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辞世的老太太竟是“中国居里夫人”!无儿无女的她,90岁留下唯一愿望……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洋之家”

10年前,2010年8月28日,

一位104岁的老人

在北京悄然辞世。

遵照她生前留下的遗愿,

不举行追悼会、

遗体捐献给医院做研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朴素低调、

与普通老太太无异的老人,

是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性物理学家,

在二战中,曾为雷达研制

做出关键性贡献,

为中国统计物理学科的建设开创了先河,

为培养中国自己的物理学家、

工程物理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500

在中国,有三位女性

曾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一位是钱三强的妻子何泽慧院士;

一位是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

第三位,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王明贞!

不仅王明贞本人

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非凡成就,

她的家族百年以来诞生的人才,

堪称中国科技史上的奇迹!

哥哥王守竞

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的"王氏公式",

至今被大学物理教科书所引用;

姐姐王淑贞

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

在妇产医学界与林巧稚齐名;

王明贞的两个弟弟王守武王守觉

都是中国半导体领域的顶级专家,

妹夫陆学善

是中国X射线晶体学研究的

主要创始人之一。

500

何泽慧与姐姐何怡贞(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家族中,和王明贞一起成长的,

还有表妹何怡贞何泽慧

新中国成立前,

留洋的物理学女博士只有7人,

她们表姐妹就占了仨。

2010年8月28日,

王明贞走完104岁的人生,

然而,她90岁生日时许下的愿望,

仍需我辈努力实现……

NO.1

出身教育世家

为读书抗争 

王明贞出身于苏州一个教育世家。 

祖父王颂蔚是蔡元培的恩师,

祖母谢长达是近代女权运动先驱,

著名的苏州振华女校,

(杨绛女士的母校)

就是其祖母一手创办。

500

伯父王季烈翻译了

中国第一本以物理学命名的大学教科书;

父亲王季同则是“王氏代数”发明人,

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国际数学刊物上

发表学术论文的学者。

虽出身书香世家,

但王明贞的求学生涯

从童年开始就一波三折。

1906年,王明贞出生后不久,

母亲就得产褥热去世。

继母对她虽不虐待,

却始终不冷不热,  

直到10岁,王明贞还没有上学。

500

一天,祖母来到家里,

看到王明贞正在为一个弟弟穿衣服,

顿时很生气地训斥儿媳:

明贞这时应当去学校念书 , 

你怎么把她留在家里当婢女使唤!

王明贞这才进了祖母创办的女校念书。

虽然入学晚,

但天资聪颖的她

很快展露出过人的天分。

1931年,她入读上海摩氏女中,

在这所美国人办的知名教会学校里,

王明贞始终是全班第一,

而且每门功课都是“A”。 

500

1926年,王明贞中学毕业(左二)

然而,在旧中国,

即便出生在教育世家,

女孩子读书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事。 

中学毕业后,

王明贞想考大学,

父亲既不干涉也不反对,

继母则一门心思给她张罗婚事。

就在她苦闷茫然之际,

姐姐王淑贞取得医学博士学成回国。

得知妹妹因为婚约而不能上大学,

她当即表示:

“我会全力帮助你实现愿望。”

500

王明贞的姐姐王淑贞 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

1926年,在姐姐的支持下,

王明贞以优异成绩考入金陵女子大学,

1928年,又转入北平燕京大学。

大学毕业后,王明贞向往着像

哥哥姐姐一样出国留学,

然而,她却三次被拒之门外!

第一次,是因为没有路费而作罢;

第二次,靠做助教攒够了钱,

学校却因为她之前失约

拒绝了她的入学请求;

第三次,在留学考试中拿了第一,

却因为性别偏见失去了机会!

500

王明贞

1937年,日军的战火向南京蔓延,

王明贞跟所有爱国学生一样,

积极为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募捐。

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

更希望王明贞能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于是,她问王明贞:

你还想不想留学?

得到王明贞肯定的回答后,

吴贻芳亲自给密歇根大学

写了一封有力的推荐信。

1938年8月初 , 

已经32岁的王明贞登上轮船。 

在密歇根大学读书期间,

她的成绩全是“A”和“A+”。

当时正值二战期间,

雷达成了扭转战场局势的重要技术。

经过导师的推荐,

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

成为十几位理论研究者中的唯一女性。

500

雷达在二战中的应用

这所实验室是美国机密单位,

激光、导弹、雷达等

许多先进技术都源于此实验室,

有8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44年夏天,

她与导师乌伦贝克合作,

写了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理论的文章。

这篇论文在《近代物理评论》发表之后,

被SCI收录和引用超过1500次,

是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方面

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之一。

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

王明贞被称为噪声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为雷达研制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500

▲麻省理工学院雷达实验室合影,二排正中为王明贞

在男性占主角的物理学界,

身穿旗袍、挽着发髻的王明贞

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

她在世界物理学界前途无量。

然而,二战一结束,

王明贞毫不犹豫选择回国,

因为她一刻也没有忘记,

自己是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的,

如今已经学成,

回国是她唯一的选择!


NO.2

“如果不给我降低级别

  我就离开清华!”

1946年年底,在大洋彼岸漂泊了8年、

已经40岁的王明贞

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在云南大学物理系,

她遇到了俞启忠——

与她结伴一生的爱人。

婚后,丈夫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

她陪着一同前往,

让夫妻俩万万没有想到是,

这一次,却是与美国政府

长达几年的抗争!

500

1949年年底,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

王明贞夫妇归心似箭。 

当时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归国百般阻挠,

尤其王明贞曾在保密实验室工作过,

成了被重点监视的对象。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在美国海军部承担课题任务的王明贞

当即选择辞职,

她说:我一天都不想为敌人工作!

那是几年非常煎熬的岁月,

被监视、没有工作、

他们屡次去预定船票,

又屡次被延期,

美国移民局甚至恐吓王明贞:

“你若偷偷出境而被我们抓到,

就得坐牢几年并罚四千美元。”

在斗争、愤慨、焦灼、等待中

夫妻俩仍执着地一遍遍发出申请,

他们的家也成为了

很多有志归国的旅美青年的联络站。

500

▲1954年,与俞启忠在旧金山,手捧回国申请材料

一直到1955年,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

她和丈夫与70多名中国留学生

终于可以回国!

“我知你曾怎样伤痕累累,

今日仍贫苦且弱,

我愿放弃一切优裕生活和所有可能,

只愿以毕生所学换你安宁强大,

和我民族重现荣光。” 

爱国,是王明贞那一代学人,

无论历经何等荣辱沉浮,

都不曾有一丝改变的执念。

回到祖国的王明贞,

在留学生工作志愿表上写下了

“服从分配”4个字。

1955年9月,王明贞正式开始了

在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的工作,

成为清华建校以来第一位女教授。

500

当时,清华大学聘她为“二级教授”,

为此,她一次次找领导,

一再请求降到“三级教授”,

她坚决地说:

如果不答应,我就离开清华。

这件事传开来后,

不少人说她自动降级“真傻”,

但王明贞坚持认为,

这样做对学校开展工作有利。

尽管在世界理论物理学界享有盛名,

但王明贞始终谦逊、低调,

在清华的讲台上,

她对学生滔滔不绝、倾囊相授。

担心自己的苏州口音

她就一遍遍地慢慢说、仔细讲,

重要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直至学生完全弄懂为止。

在教学中,她严谨地推导所有的公式,

每个系数的数值

都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并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讨。

学生们说:

"王先生不仅是我们的严师,

更是我们的朋友"。

在清华的11年教学,

王明贞不仅主讲统计物理和热力学 ,

还帮忙教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

清华大学这样评价她:

“王明贞先生为我校

统计物理学科的建设开创了先河。

王先生担任统计物理热力学的教学工作,

为培养我国自己的物理学家、

工程物理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她对自己的评价却谦虚至极,

她说:“ 我自己不能评我上课的好坏,

不过我是认真备课的 ,

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说一句废话。”


NO.3

90岁生日

许下唯一的愿望

文革时期,

王明贞在秦岭监狱经历了

整整5年半的铁窗生涯,

直到1973年11月,

她才终获自由。

500

1976年,回到家的王明贞和丈夫

在自述文章《转瞬九十载》中,

她通篇平静叙事,

平淡地回望了自己几经起伏的一生,

唯在追述这一段往事时,

仍难掩沉痛。

但这样的经历,

丝毫没有减弱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 

王明贞夫妇膝下无儿无女,

多年只有一个老保姆相伴,

她就一直把学校当家,

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儿女。

500

晚年王明贞

一次,她在校园散步,

遇到一位学生正在复习统计学,

她竟然给这位学生答疑整整两个多小时,

午饭都忘了吃,

这一年,她已年过九十。

她一生简朴,生活随意,

每天坐的藤椅还是1955年回国时买的,

40多年了,几经她亲手修补一直都在用,

但对学生,她总处处倾尽心力。

500

王明贞在家中修理藤椅

2002年,已是96岁高龄的王明贞

为请学生吃饭,

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

当天又一大早买来新鲜的草莓,

她执意亲自下厨,

连一颗海参都弄成精美的蝴蝶造型。

退休后的王明贞

从未向学校和院系提过任何要求,

即使是1987年底 ,

她的丈夫患心肌梗塞, 

1995年又再三复发,

她都不曾麻烦过任何人。

唯有一次,

王明贞郑重召见了物理系教学副主任吴念乐,

她向这个年轻后辈求教的是:

死后遗体如何捐献?

90岁生日时,

学校为她安排了一次隆重聚会。

点燃蜡烛时,簇拥在她身边的师生

纷纷让她许个心愿。

想考了良久,她才缓缓地说:

“我只有一个心愿,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

台湾能够回归祖国。

500

兄妹三人合照 左起:王守武、王守觉、

好多年之后,

这句话仍在她的弟弟、

科学院院士王守觉耳边回响,

他说:“姐姐平和的话语,

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她对祖国的这份赤诚没有人能够忘。”

 2010年8月28日,

104岁的王明贞先生仙逝,

根据遗嘱,她和丈夫一样,

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

500

这就是王明贞先生爱国、勤学、

俭朴、谦虚、奋斗的一生。

她虽只写了11篇论文,

却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她无儿无女,

也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富,

却真正像蜡烛一样,

一丝一毫都不予保留地

对祖国无条件的热爱与奉献!

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继承先生精神:

爱国赤诚,治学严谨,

做人谦逊,奋斗终身。

今天,每一个平凡的我们,

也正在用努力奔跑的汗水,

替先生实现和见证临终未了的心愿: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