于和陆军争夺军费份额,损害了海军内部绝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

500

在这种情况下,主力战舰建造经费占帝国军费总额的比例问题,成了海陆之间预算交锋的焦点,争斗双方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相互泼脏水的地步。在陆军看来,如果海军有人觉得建造相对廉价的航空母舰(当时战列舰造价远远高于航空母舰)是比建造昂贵的战列舰玩具更好的海战手段,那么他就是陆军的天然盟友。反之,在海军内部看来,任何敢于公开提出少建主力战舰,多建航空母舰的军官,也就成了动摇大日本帝国海军基础的蠢货,是在挖海军的墙角,甚至是同情陆军马鹿的叛徒,几乎不可能晋升到真正重要的岗位上去,也就无力扭转帝国海军对主力战舰的“畸恋”。这就好比同一个演艺公司下的两个工作室定位雷同,都要为旗下艺人争取更多的业界资源,特别是头部平台的露脸机会和知名IP大剧的角色。这时其中一个工作室突然有一名策划提出,他很看好一部网大改编剧并且觉得将来一定能暴火,建议演员放弃一些大品牌大卡司的通告去接下这个活。我想大部分工作室负责人第一反应都是:你小子是对面工作室派来的卧底吧?即使不当场开除这个策划,也不会继续重用他了。帝国海军内部的极少数对航母“一往情深”的聪明鬼,面对的就是这么个尴尬的局面。等到“航空母舰发威太平洋”这部冷门剧真的红了,再想挤进剧组可就难了,往往连个配角都捞不到了,只能默默流下悔恨的泪水。

六是军工生产体系转型的极度复杂性令人望而生畏

关于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航母,网上一直有一个著名段子:1993年,前黑海造船厂的厂长马卡洛夫向对前来劝他继续完成瓦良格号航母过程的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说道:“‘瓦良格’号永远不可能再完工了。”国防部长很惊讶地问:“为了将舰完工,你究竟还究竟需要什么?俄罗斯可以继续向你的工厂提供。” 而马卡洛夫回答他说:“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以及20万以上的技术人才,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马卡洛夫继续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

这个段子是不是真的我无法确定,但是它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型军事装备背后需要的惊人庞大的军工体系支撑。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它是战前和战时决定具体战术安排的基础,更是因为某个军事战略一旦被提出和确立,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军事工业体系建设,包括装备研发、军工生产、后勤保障等等都必须围着这个战略来运转,意味着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在今后几十年都必须围着这个战略来奉献。这样一件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绝不是一句两句聪明话抖机灵能够轻易撼动的,也绝不是一个两个试点案例能够轻易撼动的。鼠标一点,军工生产立即从生产主力战舰无缝切换到航空母舰进度条,这种情况只存在于电脑游戏里。这就好比一个马戏团,用几十年去钻研如何配合玩好高空杂耍,最后却在临上场的时候被通知要表演脱口秀,这是极其荒谬的。

诚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航空母舰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成熟和复杂,参战各国也搞了不少临时改装的航空母舰。但是这和整个扭转帝国海军装备研发路线和生产方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或许美国人比较好地在短时间完成了这个转变,那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有着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而以日本当时的整体工业实力,要在短时间内将正在全速前进的巨舰转向180度需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由大和级战列舰改装而来的“信浓号”航母,号称当时最大的航母,结果出航仅17小时就被潜艇击沉。这其中当然有很大程度是运气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从战列舰强行改装为航母,导致舰体结构上存在一些缺陷,甚至很多水密门根本关不上,造成快速大量进水是这个悲剧的重要内因。

这还仅仅是硬件转型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几十年来打造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全是为了以主力舰队作战为核心的战略战术准备的,即使后期意识到了航母的决定性意义,强行命令军工体系转产航母,可是与之配套的软件,特别是军官骨干和飞行员队伍又如何是仓促间能够变出来的?考虑到这些困难,帝国海军不少高层觉得,眼看着和“米畜”的战争已经火烧眉毛了,与其临时变阵搞得不伦不类,不如在舰队决战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发挥一下“猪突”精神,说不定能莽出条生路来?当然,这完全是被逼无奈的下的机会主义投机,最后的下场也不过是在马里亚纳和莱特湾拼命送人头,只能默默流下转进的眼泪。

笔者之所以耗费大量笔墨,较为认真地论证了旧日本帝国海军因为以上原因无法正视和适应军事技术革命,无法及时调整其战略思想、战术条令和军工体系而最终招致灭顶之灾,绝不仅仅是在讲古而已。因为美国海军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和旧日本帝国海军一样的病症迹象,而且同样有点积重难返的意思。

面对中国军队通过区域拒止手段在西太平地区建立起的相对军事优势,美国军方(不仅是海军,还有国防部文官组在掺和)和当年的旧日本帝国海军一样,也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是海军整体发展前景模糊,“航母派”与“分布派”反复博弈

传统的“航母舰队派”自然是继续坚持核动力航母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观点。太平洋战争的辉煌胜利也给他们打上了思想钢印,就如同对马海战对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影响一样。在公开场合,他们如同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附身,听不得一句贬低航母作用的话。然而,任何军队建设的根本是为了打赢战争。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航母舰队派”虽然嘴上硬气,心里却底气不足。面对美国国会直截了当的如下质询:“继续执行现有的以航母打击群为核心的海空一体化战略,是否能保证美国在一场西太平洋地区和中国进行的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些胸口戴满漂亮勋条的海军上将们迟疑了,开始王顾左右而言他。(“航母”成了保守落后的代名词,屠龙少年再次成为恶龙)

与美国海军高级军官团中的这些老顽固相比,海军少壮派和国防部文官组里有不少人认为,继续按照老路走下去,很可能使得美国海军最终丢掉全球海洋霸权。他们就和当年的美国海军“航母派”那样,认为以远程反舰弹道导弹为核心构建的区域举止体系,已经彻底改变了海战的规则。海战的核心是火力投射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从登船近战、线列对轰一直发展到海基航空兵远程打击。远程反舰弹道导弹使得岸基远程火力投射能力(射程和火力)再次超过了海基航空兵。

纳尔逊有一句名言:用军舰对抗岸炮的人是傻瓜。(当然前提是双方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和军力水平上)。区域拒止体系的出现,不过是这条古老格言的重现。只是这次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岸基火力投送方的打击范围如此之远,已经不仅能将敌方海上力量驱离海岸,而且足以动摇美国海军在部分大洋上的海权基础,例如西太平洋地区。大地本身正在成为海战的终极火力投射平台。

面对传统航母打击群战术可能遭遇的重大伤亡,海军少壮派(换个说法就是不得志)提出了“分布式杀伤”的概念,要求调整海军舰队兵力结构、改变海上作战样式。具体来说,就是由传统的“以兵力集中实现火力集中”向“兵力分布火力仍集中”转变。这个概念的基本要求,就是调整以航母打击大队(主要是飞机)担负攻击任务的传统模式,让大量水面舰艇(包括补给舰、两栖舰、运输船等辅助舰艇)具备中远程打击能力,部署时在地理上分布开来。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敌军C4ISR系统对美军打击平台持续进行侦察、跟踪和监视的难度,另一方面扩大了打击火力的规模,可提升打击作战效果。(对这一点存疑,明显不符合集中兵力火力的基本原则,感觉有点勉为其难的意思)。

在海军高级军官团中的“航母派”势力压制下,“分布式杀伤”虽然已经被提出不短时间了,但此前基本还只是一个战术层次上的作战概念。直到特朗普政府的现任国防部长埃斯珀(陆军背景,这点很关键)上台,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在埃斯珀的大力支持下,海军中的“分布派”开始试图修正美国海军整体战略方向,这使得两派矛盾一下子激化了起来。(目前有阴谋论说“好人查理”号起火是有人故意的,且埃斯珀的国防部长地位并不稳固)

二是军政高层围绕海军三十年造舰预算计划展开连番恶斗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如果说军事理论问题还可以心平气和的探讨,那么随之而来的预算分配问题则是真正的不死不休。和旧日本帝国一样,随着与中国进行大国争霸的大戏拉开,本来已经是财政沉重负担的军费开始雪上加霜。从军兵种来看,海空陆天(还有四等人和国民警卫队、海岸巡逻队)几方面都在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和重大国防价值。尤其是一贯被视为末流的陆军“三等人”,居然也敢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扩军18个满编师计划,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从海军内部来看,一些“分布派”居然敢勾结国防部文官组(陆军马鹿的阴谋),提出削减主力战舰(在美国海军当前语境里指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和减少航母打击群数量,多搞“廉价”的“小玩意”(指依托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大力发展低成本的无人舰艇、无人飞机、无人深潜器,用数量和灵活性对抗中国的区域拒止系统)。这在大批航母指挥官出身的海军高级军官眼里简直是大逆不道。(航母指挥官是美国海军内部晋升到将军甚至更高层的绝对捷径,“分布派”的主张严重地动了这批“精英阶层”的奶酪)

因此,和旧日本帝国海军一样,围绕预算分配,特别是美国海军三十年造舰预算规划这样具有战略决定性影响的文件进行的斗争,就变得格外重要和残酷。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军事战略的路线斗争,更是海军甚至是美国军方更高层背后的军工复合体在为了一块大到足以让人疯狂的“肥肉”而死斗。白宫、国会山、五角大楼、各战区司令部、各舰队甚至每一艘军舰上,路线斗争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事斗争都无处不在。(当年因为武库舰项目动了航母派的预算,时任海军作战部长布尔达上将直接在人事斗争中被逼“自杀”了)

更为复杂的是,这种斗争现在又和国防部主导的对美国海军内部开展“反腐倡廉大整风运动”纠缠在一起。随着一批丑闻被揭发,几个将军及其下属被惩罚,海军高级军官团对这场路线斗争的看法已经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人事问题那么单纯,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私人恩怨。大小军头们觉得国防部的做法是打破了过去多少年的游戏规则,是和“大角人事”一样在掀桌子。(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军方高级将领普遍有些兔死狐悲的意思)

500

如此看来,美国不仅政治撕裂(驴象党争)、社会撕裂(种族冲突和贫富矛盾),连军队里也是党争趋势加剧。

敌人害怕的,就是我们要大力去发展的。中国军队几十年卧薪尝胆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起来的区域拒止体系,虽然还没有真正“刺刀见红”,但仅仅是几次亮剑就已经搞得美国海军晕头转向,至今还拿不出一个靠谱的(伤亡较小的)应对方案来,反而使其内部斗争进一步加剧。从中不难看出,很多美国军事专家对这套系统的信心(恐惧),比很多国人要大得多。因此,中国军队不仅应该坚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关技术体系和军力体系建设,而且应该将这套体系积极地向外推销出去。

目前,全球海上霸权依然还是掌握在美国海军手中。要彻底打破美国海军的战略优势,一方面要依靠“一路”战略用陆权来平衡海权,另一方面要在欧亚大陆各要害位置安插上“由陆制海”的利器,辅助以一定的水面舰只巡逻力量(毕竟二战虽然以航母战略决胜,也不能彻底代替战列舰的一些战术作用。今后航母战斗群在海战中的地位,与二战中的战列舰类似),让美国海军只能在偏僻的远洋海域游弋,把主要航道从美国海军的把持下解放出来。

我相信,只要中国的区域拒止系统在西太平洋地区经受住实战考验,就一定会成为推倒美国海洋霸权这局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微信公众号 喵星军事观察原创)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