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舆论一味赞美轻生艺人,对“死亡”的感知变味了

原创 sun月0 酸酸的脑洞 

01

PART

昨日,微博上爆出某日本男明星疑似自杀的新闻(因为讨论重点本身不在逝者本人身上,所以不提名字了)。随后在傍晚就有媒体在公众号上发出了相关文章。

我被一篇文章的标题吸引,点击进去乍一看的确很动情。但是看到最后,有一种隐隐约约不舒服的感觉。细细思考这有点不妥当啊——这样的视角太浪漫、太艺术化,而且单一、片面。

例如,一直赞扬逝者生前已经对演员事业做了很大努力:

“他一直做挑战自己的事情”、

“他用他的天资消化了这些玛丽苏台词”、

“理想中校园时代的男朋友”、

“曾经也是一个强大的人”......

并且,强调其在电影里扮演的角色对现实死亡的呼应。如《恋空》里逝者扮演的男主角身患绝症,后来在面临死亡之前表达自己愿死后变成天空;还提到另一部戏《银魂2》里,逝者扮演的角色和敌人互相宣告“我要杀死你”。

500

(隐去的内容是死者的名字)

这种操作不止出自一家,很常见。搜索一下,公众号上有很多文章,标题都用了“你真的变成天空”的说法。

02

PART

这到底有何不妥?

首先,这些浪漫的褒奖口吻给人一种感觉——

当一个人死了,大家会突然一窝蜂地认可你的价值。虽说死者为大,但是这种口吻不会给年轻读者一种美化死亡的错误认知吗?

当此类声音形成长期的传播声量,这会形成一种错误导向。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集体无意识——“一旦成为死者肯定为大”;甚至形成“通过轻生获取认可”这种消极暗示,等于间接鼓励自杀行为。尤其是伴随着谅解自杀的声音——“再优秀的人也会自杀”。

500

(在微信指数上搜索逝者的名字)

特别是在逝者生前不被认可的情况下,舆论前后转变的对比最为明显。最典型的案例是2019年一名前韩国女团成员轻生。在她生前,很多文章提到她的落笔点都是“在个人ins账号上发的照片尺度大”、“离团后的表现颇具争议”、“画风色情、暧昧”。

但是在她遗憾离世后,媒体一边倒的口吻是谴责网络暴力,感叹死者离去的可惜。

“她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人啊”、

“她在欧美国家会是一个优秀的Diva”...

不是说不能有反思的转变,但是这种舆论的变化如此极端和快速,获得巨大关注后又消失得很快。即时性的热点像快餐般交替,留给严肃探讨的时间太少了。

对于那些自卑、绝望、迫切想得到认同的普通年轻人来说,他们有准确又坚定的判断能力吗?在日本,甚至出现了“自杀森林”、年轻人模仿或者相约自杀的文化。所以在主流舆论传播中更需要不同声音,而且是严肃的表达。

03

PART

其次,饱含个人情绪的赞颂实在太浪漫、太片面、太艺术化了。而死亡的背后有更多层次的细节。

如果说因为死者是演员,他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生前的演艺作品,不得不提。但是在提到其作品时是用什么口吻、选取哪些内容、占多少篇幅,这是有不同操作空间的。

因为,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的死亡带给其家属和朋友的,绝不是如此想当然的理想化感受,而是——面对不可逆转的悲剧,他们此刻的人生变得坎坷;而失去重要的人之后,自己艰难的生活还要继续。

疼痛的感知才是死亡的本色。

当传播视角普遍缺失了这真实的一环,那我们给年轻人“关于死亡”的教育就太不足够了。用单一的视角去看待事情,不足以让人接住复杂人生的挑战,尤其是面对重要的人生课题。

我们快速进入这种情绪,又快速地抽离,只是一场舆论狂欢的旁观者。用这样的方式去认识“死亡”是需要加以矫正的。

500

(今日的微博热点排行榜前20,已无该新闻)

04

PART

关于最近的公交车坠湖事件,有一篇10万+文章说,同情犯罪者会产生一种大家都同情犯罪、犯罪没什么大不了、大家都可以理解的感觉。“你可能不知道,这是在鼓吹犯罪”。

同情并不能抵消罪过。同样赞美也不能抵消放弃生命的痛苦。把视线回归现实生活,会让年轻读者更清醒。舆论传播环境再喧嚣,内心也要保持对死亡的敬畏。

-The End-

(源自我的公众号:酸酸的脑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