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往事

这个题目很大,但文章很短。写这篇短文源于下面的新闻:

2020年高考分数已经出来了,“河南700分以上的是169人,600分以上的是44162人,文科一本线556.理科544分。”

有很多同学家长都很不愉快,对此我没什么好议论的。这是现状,是事实,牢骚无用,解决方法大家也说了不少,不过都是yy罢了,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很难改变。能让我想到的,只是二十一年前我所参加的高考,地点是河南中部的一个小城。

当时采用的是标准分,满分900,3+2的模式。抛弃复杂的算法,简单理解,标准分可以看做名次分,根据自己的分数就能对应到省里的排名,这是前提。

我不查资料了,只凭记忆。当年理科考生大概二十多万,文科十几万(我不太关心),总考生人数大概四五十万,如果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当年的理科重点线应该是六百三十多,对应的比例大概是9%,也就是说9%的考生可以上重点院校。

所谓重点院校至少是现在211以上的院校,我不是很确定。因为郑大是重点线以上失利考生收底的。怎么理解呢?这就导致基本上第一志愿没人报郑大,反正她会收底。现在的上海大学听说还行,可当年的上海大学是不是在重点线内,我都不是很有把握,因为从来不关注,周围考得好的同学也没人报。

身在小城市,我从没听说过211和985,只是后来参加单位招聘,这一条变成了硬杠杠之后才清楚。至少在1999年,所谓C9的分化就已经很明显了。清北自成一挡,下面是中科大,再下面是复(上)交南,然后是浙大,再然后是西交,哈工大垫底。这个印象很主观,因为分数出来,第一批次录取完成后,我看了一下自己的分,清北当然不用想了,勉强能上上交,比西交高了三十多分,比哈工大高了六十多分。

那时的北理工还是比大连理工差一些,听说若干年前已经逆转了。兰大也不错,但是现在在招生方面很颓。比较稳定的应该是武大和华科——当时还叫华中理工。毕竟大区在中南,武汉的大学招生不少,又因为离西安比较近,西安的院校招生也多。平心而论,即使在99年,国家也还是平衡了省市、区域利益的。对比现实,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吸引力越来越大,欠发达地区的老牌名校则相对没落,这个趋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扭转。

当年高考复读问题就很严重。有大量能上浙大西交、甚至复旦上交的人复读,目的就是来年冲刺清北。这类似于一种信仰,很难理性解释,吃亏的自然是像我这样的应届生。高三的教师是鼓励复读的,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小学是五年制,所以高中多上一年并不亏”。也许吧。涉及到所谓的可能性,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河南的考生除了读书,并没有太多出路。家里大多没矿也没厂,所以笃信读书改变命运并践行之,于是竞争之激烈,现在回想起来身体都很不适。高考时有两天晚上没有睡着,宛如噩梦。如今有没有变本加厉呢?我不知道。我最小的一个表弟参加高考,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第二代还没长成。

家在江苏,女儿未来也会在江苏参加高考。江苏的教育吐槽的人也很多,这么多年来我看了许多同事的子女,对江苏也是高考地狱这个结论深以为然。但两相比较,我宁愿女儿在江苏高考。其实只要不在河南省,在哪个省都行,什么山东湖北湖南,都可以。当然河北除外。

虽然比重点线高了一百多分,但我还是上了一个后来统称为“双非”的大学。有时候决定一个考生命运的并不是分数,而是别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