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名说中国历史——夏的建立
有关夏的历史,文字记载很少,迄今为止,很多内容都是神话内容。夏,就如迷雾一般无法看清。
夏的建立者是启,但是实际建立者却是其父亲禹。
传说中,禹在击败舜夺取了联盟的首领之位以后,在涂山召开了诸侯大会,一般认为这是夏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禹接受四方诸侯的朝拜,还铸造九鼎,代表天命。
禹很想把首领之位传给儿子,可是当时“禅让”的理念深入人心,禹也不敢贸然从事,担心遭到非议和反对,最终把首领之位传给了伯翳。
伯翳,姬姓,被舜赐予了嬴姓,成为最早从姬姓分化出去的姓之一,后世大名鼎鼎的始皇帝就是他的后裔。
伯翳名翳,之所以称为伯翳,是因为他是家中的嫡长子,所以人称伯翳。他是禹最重要的助手,还是东夷人的部落首领,完全有威望和实力继承禹身后的首领之位。
禹就是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把首领之位传给伯翳,这是历史的迷雾。
禹所处的时代,是原始公有制逐渐崩溃,私有制开始兴起的时代,身份与地位,已经被视为私产,可以继承。
舜以古老的“禅让”观念夺取了帝,最后自己也因此让禹夺取了帝。或许禹考虑把帝传给儿子,可是担心儿子最终无法守住,还不如干脆地放弃,成就一番名声,也保全了儿子的性命。禹登基称帝的时候,可是没让舜的儿子好果子吃的。
最终禹的想法化作了乌有,伯翳一登基称帝,就与禹的儿子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禹的儿子名启,在甲骨文中象形为单手打开门,有开启的意思。传说启的母亲涂山女见禹化为巨熊开山,惊吓之下化为了山石,禹说还我之子,山石裂开,现出启。当然,这是传说。启的含义,可能是其母亲难产,迫不得已采用了剖腹产才取出来,所以命名为启。
禹虽然没有把帝传给启,却留给了他庞大政治遗产,《史记》上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意思是大家都认同启才是帝,伯翳没有资格。
伯翳当然很恼火,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伯翳要清洗启的势力,发动了对启的战争。
可惜启身后的力量并不是伯翳能够对抗的,最终的结果反而是启获得了胜利,伯翳被处死。
真实历史,则可能是禹在推翻舜的统治,获取邦国的霸主地位以后,不断地被周边的邦国挑战,他和他的儿子,逐一击败竞争对手,最终获得了胜利。
启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上,夏朝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与后世建立的国家相比,夏朝的国家形式还非常原始,从邦国过渡到了方国。
方,在甲骨文中是偏远的意思。国,本字是“或”,在甲骨文中是城邑的意思。在外面再加一圈围墙,是城邦的意思。方国的含义,就是偏远的城邦。
夏朝夺取天下霸权以后,把隶属于夏朝的各势力划分为不同方国,与之存在松散的隶属关系。夏朝以夏后氏为核心的方国,外围有十一个同为姒姓的方国拱卫,共同组成一个较大的方国联盟。
大家不要把夏朝的方国制与后世的封建制混淆,各个非直属的方国,对于夏朝只是名义上的诚服,没有义务。而封建制,这是层层权力的分封,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对天子有义务要完成。
夏朝仅能够统治王畿周边,对于外围的其他方国,仅仅是宗主国和朝贡国的关系,夏朝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接受其他方国的朝拜。事实上,一些较大的方国实力甚至超过夏朝,导致夏朝建立后不久,就遭遇到了颠覆。这会在下面详细介绍。
在最高首领的尊称上,夏朝按照夏后氏的习惯,自称为“后”。
后在甲骨文中是反过来的“司”?确实如此,“后”与“司”同源,后来才分化。上面是权杖的含义,口代表命令,含义发号施令的权力者。比如司马、司徒等,表示从事某件事的官员,日后也成为了一些姓氏的来源。
而司被反过来,区别于一般的掌权者,是最高掌权者的意思。
启战胜伯翳只是开启了夏朝,而要延续夏朝,他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最早开始挑战他的,竟然是同姓的有扈氏。
启在建立夏朝以后,于钧台召集诸侯,有扈氏对于启获得天下的霸主地位非常不满,拒绝出席。
启气坏了,召集了军队讨伐有扈氏,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甘誓》,甘是地名,启与有扈氏在此决战,誓是誓师,文章说:“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在如今看来,真是晦涩难懂,总之就一个意思:有扈氏是人渣,我们要替天行道干掉他们。谁卖力,就在祖先面前给他封赏,谁不卖力,就杀他全家。
启占有很大的优势,击败了有扈氏,把他们罚贬做牧奴。为什么是牧奴呢?很显然,当时游牧经济还是占相当的比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