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意外”透露寻求发展高超声速核导弹

在高超声速领域,目前美国处于什么状态呢?那就是创建了一个空Txt文档,然后就开始宣传自己创作中的鸿篇巨制将如何在各方面超越《汉姆雷特》。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吧。

今天美国《防务新闻》报道称,8月12日美国空军核武器中心发布了一份建议征求书(RFI),寻求可以用于升级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包括“可以支持高超声速滑翔器达到洲际导弹射程的热防护技术”。

500

当代洲际导弹由于有投掷分导式多弹头的需求,所以用最先进的导弹投送高超声速弹头的必要性并不大

《航空周刊》杂志首先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他们向美国空军发出邮件询问相关信息,空军随即将这份文件从公开招标网站上删除。报道称,这份报告有“非秘密/仅供官方使用”的标记,这意味着虽然这份文件并非秘密,但仍然并非通常的公开文件。

周三,美国空军负责战略威慑和核武器发展的副参谋长理查德·克拉克少将被记者问到此事,他表示,美国空军的下一代洲际导弹——即陆基战略威慑(GBSD)计划——至少在20年代后期最初列装时将不会具备高超声速版本。

“这种武器系统将一直沿用到2070年,所以很难说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中将会有什么具体的方向。”克拉克少将是在空军米切尔学院主持会议时被问及此事的,他这样说:“现在,初始的弹头将不会包括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我想我只能告诉你们这么多,我不能透露关于这种弹头技术更多的细节。”

500

500

中国和俄罗斯都曾使用老一代液体燃料洲际导弹作为助推火箭进行洲际射程的滑翔体测试,只不过俄罗斯后续因为经济拮据,直接将试验弹转为实际部署导弹,这就是“先锋”导弹(UR-100N UTTkh型导弹,或SS-19 MOD4),而根据此前“光华奖”报奖文件,我国实际进入部署的东风-31B导弹采用与东-31AG相似的导弹和发射车,不过弹头改为高超声速滑翔体,具备覆盖美国全境的射程

500

500

和GBSD一样,俄罗斯的RS-24,中国的DF-41导弹实际上都是作为投送MIRV(分导式多弹头)的核武器载具设计,目前高超声速滑翔器尚无法以多弹头方式使用,所以最先进的重型战略核导弹一般不会携带这种弹头

尽管如此,他仍然表示,GBSD设计将采用开放式架构,意味着新技术可以很方便的运用在它的后续改进之中。但他没有就是否正在考虑研制高超声速滑翔弹头做出更多的评论。

他说:“在我们把这套(导弹)系统投入值班的时候,我们将会确保它能够与未来的新技术融合,并具有很多的潜在发展方向。而且我认为这是GBSD系统最好的特性之一,也就是说它会给我们足够的灵活性。所以如果我们认为某种具体技术是未来的前进道路,并且我们需要采纳,那么GBSD将可以向那个方向发展。”

500

目前美国最先进的洲际导弹是潜射的“三叉戟D5”,由洛克希德公司研制,预计GBSD的技术水平应该会和它基本相同的档次,当然由于后发优势,GBSD会更先进一些

500

俄罗斯的“圆锤”潜射导弹就采用了RS-24亚尔斯导弹的相关技术,可以说现代环境下“陆弹下海”和“海弹上陆”都是省钱,加快研制速度的常用做法

目前,GBSD竞标中只剩下一个竞标者,这就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可以预计他们将会赢得竞标,该项目全寿命内的金额可能达到850亿美元。预计今年九月将会开标,不过诺斯罗普公司CEO凯西·沃登今年四月曾表示实际可能八月份美军就会公布结果。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高超声速项目目前最接近于实用化的是采用水漂弹道技术的C-HGB,该项目原本是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项目,也就是陆军的LRHW,空军HCSW项目和海军CPS项目,这三个项目中使用的高超声速“水漂”弹头都源自于上世纪70年代进行初始测试发展至今的美国桑迪亚实验室研制的高超声速MARV(可机动再入飞行器)技术,只不过根据不同的发射平台需求,采用不同的助推火箭,当然弹头的尺寸也有所区别。

这套系统的基本概念与中国火箭军已经进入服役若干年的东风-26C相似,实际上并非全程高超声速滑翔,而且据此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格里芬的说法,C-HGB的滑翔速度为5-7马赫,这实际上是“打水漂”后,最后再入大气层进行较长时间滑翔飞行的速度,实际上它在“水漂”前大气层外的速度要远超过这个速度,东风-26C导弹这方面也与之相似。

C-HGB之所以无法进行更长距离的滑翔是因为它的气动外形仍然是旋成体,升阻比较低,而中国东风-17,东风-31B,俄罗斯“先锋”等滑翔导弹采用的是类似“纸飞机”的滑翔体外形,升阻比远超过旋成体,因此能够在大气层内保持非常高的速度进行长距离滑翔。

500

500

500

从外形上来看DF-26C的再入飞行器外形与美国寄予厚望的C-HGB基本相似,当然区别在于DF-26C已经是解放军火箭军大量装备的武器了,而洛克希德的C-HGB工厂2020年初刚刚举办开工仪式……

这其中东风-17据称滑翔速度为10马赫左右,属于战术滑翔导弹,而东-31B和“先锋”导弹属于战略导弹,射程达到洲际导弹水平,东风-31B采用大气层内起滑,而“先锋”则与HTV-2试验相似,采用的是从大气层外再入滑翔,但为了达到足够的射程,它们的滑翔速度都需要达到20马赫左右,而这也是HTV-2滑翔体在试验中被烧毁的主要原因,它的设计飞行速度就是20马赫。

据称中国正在研制滑翔速度超过20马赫,达到35马赫左右的更先进的滑翔体,这样的速度已经不是用于洲际导弹,而是用于空天飞机的水平。

美国此前也进行过与“先锋”类似的HTV-2滑翔飞行器试验,但是由于热防护技术不过关,在太平洋上空两次烧毁。

目前美国空军已经放弃与陆军海军联合发展的C-HGB,(HCSW导弹项目)改为全力发展“纸飞机”外形滑翔体,虽然他们的第一种“实用化”产品AGM-183A导弹实际上只有一个22公斤的战斗部,小的可怜,但这种导弹与其说是打算用来作为实战武器,不如说是补课此前HTV-2失败后多年美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进行相关的补充试飞而已。

真正类似东风-17技术水平的导弹,至少需要等AGM-183A(ARRW)导弹进行充分试飞验证之后才可能开始研制——更不用说后面追赶东风-31B水平的高超声速洲际导弹了。

500

500

如今的AGM-183A的滑翔体,还没当年HTV-2大呢,滑翔速度也只有一半,与其说是实际装备的武器,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试验原型

500

美国空军之前也有过类似的事儿,1953年,被宣传为“第一种两倍音速战斗机”的康维尔YF-102战斗机在试飞后才被发现实际飞行速度仅为0.98马赫,此时它已经制造了一百多架……

到目前为止美国还在热防护技术方面徘徊,此前列车长曾报道洛克希德公司新建的高超声速导弹厂房,当时认为这可能是以追赶热防护技术为目的的工厂,但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C-HGB弹头的组装厂房。与热防护技术并无直接关系。

据此前的报道,目前美国只有一家小型企业在从事尖端热防护技术的研究,且其技术水平直到去年为止仍只能满足5-8马赫高超声速滑翔的要求,距离10-20马赫速度级仍有较大差距。

美国此前一直强调他们的高超声速技术将完全用于常规打击,而不会发展高超声速战略核武器——这也是他们此前制造舆论,提出签署中美俄三方限制高超声速发展条约的一个主要说辞。

这就和上世纪50年代美国宣扬他们的核武器都是和平的,受到监管的, 在美国本土的核试验不会造成放射性危害一样……

这次美国通过国防部招标网站放出一个消息,随后马上又撤回,这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释放信号,只是——在高超声速预计2032年才能赶上中国(2018年美国高超声速年会上格里芬副部长发言中如此宣称)的情况下,你这样的信号究竟有何意义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