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改变的,不止是中国国运,或许还有地球文明的未来
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领导全党的起始点。此后的中国革命,从幼稚走向成熟,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但在1935年冬天的那栋砖木结构、通体用灰砖砌成的两层楼房里,近20位与会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改变的,不仅仅是这支几万人疲惫不堪武器落后军队的命运,或许……还有200年后整个地球文明的命运。
遵义会议闭幕14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工业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是近代史上唯一一支既有坚定工业化意志,又有实现工业化所需的组织能力的政治团体,它真正把这个世界上最大也几乎是最顽固的农业社会,用不可思议的意志和力量改造成了工业社会,并在66年后的今天,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人口数量。
按照《大目标》中的观点,一个社会中能达到的技术复杂程度和规模的上限,与这个社会中工业人口数量密切相关。因为随着技术复杂程度和规模的上升,所需的零件数量及知识广度都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这就需要更多的工业人口参与,才能掌握越来越庞大的技术知识、零件制造、维护及更新。
下面这段是引自《大目标》中的原文,说的更为详细:
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 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 倍。
19 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 万人口。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 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 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 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日本造的机枪和手枪连伪军和土八路都鄙视。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 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
今天我们所处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其技术复杂程度已经到了只有上亿人口数量的国家,才能保持产业链相对完整且科学技术继续更新的时代。像欧洲各国,也不得不以欧盟的形式,才能勉强保持技术上的第一集团优势。
但要注意一点,前三次工业革命,其本质上的能源来源都是矿产,这种在千万年上亿年中形成的资源,正在人类几百年工业史上被快速消耗。如果人类在未来一百年内无法掌握充足的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等到资源耗尽,那么四百年人类近代文明,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资源耗尽的地球将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超级人间地狱,生产力的崩塌使得地球无法承受如此之多的人口,将导致四分之三的地球人口消失,其余将重新在农业时代和半技术时代苟延残喘,再次进入马尔萨斯陷阱的治乱循环,而这次,治乱循环可能是永久的。
避免一二百年后的这种命运,目前唯一的方法,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以及基于聚变的航天技术。有了这些,人类的活动范围就可以从地球扩展到整个太阳系,海王星轨道范围以内,这个范围内的资源,十万倍于地球,不但能彻底解决一二百年后的燃眉之急,还足以让人类舒服进入共产主义时代。
但这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意味着技术复杂程度和零件数量,比第三次工业革命又要提高一个数量级,现有的亿级人口的国家,将难以掌握和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部技术。这个任务只能交到十亿人口级别的国家手上,其他国家只能作为配套和产业链上的一环或若干环而存在。
目前十亿人口级别的国家有两个,中国和印度。
但要注意,有了足够的人口,不代表有足够的工业人口。人口只有转换成工业人口才有意义。大清的人口很多,但工业人口很少。在和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只能一败涂地,更别说引领世界发展了。
很不幸的是,中国和印度,都是落后国家,其国内都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甚至奴隶制势力,阻碍整个国家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印度是一个由英国拼凑起来的国家,有多种宗教,几十种主要语言,内部本来就严重四分五裂,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阻碍了工业化,使得印度不但工业人口数量难以达到要求,而且本身内部类似欧盟那样碎片化,“工业人口数量”的“质量”也大打折扣。
印度本身没有经过内部充分整合被强行捏合,连秦始皇的工作都没有做完。如果不改变种姓制度和实现内部整合,那么印度的工业人口的实际效果,充其量相当于一个亿级人口国家。
只能看中国了。
回到1949年前的中国,五万万农业人口组成的中华民国,一年钢产量还不够给全国人民打造一把菜刀,整个国家识字率不足20%,小学毕业就是知识分子。这样庞大的国家,工业人口也是少的可怜的。底子弱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由于封建地主所有制阻碍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国民党政府“政权不下县”的孱弱组织能力,还有国府根深蒂固的买办性质,导致了几把枷锁缠着中国工业化的脚上,动弹不得。整个民国期间,相比于晚清,中国的工业化不但没有明显进步,反而在某些领域还退步了。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今天的中国,顶多就是一个大号的印度,不军阀割据分裂就不错了,更不用说什么工业化了。
而1949年的那个秋天,另一种历史轨迹开启了,新生的共和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碎了地主所有制、政权不下县、买办经济、文盲率奇高等等这几道阻碍工业化前进的枷锁。从此,未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机器开始徐徐开动,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60多年后,中国超过美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而在这之前,曾困扰第一代新中国领导人的钢铁产量,已经是世界的一半。今天的中国,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以内,在各个领域上都对西方展开了全面追赶甚至局部超越之势,如果你经常关注科技新闻,会发现近几年来,中国科学家世界首创性的成果越来越多,几十年艰苦的工业化努力,正在越来越多的得到回报。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可能将由中国和西方共同开启,并最终由十亿级人口数量的中国引领完成,彻底解决地球文明的发展瓶颈。
而共和国的建立,更要追溯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那个只有几万人的,弱小的,不起眼的,缺医少药缺少武器疲惫不堪,看上去可能随时像太阳下的露珠一样蒸发消失的小小队伍的领导者的变更。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于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在1935年那个冬天的中国西南偏僻小城的一间屋子里,200年后地球文明的走向被改变了一个角度。
========================
补充:关于经济全球化是否可以弥补某些非十亿级人口国家的工业人口不足的问题
如果是真正的打破国家疆域的全球化,那倒是完全可以满足工业人口数量条件的。
但是现在的全球化,各国家间市场、语言、边界、货币、物流、政策、人员流动等等,融合程度恐怕还不一定如现在的印度内部水平。更何况国与国之间还是竞争关系或者剪刀差关系,彼此矛盾不断。
这样会导致一个问题,总体看上去,若干个国家人口加在一起是上去了,彼此也有产业链的合作关系,但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内部相比较,融合程度太低,无法达到1+1=2的地步。举个不太恰当不太精确的例子,如果说A国3亿人+B国2亿人的话,最后的实际效果可能也就是3.5亿人的水平。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保持先进行列可能仍然是绰绰有余的,但要再进一步搞下一次工业革命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只能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在零件数量急剧上升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融合的结果。
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深度的全球化,更像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恐怕还来不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更需要依赖现有的内部达到十亿人口级别的成型国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