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上市的中芯国际,喜忧参半的中国芯片

阅读数:1009
技术落后、人才激励不足,既是中芯国际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也是中国芯片业的难题。

7月16日,“全村人的希望”中芯国际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却不幸赶上了股市大跌。当天,中芯国际的A股和H股走势两极分化:A股上市首日收于82.92元,与发行价相比暴涨了201.97%。H股当日则收于28.75港元,暴跌了25.23%。

500

 

这其实正好反映了中芯国际乃至整个中国大陆芯片产业的当前形势,那就是喜忧参半。

 

对于中芯国际来说,喜的是通过IPO融到了532.3亿元。在资本密集型的芯片代工行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是根本活不下去的。中芯国际上市首日,总市值达到了6000亿元,充分体现了受追捧的程度。

 

忧的是,中芯国际下一步的发展,不是仅仅有钱就能解决的。俗话说,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在老冀看来,中芯国际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技术落后的问题。中芯国际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这次上市融资主要是为了加快推进N+1/N+2生产线的建设。去年,中芯国际已经实现了14纳米生产线的量产,N+1/N+2生产线则有望在明年量产,其制程工艺“接近”7纳米的水平。

 

问题是早在2018年,芯片代工两强台积电和三星就已经实现了7纳米的量产,如今苹果的A12处理器、华为海思的麒麟980/990芯片、高通的骁龙855/865移动平台、AMD的Ryzen CPU均采用了7纳米制程工艺,产能均被台积电和三星瓜分。目前,这两大巨头正在紧锣密鼓地引入5纳米甚至3纳米的量产。

 

在先进制程工艺方面,中芯国际还差着两代的水平,还满足不了那些采用更先进工艺的芯片设计公司的需求。例如,前不久华为海思将麒麟710A的代工,从台积电的12纳米生产线转移到了中芯国际的14纳米生产线,这颗芯片还只能用于华为旗下的荣耀Play 4T这款低端4G手机。今年第一季度,来自14纳米的收入也仅仅占到了中芯国际芯片代工收入的1.3%。

 

相对于自己来说,中芯国际的进步已经挺大了;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这个较大的差距,目前中芯国际还无法承担起“全村人的希望”。

 

例如,由于受到美国ZF的严厉封堵,台积电已经没法为华为海思代工,三星估计也不靠谱。此时,中芯国际能否填补空白?显然还做不到,因为现在根本都不具备7纳米的量产能力,怎么接海思的订单?

 

此外,由于中芯国际的生产设备也有不少来自于美国公司,未来能否大规模为海思代工,还真不好说。

 

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真的不能怪中芯国际,谁让过去我们对芯片产业特别是芯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意义估计不足,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的芯片自给率还只有15%?

500

 

正如日本经济新闻编辑委员村山宏所言,半导体制造是琐碎作业的不断重复。首先要使用设备将设计好的电路转印到硅晶圆上,然后用药剂把膜溶解掉,制作出凸凹,形成金属线,再进行清洗,不断重复这些作业。

 

在日本,支撑这种微细加工的有多达几十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与半导体厂商合作重复琐碎作业的过程中,拥有了规模小但却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加工技术。即使日本的半导体厂商丢掉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的中小企业也仍保持着世界最高水平的技术,在全球占有很高的份额。

 

因为有着广阔的本土市场,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过去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得很不错,从规模上早就成了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制造业既缺乏继续深入的热情,也缺乏持续改进的精神,在高端制造、精细制造领域并未形成整体突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制造出高质量的发动机,制造出高品质的机器人,甚至无法制造出圆珠笔的笔芯……

 

除了需要在技术上急追猛赶之外,中芯国际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人”的问题。

 

由于这些年中国经济过于“去实向虚”,过于注重发展服务业,使得高端制造业无法吸纳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人才即使来了也无法留住:根据中芯国际《201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数据,当年中芯国际的员工流失率为22%,其中上海工厂的员工流失率竟然高达52.2%,一年就跑了一半多的员工,这活还怎么干?这么高的流失率,怎么可能培养出一支完整的梯队?

 

再看台积电,同样是2018年,台积电的员工流失率仅有4.5%。据说,中芯国际有不少流失的员工,最后都去了台积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待遇低。老冀根据中芯国际的招股说明书算了一下,2019年中芯国际管理、研发、销售人员的平均薪酬为36.25万元,跟台积电的51.36万元还是有很大差距。

 

再看股权激励。中芯国际只在2004年和2014年做了两次股权激励计划,一共发了4916.25万股,摊到4590名管理、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头上,人均也就1万股多一点。按照中芯国际目前的股价来计算,人均持股的市值也就82.54万元,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说到底,这跟中芯国际的股东结构有很大关系:中芯国际的前两大股东都是国企,而且持股比例都低于17%,加上创始人张汝京离开多年,公司既缺乏一个主心骨,也缺乏实施大规模股权激励的条件。

500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

 

老冀认为,成功上市之后,中芯国际还是应该在“人”上面多一些投入。毕竟再高科技的公司,也是人干出来的。

 

综上所述,中芯国际的成功上市,只是走向更大成功的开始,未来仍然是任重道远。其实,对于中国芯片业来说,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