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反杀故事

       若从战役层面来讲,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无一不贯彻着一个剧情:强者欺负弱者,反被弱者击败。今天我们抛开这些战役,单纯聊一聊个人层面的故事。

       话说吕布和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逃到了徐州。徐州城的一把手也已经从陶谦变成了刘备。刘备本着一贯的仁义原则,将吕布安排到了小沛。但是刘备的小弟张飞同志,非常的不喜欢吕布,一直扬言要杀掉吕布。吕布寄人篱下,一直显露出无辜的表情,同时一直谋划着把徐州城给抢过来。

       某日,刘备接到朝廷的圣旨,要求他去削淮南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袁术。刘备作为宗亲加州牧,即使明知这圣旨是曹操下的,也还是无奈的去执行。但是,徐州城留给谁把守呢?张飞成了最好的人选。

      张飞以为守徐州城是个轻松的差事,所以只管摆酒宴庆祝。酒席之上,张飞挨个的敬各位将领。轮到曹豹这里,曹豹一直推脱:“领导,我天生喝不得酒!”

      张飞不乐意了:“打仗的人不喝酒算男人吗?今天这杯酒你一定要喝。”

      曹豹碍于领导的淫威,勉强喝了一杯。

      张飞又挨个的敬酒,一圈下来又轮到了曹豹。

   “领导,我真的喝不得。”

   “你刚才就喝了,现在又说喝不得?”

     这次曹豹坚持拒绝了。张飞火了,我作为领导和你喝酒,是瞧得起你,你还不喝?绑起来,抽一百鞭子。

   “领导,求求你放过我吧,看在我女婿的面子上,饶了我吧。”

  “你女婿是谁?”

  “吕布。”

     张飞怒火中烧,我本来还不想打你的,你居然拿吕布来吓唬我,今天我是打定了。

     曹豹挨了一顿,皮开肉绽的,心里寻思着报仇。他写了一封信给吕布,把徐州城的虚实全告诉了吕布。吕布没有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连夜杀到了徐州城。在曹豹的内应之下,轻轻松松的攻进了徐州。张飞醉着酒,无法和吕布力战,只能带着几个近身侍卫,逃出了城门。

     本来事情也应该以曹豹报仇成功收场的。可曹豹不甘心,他瞄到张飞只带了十几个人逃跑的,而且酒还没醒。于是他就带着百十号人,一路追了上去,誓要杀掉张飞。张飞被曹豹追急了,只能拍马迎战,三个回合不到,曹豹就打不过了,只能逃跑。张飞反过来追他,一枪正刺中曹豹后背。可怜的曹豹连人带马倒下去了。

     你看看,这个曹豹,真是的!

     也许你会觉得,曹豹追张飞这事,毕竟是因为张飞强行劝酒,有错在前。还有一点,曹豹明知张飞武功高于自己,还去迎难而上,似乎有点勇敢。这个事例不太符合恃强凌弱被反杀的剧情套路。但是曹豹心里却是盘算着,张飞醉成那个鸟样,我欺负欺负应该没问题吧。

     当然了,这个故事只是演义中的情节,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我们接着看下一个故事,主人公还是张飞同志。

500

     公元221年,刘备大举伐吴,命令张飞从阆中带兵会合。张飞同志终于等到了给他二哥报仇的机会,兴奋的连夜睡不着。要求下属张达和范强三日内做好出征的旗帜和战甲。这两位根本无力完成任务,张飞把他们抓起来就是一顿暴揍。两人瞅准机会,趁张飞熟睡时,割下了他的脑袋,投奔了孙权。

500

     你看看,这个张飞,真是的!

     刘备早就提醒过张飞了,你不要把下人不当人。由此可见,张飞的确有恃强凌弱的性格特征。

     我们再来谈论一下这两个故事中行凶者的下场。

     张飞杀掉曹豹后,找到了刘备。后来刘备入驻了小沛,相当于和吕布互换了房子。吕布并没有因为张飞杀掉了曹豹,而要求张飞血债血偿。吕布得到了徐州,不可能再去和刘备火拼,即便曹豹是他岳父。而刘备更加不可能因为张飞丢了徐州,并且杀害了曹豹而将他治罪。

     张达和范强杀掉张飞后,投靠了孙权。演义中说孙权把这两个人杀掉了,送给了刘备,以弥合吴蜀之间的裂缝。《三国志》中并没有交代两人的下场。无论他们两个结局如何,都是孙权权衡之后的结果。

     可以说,行凶者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当事人所处集团的立场以及敌对集团的政治考量。毕竟当时是乱世嘛,法律体系不健全,杀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有的命案都由领导结合舆情酌情来处理。毕竟舆情其实就是道德标准的代表,在法律缺失的时代,道德标准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法律。

    那么在和平年代呢?如果法律体系得出的结果和舆情相左,我们该怎么办?

    是否有一个理想的世界,道德标准和法律体系得出的结果永远是一致的?

    我们离这个世界还有多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