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失败不只是“进京”问题
在上世纪40年代末,党中央进驻北京前夕,毛泽东主席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他将李自成进京比作‘进京赶考’,要求全体党政军干部不当李自成,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造成精神懈怠。毛主席的观点来自于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的《甲申国难三百年祭》,于是,骄傲自满被定为李自成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这种看法自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时至今日,网上许多人在分析李自成失败时,仅仅只满足于一个骄傲自满、奢侈腐化,以至于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重要原因,甚至对一片石之战的前后史实也不加研究,有些相关历史剧更是得出‘一片石之战大顺军投入40万,关宁铁骑投入13万,清军投入20万’的历史谎言。
就政权本身而讲,就是个极其复杂的事物,其中之兴衰亦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就此换做大顺政权而讲,亦是如此,处腐化变质问题之外,其中战略战术、用人、天灾与军事力量的问题便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01战略无知,战术错误
“进京之后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权,怎样建立、巩固、发展这个政权”,对于这个重大历史课题,作为政权领袖的李自成压根就没有认真的想过,他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飞、到处撞,虽然最后撞入了北京城,撞碎了大明朝廷,但同时也撞昏了他自己。我们试想,一个没有战略的政权、一支没有目标的军队,即使当年在如何艰苦卓绝,恐怕也难免走向迷茫,进而走向腐化变质。因而,我们可以说,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大顺政权走向腐化变质的重要前提。
李自成对当时所面临的 战略态势也是马马虎虎,尤其是对于满清政权的状况更是模糊不清。比如,未来要如何对待关外的满清、江南的南明以及正在进军巴蜀的张献忠政权,是战、是和、还是回避,要联合谁、打击谁,先打击谁、后打击谁等等,对此,李自成几乎毫无准备。
再具体战术上,李自成也是连连犯错。比如,盲目打压明朝官吏,掠夺其财富,使得本欲归降大顺的吴三桂反降了清;在对山海关地带的天文地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出兵;对吴三桂与清军的勾结,无所察觉;对于清军的动态也是毫无所知,甚至当清军与大顺军交锋时,尚不知有清军参战……
02用人不当,内部分裂
李自成进京之后,便不再重用曾经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头号功臣李岩,对李岩的正确意见也是敷衍了事。不仅如此,在牛金星等人的挑唆下,李自成更是对其渐生猜忌。这足以说明,当年铁板一块的义军阵营已经四分五裂。
在李岩被排挤的同时,牛金星和刘宗敏却是备受信任和重用。然而对于这两人的评价,恰当的来讲,就是坏李自成大事的人。牛金星虽有才华,但奸诈贪婪;刘宗敏虽然骁勇,但骄横跋扈。他们一个玩弄阴谋权术,一个纵兵烧杀劫掠;一个让李自成屡屡犯错,一个帮李自成失去民心。
而就在一片石大战的前后,这两个坑货队友又各自犯了一个几乎致命的错误。刘宗敏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又拷打了其父吴襄,导致其投降满清,这使得李自成白白丢失有效抵御八旗铁骑的战略要地,甚至可以说,使李自成尚未开战,就丧失了战役的主动权。而牛金星在李自成精疲力尽的时候,不发一兵一卒,又加剧了李自成的失败。
03鼠疫盛行,兵力不足
据考证,在明朝崇祯末年,京冀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鼠疫。也正是受此影响,崇祯帝部署在京冀地区的重兵一触即溃,使得李自成顺利攻入北京。但是我们知道,病毒是不分什么人的,它在削弱明军的同时,也在削弱着大顺军的战斗力。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好好探讨一下战役各方兵力对比的情况了。上篇文章我们已经列出来了,清军投入战役的足有七八万之众,吴三桂所统领的关宁铁骑也有2——4万兵力,他们加起来大致有10万以上的兵力。反观大顺军,虽然各种文献记载不一,有20万,甚至40万之说。
但我个人认为,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城时大致拥有40万兵力,但是由于大多士卒都感染了鼠疫,加上又要留下重兵镇守北京,而李自成也无法就地募兵,这样一来,李自成能投入到战役中的兵力最多不过6万左右。以此,一片石之战大顺军完全占据了数量上的劣势。
除了数量,大顺军在质量上也无法与清军和吴三桂部相比。李自成的大顺军是以步兵为主,骑兵极少,又缺乏火器。而清军和吴三桂部则有所不同,他们都是以骑兵为主,且拥有大量的先进火器。而且,由于吴三桂选择了清,这使得清军最担心的山海关轻易落入其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片石之战是大顺军在兵力、武器、兵种、地缘等都占据劣势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