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美国中西部待过一年,一个中小城市的普通家庭,年入四-八万依然过得紧巴巴的
我去过美国中西部待过一年。美国中西部很多地区就是信号盲区。甚至连黄石公园这种热门景点 ,都基本上就没有任何信号,里面只有几个非常有限的蜗牛级Wifi热点,连酒店都不提供网络,有线的无线的都没有。而且各个运营商之间的资源还存在壁垒,经常存在某个运营商的手机信号满格而同一地点另一个运营商找不到信号的情况。而且手机资费相当贵。即使看似廉价的各种套餐,起步价折合人民币也要到150元以上。有的套餐打电话很便宜甚至免费,但流量就很吝啬;有的套餐流量看似慷慨,但打电话却又昂贵。真正实惠的套餐,运营商信号却又很差。很多运营商是虚拟运营商,都是租借大的运营商的带宽,碰到网络繁忙的时候,当然是优先保障大运营商自己的客户,这时候小运营商的客户就被往后排了。
那么有线宽带呢,网速号称100M,实际上也就20M左右,价格是每月50美元,折合人民币350元每月。有的租房公司会给你免费宽带,实际上是整栋公寓楼共享的,网速不一定有保证,还经常断网。
而且这种宽带的本地运营商垄断现象很明显。很多时候你不得不使用某一家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因为别无选择。你想选另一家网络公司的产品,抱歉初装费能吓死你。
另外再澄清一点,美国的电费。美国的家庭用电的账单,至少包含两个部分:每月固定不变的线路费,以及按电量计价的另一部分费用。换句话来说,你即使这个月一度电都不用,可能都要交几十美元的线路费。所以很多美国人用电都很浪费,因为觉得用得越多,单价就越便宜。但实际上,每度电的代价折合人民币差不多要1元多。天然气费用也是这样的,每月固定有数十美元的线路费,剩余的才是按照体积计价的。
当然,所有的账单最后都会再加上税。万税之国,可不是盖的。个人所得的接近三分之一是要交税和保险的,买的房子每年也要交税,开的车子每年要交上百美元的税,用水用电用气要交税,去超市购物要交税,买衣服也要交税,餐厅吃饭除了交税,还得给小费。
一个中小城市的美国普通家庭,一年收入可能有四万到八万美元,税险后到手一般就只有三到六万美元。虽然沃尔玛这种平民超市物价的确没那么贵,但实际上很多家庭依然过得紧巴巴的。因为超市购物虽然便宜,但这只是美国普通人开销的一小部分。生活中要花钱的无底洞却更多。
本评论由用户“EVA04”推荐,来自《疫情之下,美国上百万学生因为网络“无学可上”》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有人问起,我就多说几句。
Iowa州。该州收入水平全美中游吧。沃尔玛小时工12.5美元起,当地大学普通行政雇员大约年薪税前5万美元,技术人员和教职人员起薪要稍高。
网络覆盖很一般。州公园甚至都可能是信号盲区。
期间利用假期还自驾过十来个州,经常在州际高速上就丢失网络信号。
还有人说特定人群购物时可以免税。你以为超市餐厅的人能现场给你免税?都是年底填退税表格。表格巨繁琐,退税也只有少数人可以退得多点。至于中层民众,基本没多少退税。
什么叫日子过得紧巴巴,就是说如果要你在1小时内拿出500美元现金出来,很多人是拿不出来的。抬杠的人估计会说,信用卡随便刷都可以刷几千。但那是银行的钱,不是现金,账单很多人都是慢慢还。当然,很多美国人觉得日子过得紧巴巴,一方面是因为人工费、税费、保险费等很重,另一方面也是生活习惯和消费文化导致的。一部iPhone,1000美元,哇好贵好贵买不起。24期每期42美元,哇好便宜,一个月才四十美元,买买买。信用卡账单一个月两千美元,分期这个月只用还200,以后的账单那以后再说,继续买买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积蓄,抵抗风险纯粹靠保险和运气。
过得紧巴巴是客观事实。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日子其实还是挺捉襟见肘的。有孩子的话,租房就不能太随便,而且房东也会提价。车子要养吧,得修吧,要交税吧。水电网气,账单得付吧。医疗保险得交吧,孩子的用品和兴趣爱好得支持吧...哪样不花钱。
小城市里,有孩子的家庭,年入至少得8万美元,才能过上还不错的日子。但是,这样的家庭,又能占多少个百分比呢。沃尔玛收银的,商店店员,经常能看到颤巍巍的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你以为人家是真的闲不住才去工作的?其实都是生计所迫。至于那些收入在4万美元以下的家庭,按照当地的消费和支出,以及教育投资情况来看,已经几乎没有可能翻身了。
当然,话说回来,人家的物质生活丰富程度还是不错的。依赖中国提供的低物价,底层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基本有保障的。但是,动物园里的动物们,就算是衣食无忧,似乎也没见到它们有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