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在南海打胜仗? | 文化纵横

500

CSSCI《文化纵横》365天畅读电子刊优惠上市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投稿邮箱:wenhuazongheng@gmail.com

✪ 李健 陈传明

(本文原载公众号“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导读】据媒体报道,近日来美国多次渲染南海地区紧张局势,美军航母一个月内两度进入南海,飞机甚至屡次抵近中国广东沿海。解放军已发布封海公告,并于近日组织实弹演习。本文认为,对于南海问题,除去外交和法律外,更需要思考一旦战争爆发,如何确保在南海打胜仗的问题。所谓“善战方能不战”,中国不轻言诉诸武力,但应根据南海冲突“参与者”的情况及冲突的可能性,做好制海权争夺与岛礁争夺两种作战准备,全力打造以南海为机动空间的强大空海一体作战体系。

本文的主文部分转自公众号“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思考。本文的延伸阅读部分,是曾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哈利·哈里斯于2015年11月3日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的演讲,供读者参考。

“航行自由”缘于对制海权的焦虑

近年来,美军舰机多次“不请自来”,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擅闯中国南海岛礁邻近海空域,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危害地区和平与稳定。据统计,过去十多年,美军舰机针对已3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100余次“航行自由”行动(参见美国国防部“航行自由”年度报告)。有些国家和地区,因为军事力量薄弱,受到美军舰机挑衅时,可能无法发现,更不用说进行抗衡了。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因为需要美国援助,很少对这种挑衅做出有力反应。

事实上,美国军舰以“无害通过”为名进入渚碧礁、美济礁12海里,是其战略忧虑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就依托地区盟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为了夯实经略南海的战略基础,中国在现控岛礁上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这使美国海军感觉到其南海控制权可能面临重大威胁。正如兰德公司在《中美军事记分卡:兵力、地理以及不断变化的力量平衡1996-2017》报告中指出的一样:“在南沙群岛作战想定中,趋势线也正背离美军……到2017年,美国将在5个领域保持优势,在4个领域与中国势均力敌。”

根据西方制海权理论,海上力量的核心价值即确保制海权,即保证己方能够自由运用该海域,同时阻碍对方自由运用该海域。近百年以来,美国的海洋安全战略一直视制海权为根本——“保护海权,美国的生存之道”。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即宣布要控制全世界16处海上咽喉。对美国而言,掌握制海权即掌控了全球贸易的生命线和全球经济乃至政治博弈的战略主动权。长期以来,美国依托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上的诸多海空军基地保持对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实施绝对控制。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海周边各国海空军力量长期较弱,对南海的控制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海空军力量的迅猛发展,美军的行动不那么自由了。自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起,中美舰机在南海发生多次对峙事件,引发一系列外交争锋。根据公开报道,中国在南沙多个岛礁上展开大规模基础建设,形成据有深水港和长距离跑道的人工海空军基地。从军事角度看,这些岛礁既可以成为情报、监视与侦察的基站,成为实现南海态势对中国单向透明的永久性平台;也可以成为攻防兼备的作战节点,从而形成掌握南海全域的作战网络。美军面对这种前景,几乎再无“安全感”可言。这是美国在“航行自由”计划对华态度如此强硬的根本原因。

500

未来可能的南海冲突与美军的介入能力

未来可能的南海冲突会是怎样的形态?美军介入的能力如何呢?

本文认为,未来的南海冲突将以岛礁争端为焦点,可能会出现两种作战样式。一是以夺取和控制南海岛礁为目的的两栖作战,二是作为两栖作战前提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争夺战。就前者而言,美军介入应该是以提供装备后勤为主的简单行动;而就后者而言,美军可能与中国军队“针锋相对”。很显然,美军掌控南海制海权的关键,是阻止中国夺取南海地区的绝对控制权。那么区域制空权和制海权争夺战将具有决定意义。美军对制海权的战略焦虑,实际上是对其介入能力不自信的表现。

美国海军近20多年来的文献多次谈及其“距离困境”问题——实现海外战略目标常常要跨越浩瀚的大洋,依托同盟国提供的前沿军事基地。南海恰恰是这样一个遥远的地区。且不论美国本土,就连美军在日本、韩国的军事基地,距这里都有数千公里。例如,与目前南沙中业岛(菲律宾实际控制)的距离,日本冲绳是2200公里;韩国乌山是3170公里;日本横田是3700公里;关岛安德森是3330公里。相比之下,南海诸群岛中,西沙群岛距海南三亚仅330公里;南沙群岛距海南虽近1000公里,但随着南沙诸岛礁军事建设的推进,这种相对的距离劣势很快会烟消云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军队不仅逐步发展出适合远洋作战的海军舰船和性能先进的作战飞机,而且以“东风-21C”导弹和“东海-10”巡航导弹为代表,形成了强大的陆基远程打击能力。尽管美军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仍然有令人生畏的远程打击兵力,但其基地的绝对安全已经受到了重大挑战,力量投送的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从历史来看,美军在南海的地理劣势似乎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撤退”。1992年11月24日,美军从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全部撤走,使其在距离南海最近的地方缺乏“坚实的力量存在”。时至今日,美军在菲律宾并没有远程打击兵力,即使在新加坡,也只是“轮值”部署了濒海战斗舰这样的轻快兵力而已。因此,美国防务界提出,应当加强与菲律宾、越南的政治与军事合作,以便在战时能够使用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并逐步发展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之间的军事合作。这将为美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同时使美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中拥有更多的选择。南海一旦有事,美海军第7、3、5舰队均会成为直接参战力量。

以海洋为机动,打造中国版“南海一体化作战体系”

尽管美军在未来的南海冲突中存在着地理的劣势,但随着美军全球战略日益系统化、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急剧调整、战场环境发生剧变,以及军事技术快速发展,基于海上的后勤保障已经从“下意识”的传统作战方式,向“主动”的联合集成转型,提出了“海基能力”联合集成概念,并与后来出现的“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互相交织,呈现逐渐融合趋势,成为美军全球战略的海上支撑,以解决“距离困境”与“海上机动作战战场支撑点”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保卫南海主权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要真正维护好南海主权,必须能够打赢南海之仗,无论是以岛礁争夺战,还是制空制海权争夺战,中国军队必须要占得上风。

目前,中国大量的南沙岛礁为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大量海洋资源被掠夺。这些岛礁距离越菲等国很近,距离中国大陆很远,而且易攻难守。由于距离较近,所以南海小国组织攻岛作战的后勤装备保障相对容易,撤离也相对容易。而中国若要组织攻岛作战,后勤装备保障及兵力投送需要长距离运输,时间效率以及作战的有效性都会受到大大的影响,而且组织进攻与撤离实属不易。相对于越南、菲律宾等国军队而言,中国军队也有“距离困境”。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海军战略从近岸近海向远海拓展,武器装备及兵力投送能力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要在南海区域牢牢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同时抵消美军在这一地区的作战能力优势,尚需要有强大的空海联合作战能力和以海洋为机动空间的作战灵活性。

因此,中国能否牢牢控制南海的关键也在于打造以固定式海上基地和移动式海上基地为核心的中国版“海基能力”——南海一体化作战体系。

500

本文认为,南海作战实为中国军队的“国土防御”战。国土防御与海外干涉在军事上的区别,即距离造成的“主客场”之别。所以中国军队在兵力投送、作战支援和保障上必须享有绝对优势,方可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美舰进入南海岛礁12海里的挑衅之举,才真正有资源、有手段、有能力挫败之。为此,中国军队必须要打造绝对优势的“南海一体化作战体系”。具体来说,这个作战体系的主要元素建设构想如下:

一是进一步完善固定式海上基地作战与后勤功能。即扩建岛礁为平台的远程精确打击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强大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可实施精确打击的“岛礁”起降作战飞机、部署期间的防空反舰甚至反导武器等。永署礁、渚碧礁等各礁扩为“岛”部署武器系统之后,理论上可对南沙全域实现兵火力覆盖,在西沙群岛更为完善的兵力和后勤支援下,完全可以控制整个南海的海空域,从而确保南海作战获胜的前提条件。此外,这个体系还可以为海上兵力提供应急性的补给支援。

二是构建机动式海上基地。因为南海各岛礁均有易攻难守的特点,所以南海冲突中的岛礁争夺战,可能都是高度强调作战灵活性的作战行动。而且南海问题在政治、外交和法律上的复杂性,使得军事选项的“量体裁衣”更加重要。从军事手段高效运用的角度,中国需打造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由海上作战平台、水下作战平台、两栖突击兵力、海上后勤转运平台等组成的机动式海上基地,来应对岛礁保卫战。在物资运输方面,中国海军现有的远洋综合补给舰用于南海效费比并不高,可按商用标准少量建造专用的兵力、弹药及补给物资运输船,强调运输量及航行时速等性能,依靠多批次运输来保障机动式“海上基地”物资的充足性。在两栖突击方面,中国军队现役两栖突击武器都是符合传统的抢滩登陆作战样式的武器,像水陆两用坦克、气垫登陆艇等。因此中国应重点发展两栖攻击平台、船坞运输登陆平台及像直升机这样的对岸兵力火力投送平台。

三是构建战略战术导弹、海上力量与空中力量高度集成的联合作战能力。即由二炮部队、海军、空军以及特种作战部队组成南海方向的联合作战部队,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封闭”美军在西太地区的海空军基地,尽最大可能使其丧失远程支援能力,同时可对美海上作战力量构成直接威胁,使其不敢前置,从而支持固定式和机动式海上基地的作战行动。特种作战部队伺机寻敌作战。构建这一联合作战能力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作战目标为中心,真正打破军种兵种隔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500

结语

南海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成因,在中美两国战略博弈之下,呈现出高度复杂的面貌。面对美军舰机的挑衅,只有锻造自身硬实力,才能有迎头痛击的可能。1988年苏联“我舰奉命撞击你舰”的作为起到的威慑效果,绝非只是一次战术行动所能达成的。随着海军各类机动兵力作战能力的提升以及南沙岛礁建设工程的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终将在南海建立起本土式的战场优势,保卫南海主权不会只是外交喊话而已。当然,“断绳子”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参见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演讲全文),“决不轻言诉诸武力”也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具体表现(参见范副主席香山论坛上的讲话)。

还是这句老话“善战方能不战”,我们只有富国强兵,才能掌握将我国的和平、和谐的战略主张落到实处的主动权,不仅维护自身利益,也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中国的复兴,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大脑,保持清晰的认知,把豪情建立在理性的能力建设基础之上。

【延伸阅读】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哈利·哈里斯2015年11月3日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的演讲

非常感谢你们邀请我今天来此演讲,并就印度亚太地区(Indo-Asia-Pacific)以及美中军事关系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非常高兴与博卡斯大使的母校进行交流。与博卡斯、约翰·埃尔维(John Elway)、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和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一样,你们都来自世界顶尖学府。

我如果开始的时候不感谢我的夫人布鲁尼,那就是我的不是了。我夫人此次随我出访,她提供了有关中国人民友谊和精神方面的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布鲁尼比我聪明多了,也比我有远见,她在1980年代就决定作为一名考克斯学者(Cox Scholar)到上海学习。她那时就知道,就像如今在中国的所有美国学生——以及27.5万目前在美国的中国学生——知道,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将使两国的未来更加繁荣。因此,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你们分享我的观点。

在我们进行讨论之前,我希望先大致谈谈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区所面临的一些机遇与挑战,然后花几分钟的时间讲一下太平洋司令部在美国的亚洲再平衡倡议中发挥的作用。

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不了解太平洋司令部,也就是我们所称的“PACOM”。太平洋司令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缘军事作战司令部,负责从好莱坞到宝莱坞、北至北极熊、南达南极企鹅的范围内的美国的所有军事力量和行动。

当你负责的地区覆盖地球52%的地区的时候,简短概述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就谈几个方面,希望能够激发一些讨论。

太平洋司令部统辖将近40万名军事和非军事人员,其中包括大约60%的海军官兵。事实上,我们现在有两个航母战斗群在这个地区执行任务。我通过国防部长卡特直接向奥巴马总统汇报情况。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领导美国最好的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空军、海岸警卫队以及国防部文职人员。

他们都非常努力地维持印度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这个地区拥有世界上三个最大的经济体和五个最小的经济体。从军事角度来看,世界上10个最大的常规军,有7个在这个地区;5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美国的7个防务条约盟国,这个地区就占了5个——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日本和韩国。

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比生活在该地区以外的人要多。大多数预测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地球上70%的人都生活在印度亚太地区。由此涉及的世界粮食、能源、基础设施问题就让现行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对维持和平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预测不仅指出了合作方面的机会,也凸显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告诉你们,印度亚太地区对美国来说非常重要。美国一直是、将来也永远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太平洋领导者和太平洋大国。在我们应对包括中东伊斯兰国在内的全球其他挑战之际,我们仍在继续推进再平衡战略,以促进我们在这个地区的长远利益。

奥巴马总统在四年前提出的再平衡战略重点关注四方面内容——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在政治方面,奥巴马总统在过去几个月会晤了印度总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晤了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韩国总统朴槿惠和印尼总统维多多。这个月晚些时候,奥巴马总统将前往菲律宾参加APEC会议。与亚洲领导人如此频繁的接触一直是、并且将继续是美国的国家重点。

再平衡战略的另一部分涉及军事,这个部分由我负责。七十年来,美国各军种在印度亚太地区的长期存在保障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一秩序为稳定、经济繁荣与和平创造了条件,因此继续让所有的国家受益,也包括中国。

我们通过以下方式来强化我们的军事存在:加强条约联盟、构建新的伙伴关系、推进多边合作、增加协同作战能力、提高应对危机的战备状态。我们还在将众多的双边关系扩展为三边和多边关系。我国军方也积极参与东盟区域论坛。

军事活动是再平衡战略中最显眼的部分,但这个战略最重要的方面是经济。我们的领导人努力促成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TPP是历史上最大的贸易协议,涵盖全球经济的40%。该协议将改善所有成员国的经济,而且是成员国之间潜在冲突的缓冲。

虽然太平洋司令部努力维持和平与繁荣,作为军事指挥官,我必须确保我们的部队随时准备好保卫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必须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这个地区的和平正在受到威胁。最大的威胁是朝鲜。朝鲜领导人喜怒无常,他追求拥有核武器,以及可以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发射核武器的导弹系统。

来自朝鲜的持续威胁是我们与日本和韩国的盟友关系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数十年来,美日和美韩同盟是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也是美国参与该地区事务的基石。事实上,我刚刚访问了韩国,在与韩国举行的磋商时给国防部长卡特提供支持。

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很关注中美关系,我现在就来谈谈这个问题。一些学者预测,中美两国之间将爆发冲突。我不持这种悲观的观点。

虽然我们两国确实在一些问题上存有分歧——最为公开的就是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和我方在那里的活动,但是我们在众多领域有共同的立场。比如,两国元首刚刚重申了两国致力于以和平方式实现完全、可核实的朝鲜半岛去核化;中国去年参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演习——环太平洋多国联合军演,明年还会再次参加。就在我今天向你们发表演讲的时候,中国的海军军舰正在访问佛罗里达州的梅波特港,那里是美国海军第四舰队的司令部,而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则正到访圣迭戈,即美国海军第三舰队的基地。本月晚些时候,不仅是美国海军斯特西姆号驱逐舰将访问上海,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斯科特·斯威夫特也将到访。事实上,未来两周将有33项不同的军事交流活动,参与者有四星上将到军校学生各级人员。

正如苏珊·赖斯最近所说的,我方战略的一部分是要在各个层面加深与中国的接触,这样我们两方在对抗和管理分歧的时候也能够在互利领域实现合作最大化。许多中方将领强调合作大于对抗,我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在2014年4月访华期间就力图推进这个目标,当时的美方代表团同意达成《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ode for Unplanned Encounters at Sea,缩写CUES),这是21个国家在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上通过的一项重要的有助于建立信任的措施。21个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俄罗斯和许多其他国家。

探讨有关互利的议题和加强军队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这能让我们更加有效地共同应对危机。搜寻失联的马航370航班就是最好的证明。去年的多国应对搜救队伍由我们的盟国澳大利亚牵头,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海军也参与其中。这架航班上有239人,包括152名中国人,我想向所有那些在中国、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其他各国的、失去了所爱之人的人表达我个人的哀悼之情。我们无法知道下一场灾难何时会降临到这个地区,但是太平洋司令部力图架起桥梁,让我们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应对。

然而,正如最近的新闻头条所表明的,造成两国关系紧张的领域仍然存在。我认为,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军方之间的对话。人民间的持续交流是避免误解和误判的最好方式。就在上个星期,中国海军司令员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就美方最近在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活动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坦率交谈。我也会继续与中方军事领导人进行个人的和真诚的对话,这也是我本周访华的原因。

自由和开放地进入所有的共享领域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的基本原则。就像卡特部长几天前所说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面临来自俄罗斯的挑战,也以一种不同的方式,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中国模棱两可的海洋主权声索,其中包括包含几乎所有南中国海的所谓的“九段线”。

为了防止国际秩序与规范的瓦解,美国秉持一贯的支持航行自由的立场。航行自由是保护贸易在公海上畅通无阻的支柱之一,也正是贸易让各国得以发展,并促进全球经济,让亿万人脱贫,包括中国。

国际公海和空域属于每一个人,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例行的航行自由行动与我方所言和外交上所做的相一致,我们以此来明确表示,美国继续支持和平解决争端,我军将继续在国际法允许的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进行飞行、航行和执行任务。南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一个例外。

我们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进行航行自由行动,因此没有人应当对此感到吃惊。我们在执行这些行动时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包括未来或许会试图以非专业的方式采取行动的海岸警卫队和非军事船只。这以后仍然是我们的目标。

我由衷地认为,这些例行的行动永远不应当被认为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这些行动的作用是保护国际法赋予所有国家在海上和空中合法使用海洋和空域的自由与权利。美国在南中国海主权声索问题上不设立场,鼓励声索方根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而不是诉诸胁迫手段。

即便如此,我们绝不可以让中美之间的分歧影响两国在达成共识的领域取得进展。两国现有许多机制来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从《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到《海上安全磋商协议》(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到双方最近签署的有助于构筑海上和空中信任的措施。所有这些机制有助于加强两国关系,让两国更好地管理存有分歧的领域。

女士们和先生们,我讲得够久了,最后我讲一个故事来结束我的正式发言。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到喜马拉雅山度假的男子。他到了那里以后,得到了一个拜访一个庙宇的难得的机会。那个庙宇在一座山的山顶,山非常陡峭,上山的唯一途径就是坐在一个篮子里,让人沿着300米高的悬崖拉上去。

他看了看绳子,发现绳子有点磨损,就问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和尚:“你们多久换一次绳子?”和尚答道:“每次它断的时候。”

那种做法是我们大多数人不该用的。事关重大,我们不能让绳子断了。我们应当在这个地区保持积极的姿态,随时准备应对当今和未来的挑战。这些挑战虽然严峻,但并非不可克服。

在中国领导人最近访问白宫的时候,奥巴马总统谈到美中两国会产生分歧。那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他还谈到,两国如何能够从长久把两国人民连结在一起的纽带中汲取勇气,扩大两国间的合作。他谈到了过去,谈到了中国村民在二战期间如何为美国空军人员提供食宿。他谈到了今天所建起来的宝贵关系。他还特别提到了你们——你们这些跨越太平洋彼此学习借鉴的学生和学术人员。作为一名军方指挥官,我的工作要求我通过黑暗、悲观的视角看问题,半杯水看到的是空的那一半;但是我希望你们持乐观的态度,半杯水看到的是满的那一半,并且继续你们的工作——在北大和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顶尖学术中心建立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将扩大美中两国间的合作。我再次感谢你们邀请我来演讲,现在可以提问,让我们分享看法。

500

—  2020年6月新刊目录  —

▍特稿

01.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潘 岳

▍封面选题:病毒的全球时刻

02.全球化为什么不可逆——探索新冠病毒危机后的世界

朱云汉

03.疫情加速第四波全球化

张蕴岭

04.疫情危机与世界秩序重构 

冯绍雷

05.全球化迭代演进:走向多样化世界

王湘穗

06.病毒时刻:无处幸免和苦难之问

赵汀阳

▍专题:摆脱贫困

07.脱贫攻坚:后革命时代的另类革命实践 

李小云、杨程雪

08.精准扶贫如何改变乡村治理结构

王晓毅

09.中国减贫:从地方性实践到全球性意义

徐 进、李琳一

▍中国发展模式再讨论

10.竞合模式:高铁技术创新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马 莹、甄志宏

▍历史观

11.革命者人格与胜利的哲学——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汪 晖


本文原载公众号“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篇幅所限,有所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