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采购三甲医院被贴举报信,有药代在门诊楼被抓、产品被踢

  医院抓反腐,动真格的了。

  近日,业界消息称,安徽某大三甲医院出现一封举报信。举报信反映,该院药剂科违反医院流程、未通过药事会,就直接大剂量、常规采购药品。

500

  举报信称,这些药在院内已有同类产品,且不是临床迫切需要的品种,也不是国谈或者国采药品,医疗机构采购这种药品,会增加医保费用和患者负担,养肥了相关厂商。为此,举报信要求对医药代表推广、临床处方开具等进行彻查。

  举报者还声称,已经将上述举报内容同时发给了市纪检委、医院纪检委等相关部门,并强调“不要重蹈蚌埠医一附院石庆平之路”。

  举报信中提到的石庆平正是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因涉嫌严重违纪,7月初已经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500

  在安徽之前,广州、南通早有大医院直接出手,或联合公安部门抓走医药代表。不仅如此,相关产品,甚至涉事企业的所有产品,都被清出医院。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在疫情、带量采购、DRGs改革等综合作用下,医院正在成为反腐主力,其查处医药腐败、拒绝医药代表入内等,都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结合非专利药微利,企业转变销售模式,减少销售投入的大趋势,300万药代的洗牌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医院出手

  抓药代、踢产品也在常态化  

  行业媒体消息显示,7月30日,有医药代表在医院门诊楼被抓。 根据报道,这名医药代表是北京某信息咨询公司员工,负责一种注射剂产品的推广。

500

  因医院一个月前已经明确强调,各医药代表均不能前往医院的情况下仍然违规进院,该院药事部决定,自7月31日起,暂停上述医药代表推广产品的采购和使用。

  就在前一天(7月29日),有行业媒体曝出,广州某肿瘤医院突击检查中,多名医药代表因违规进院,面临保卫科严处。这些医药代表不但掌握科室门禁,还在科室门口聚集。 

500

  医院在内部通知中,重申工作时间禁止医药代表来科室,以及特殊情况探访需登记等规定。同时做出停用相关产品,相关人员交保卫科严处等处罚决定

  在疫情期间,由于医药代表频繁出入医院增加风险等原因,多家大医院已下禁令,全面封杀医药代表。 

  在业绩压力下,仍有代表不死心,使出各种手段出入医院。在此基础上,也出现过,代表穿白大褂冒充副院长在医院开展业务而被“捉留”的事件。

  而在医药反腐转向受贿行贿一起查之后,也还有原知名跨国药企浙江大区经理涉嫌严重违法,接受调查的消息公布。

  随着医改的进入深水区,医药腐败、带金销售等已经成了主要打击对象,医药代表作为一线人员,更是时常处于风口浪尖。结合疫情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医药代表的日子越来越难了。而最难的还不止于此。

  可以看到,在带量采购倒逼非专利药降价的同时,反腐力度不断升级,药代备案制,以及商业贿赂与招采挂钩的信用体系建设都在加速到来。这些改变预示着传统营销模式的消亡,同时,也预示着药代角色的颠覆性改变。

  调整模式

   300万药代淘汰进程加快

  事实上,医药营销模式已经在改变。

  就在前不久,罗氏已经内部宣布以美罗华为试点取消医药代表业绩指标考核,10月份开始执行。 此后,包括辉瑞、阿斯利康在内的跨国药企传出缩减或控制销售费用的消息。国内药企,如华润三九、誉衡药业等,都在减少销售费用。恒瑞医药也在精简销售分公司。

  表面上看,企业做出上述决定,是因为没钱了,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从根本上说,还是企业已经下决心改变营销模式了。要知道,在传统营销模式下,药械企业对销售的投入从来都不吝啬,销售费用占到营收的50%以上不在少数。

  这种改变早有迹象。

  早在4+7试点之初,优时比就已宣布撤销医药代表岗位转为医药信息伙伴。同时,包括华森、恩华在内的多家本土龙头也宣布了减少销售投入。

  2020年中国医药经济确实已在缩水,分析数据显示,中国282家医药上市公司2020 年一季度营收3767.16 亿元,同比下降6.4%,利润256.96 亿元,同比下降12.2%

  未来,带量采购在化药领域全面推开,同时扩大到中成药和生物制品领域的趋势之下,无论是专利药还是非专利药都面临降价冲击。在药价回归合理,高毛利一去不复返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面临寻求新的营销模式的压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医药代表将首先感受到冲击。行业人士指出,在市场萎缩和更高效的营销模式影响下,现有300万药代中的绝大部分将被淘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