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先例与破格录取,再聊江苏状元白湘菱事件
2020年,江苏淮阴中学白湘菱同学高考考了430分,是全省文科第一名。但由于选修科目中,历史考了B+,无法上清华、北大,甚至华五等名校。
这件事在网上热议了好几天,我也发了一点东西。
昨天看到某乎一篇文章,截了我文章的图,说我在带节奏,蹭山东大学热度。另外,中国农大的陈奎孚教授转发了我的文章,也有人评论我在带节奏。这两人都是同一中心思想,江苏高考的规则已经定下,语数外加两门选修科目的等级结果。白湘菱没有达到规则要求,就不应该录取。有规则就必须要遵守。
我觉得有必要再写篇文章聊聊这件事。
江苏高考的不合理性我关注白湘菱的事情,更多的原因是关注江苏高考。
现在的江苏高考方案是2008年定下的。高考考5门,语数外必考,算总分。语文和数学160分,外语120分。对于文科生,语文有40分的附加题;对于理科生,数学有40分的附加题。总分一共480分。有两门选修课,理科学生必考物理;文科学生必考历史。
高校在江苏的招生看两项,一项是语数外的总分;另一项是选修课的等级。清华、北大、复旦对选修课的要求是A+A,其他985大学有的要求是AA,有的是AB+。
我认为江苏高考有几个问题。第一,总分值偏低,其他省份都是750分,江苏总分480分。分值低,区分度就低。一分一操场,毫不夸张。这对考生要求高,这三门功课不能有一门考砸,因为其他两门补不过来。
江苏为了区分,数学、英语的考试一直比较难。跟其他省份一样的高考知识点,但又考得难,学习内容窄而深。这样的结果只是培养应试教育,培养做题家。
第二,对文科擅长的人有利。三门课里面,有两门文科课程,语文和英语算分数。江苏考生现在普遍理科比较弱,尤其物理比较弱。上次江苏省的娄书记自己说,他跟清华校长说,希望清华多收点江苏考生,清华校长多给了他一个名额。原因是,江苏考生在大学里面没有太多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高考改革后,江苏考生的985率逐年降低,在2010年,全国排第17名,在2018年排第28位。要知道,江苏本身还有2所985大学的。
第三,2008年方案对学科均衡的学生友好,对偏科学生不友好。大家如果关注一下江苏高考新闻,会发现每年都有类似的问题,某个市的状元或者省里前几名的考生,因为某个选修课程的等级没有达到A,无缘名校。
很多人说,就只考语数外三门,不能算状元。话是这么说,如果另两门不算等级,只算成绩的话,还有弥补的可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票否决。
而且,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来说,从来不是以各科均衡为标准,只要有某项突出才能就是人才。
因此,江苏高考的选拔方向有些偏差。
大学的破格录取
我记得中学学过一首诗,龚自珍写的,最后两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全才型,百科全书式,像达芬奇;有的是极为偏科,像钱钟书。
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选拔单位,有责任和义务破格提拔人才。
比如,庞加莱,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之一,他在数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天文学等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庞加莱身体不好,高度近视,交流能力比较弱。他19岁参加著名的巴黎高等工科学校(巴黎高工)的入学考试,绘画得了零分,体育也不好,但他的数学才能灿烂夺目,被巴黎高工破格录取。
还有钱钟书,他当年报考清华大学的时候,英语和国文都非常好,而数学只考了15分。当时清华的罗家伦校长亲自拍板,破格录取。
在2008年,江苏方案的第一年,当年的南京状元,也因为一门选修课没有获得A,无缘名校,后来南京大学破格录取。
破格录取在大学的招生历史上,比比皆是。
大学与“无此先例”
很多人说,制定的规则应该是要遵守的,而不是用来打破的。
一般意义上来说,这句话没错。
但是……
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确实需要规则来维护,否则容易系统崩溃。不过,社会也是个生命体,部分规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男女同权,男女同校。在1920年代,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首次提倡男女同校,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不符合当时的规则。
还有,曾经女人不能在大学当老师。当时希尔伯特希望著名女数学家诺特到哥廷根大学当老师,遭到了大学的反对。希尔伯特说了句著名的话:我们这里是大学,不是澡堂。
社会的部分规则需要打破,而大学经常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大学的教授们干的事情本来就是打破人类思想的禁锢,探索科学、社会的无人区,进一步解放人类思想。
所以,面对一件事,大学的回答是“无此先例”,我认为不是一个好回答。
针对白湘菱,我认为不管录不录取,都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有理由,但“无此先例”并不是理由。
为什么说山东大学?有位好事的记者,问了在江苏的各高校的招生组,山东大学的回答是“白湘菱不符合学校的录取要求,没有破格的先例”。
山东大学对“先例”的理解非常炉火纯青。
当年,山东大学的学伴事件发酵,山大发了个声明,说学伴活动合法且正当,而且不单单只有山东大学在做,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哈工大等都在做。
学伴对于老一辈的留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山大学伴事件发酵后,很多著名教授很不解,为什么大家会攻击学伴制度?当年,他们都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他们去国外留学,人生地不熟,学校给他们找了学伴,帮他们熟悉学校和国外的环境,他们都很感激。
但大家再仔细了解一下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就没人说话了。山大给一位留学生寻找3位学伴,而且山大在报名表中强调性别,宣传结交外国异性友人。
山大的学伴制度先例倒是有,但细节确实自己独创的。
所以,我说山大做事都是按照规则办事,冠冕堂皇。
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